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喜迎党代会】那道托起大学希望的绚丽霞光

2015-12-23作者:吕东光 李明智 宁宁

让大学变得更有厚度和强度,将大学精神融入到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时代精神中去,以思想的引领性、行动的先导性高扬主旋律——那是文化的力量。

让大学体现出一种气度和韧度,吸收中外文化,从学校自身发展中寻找出与国家、民族、人类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东西,从而锻造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成就——那是文化的创造。

让大学变得更有深度和亮度,以多形式的载体、丰富的内涵,启迪思想、塑造灵魂,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叙述着历史的钩沉和现实的精进,打磨出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那是文化的演绎。

(一)回望

年逾八旬的齐东海老教授这几年校园嘉年华活动,几乎次次不落,虽然腿脚不灵便,也要让人搀扶着来到现场听师生唱京戏,说要和大家“过节”;观赏着丰富多彩的节目,他高兴地说:“科学和文化相融合,学校搞‘活’了”。

2010年6月8日,首届校园文化节盛装启幕,那是以采访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代表邵春亮、高占先、张旭泉、杨晓英四位教师的访谈节目和以“榜样大工”优秀大学生代表事迹汇报会为开幕式,受到学生热烈欢迎;之后,学校又创办“感动大工”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感动大工”和“榜样大工”人物评选活动的意义不只在于谁当选,更重要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漫灌,是让大工精神在次第蔓延、传承光大。

白玉兰花以它那灵诺多姿的秀态,默默见证着学校的峥嵘岁月。毕业生远在世界各地和祖国四面八方,有的人千里迢迢回到母校,就是要看一看二馆前面、主楼前面的白玉兰,因为素雅如初的白玉兰花里面有着他们情牵梦绕、终生难忘的激情岁月和青春梦想。2013年,经过师生投票将白玉兰确定为学校代表性花卉,赞美白玉兰柔美中的坚韧、恬淡中的顽强。

回望7年,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建设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辽宁领军大学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二)顶层设计抓《纲要》

2008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弘扬大工传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学校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2009年,学校颁布《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校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部署;2012年学校又对《纲要》进行全面修订。

这期间,学校大学文化建设蓬勃兴起,面对世界多极化、思想多元化的国内外形势,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办什么样的大连理工大学等问题,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深刻思考,他们认为,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因素,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延续、发展的精神根基所在。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无论是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无论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还是深入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都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都是全校上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履行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在思想和认识上的再统一、再巩固和再提高。

无论是2008年学校开展“大工精神”大讨论,还是2009年12月校党委举办“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沙龙”,还是2010年5月学校召开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传承大工精神;培养学生批判、独立思考精神;建设大学文化生态,等等,是大家的坦诚建言和一致愿望。

原校党委书记张德祥在几次会议上强调,大学文化建设应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遵循大学内在要求和规律,注重载体建设,要开展大学文化研究。大学文化建设的二重使命是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和自身文化建设。

2010年,学校在《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2012年学校对《纲要》进行修订。一部《纲要》从制定到逐渐完善,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推进和大工精神的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为夯实文化建设根基,又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纲要》和《意见》体现了学校对文化建设全面、系统、长远的设计和统筹建设。

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也进一步理顺了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学校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部(院)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2012年设置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负责文化建设的总体协调、落实等工作;2013年学校在财政预算中设置了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资金。

(三)从传统中继承

精神“寻根”让大工优良传统在校园生根开花。

将尘封的记忆重拾回来,进行打磨翻新,重现昨日的光彩;将中断的历史碎片进行拼接、加工、整合,复原出真实的故事;在找寻中发掘大工人在与祖国共发展的67年建设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从2011年12月起,历时2年半的时间,分别用文字、影音等形式共计采访120余位老教授,形成一部《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书籍。电视台制作了专题节目《老教授讲故事》,学校新闻网、报纸、微博、微信均开设专题栏目发表采访文章,校史馆配备多媒体阅览系统,伯川图书馆、令希图书馆设立专门区域放置了100余台计算机可供读者播放采访视频。

寻根之旅展现了几代人的科学、文化、智慧传承,塑造了大工人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大工人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从拍摄制作创校历史纪录片《启航》到拍摄制作2013版、2014版学校宣传片;从编辑出版首批文化建设丛书,到编辑出版《甲子抒怀》、《大工记忆》等一批校史系列丛书;从成立校史编研室,到学部(院)建设荣誉馆;从成立“大工文化宣传服务队”为校史馆提供讲解,到抢救性地保护、挖掘学校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从学部(学院)在师生中开展学部、学院历史教育,到积极凝练体现学部(学院)特色的部(院)训,传唱校歌,积极开展校友联谊大型活动,等等……多渠道、多方式从学校传统中凝练大工精神,找寻精神文化根基,在众多的文化洪流激荡中,坚守自身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大工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让校园中的自然景观能“讲述”学校发生的故事,让历史景观能使校园变得厚重、有质感,让文化景观能启蒙思想、塑造灵魂,物质文化建设发挥着特有的功能。

综合楼三楼“廉洁书画长廊”一次“中国风”师生书画展让人文学部当时大四的黄姝同学印象深刻:“那些梅花、菊花、松柏、喜鹊、海燕,让我们赏心悦目,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鞭策着我们,建筑与艺术学院罗利老师的‘十大清官像’使我趁机‘恶补’了一下历史知识,对我们的民族充满敬意。”近年来,学校建立了《雷锋园地》、廉洁书画长廊、孔子雕像等彰显大学精神的文化景观和雕塑;建成了令希图书馆、西校区万人广场、校史馆等;学部(院)根据学科特色,设计浮雕、荣誉展厅、建立教师活动室、图书资料室等等,不断推进物质文化建设。

同时,学校不断强化传播体系建设,宣传学校的文化建设成就。新闻网全新改版,加强校报、电视台、广播台建设,开通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各基层单位纷纷建设内部网站;建立规范统一的学校标识;成立大连理工大学雅歌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将学校文化产业化发展带入新的高度。

(四)在创新中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着眼于现实。为确保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育人环境和文化建设的规范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尤为重要。

学校以建立《大连理工大学章程》为着力点,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为抓手,以提升依法管理依法治校能力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完善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典仪规范,延伸育人功能;构建了一个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相约束,以运行规范、执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做保障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本着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教育过程,学校从营造浓郁科学氛围开始,提高对教师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始终的要求,大力倡导师德文化,宣传弘扬师德典型,构建求真守信、兼容并包、鼓励创新、和谐健康的学术生态。

学校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旗帜鲜明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重的文化哺育功能和学术研究;深入开展弘扬大工精神系列活动,加强优良校风和优良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打造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探索“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到组建大学生理论提高班,构建四层课余理论学习体系;从开展春雨谈心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到开展以寒暑期社会实践、社区挂职和志愿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育人内涵不断扩大。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百花齐放,从校园文化节到峰岚杯;从特色活动“文苑”到嘉年华;从大工讲坛到百川讲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了学校文化品牌体系,打造了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育人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校园嘉年华“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构建四位一体文化育人模式,深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评教育部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五十载付出和奉献 二十载弘扬与传承——大连理工大学执著屈伯川精神的探索与实践”获评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7年来,大学文化建设以其崭新的姿态、勃勃生机,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如灿烂的朝阳,蒸腾起绚丽霞光,托起大学的希望。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