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是我校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自1995年起开展评选活动,至今已经是第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杰出学生代表。他们矢志报国、立场坚定,坚守爱国之德;他们刻苦钻研、畅游学海,秉承敬业之德;他们诚以待人、信守承诺,恪守诚信之德;他们举止文明、团结互助,弘扬友善之德。他们是大工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作为我校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联合开设【标兵故事】专栏,报道我校2013-2014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的先进事迹,引导我校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自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在实现中国梦的努力奋斗中开创精彩人生。
三年前的九月,沿着阳光下树影婆娑的情人路,她走进大工。许多人说,大学生活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可能会有碌碌无为的懊悔。当站在时光的入口,她真诚地许下心愿,希望能在大工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不辜负四载最美丽的青春年华。
初入大工:文科女的别样感悟
虽然生活在海边,成长在大连,但熟悉的大工仍然以理工科名校的风范给予她惊喜与思考。初入大学,她在刘长春体育馆与全校其他四千六百余名本科生一起聆听“入学第一课”,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82岁的大工教授林皋院士。战火中考入清华,响应国家建设东北的号召赴大连工学院任教,耄耋之年仍坚守在大坝抗震研究第一线,林院士用一生岁月诠释的“自强不息、求知问真”带给了一个文科女别样的震撼。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同样以勤学笃行、踏实奋进的精神风貌感染着她。大一上的冬天,她作为观众参加了校“学生先进集体及优秀个人表彰大会”,优良学风标兵班、校优秀学生标兵的奋斗故事让她感叹学长、学姐们的优秀与刻苦。从院士到学子,大连理工大学让一个青涩的文科女生渐渐坚定了“唯有心怀梦想,拼搏当下,方不负青春韶华”的奋进初心。
南海之滨:用挑战书写精彩
大二学年,她离开大工,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交流学习一年。初到厦门,她经历了和许多交流生相同的困难——修读课程多、学业压力大,融入新集体缺少途径,在陌生的校园缺少存在感。调整好心态后,她有了目标——做个不一样的交流生。争分夺秒,提高效率,一年内共修读29门课程、58个学分,大二学年总成绩排名厦大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班第一名。在学院内修读新闻、广视、广告、传播等四个专业课程,与新传同学组队完成课堂作业,一起学习、进步;于学校担任校学生会学术部副部长,多次策划、组织校第九届新生辩论赛等大型活动,与“温情学术部”共成长。在新闻传播学院与校学生会结交了一群可以“同分享、共幸福”的小伙伴。主动融入新生活,在点滴中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她收获着独一无二的厦大时光。当六月的凤凰花开满芙蓉园,带着精彩与回忆她告别厦大。临走时,她的辅导员老师、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对她说,“你真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交流生。”
逐梦新传:热爱我的热爱
从高中起,成为优秀媒体人的向往让她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需要责任、热情与温度,她爱新传、爱文字、爱舞台、爱生活。每一次课堂展示的全新思路,作为创新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完成项目答辩,在国家、省、市级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于中央一套的专业实习中感悟书本之外的传媒世界。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兼权益部部长,她善于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学生工作,在“拳拳学子心,一生母校情”校庆65周年活动中策划“那些年,我的大工”人人、微信新媒体平台特辑,并撰写全部文字内容,图文累计浏览量超过两万次。其中,她创作的配图散文《写给大工的情书:此生,不会再有第二个你》被转发至大工新闻网及大工官微。在校峰岚杯文艺大赛决赛、榜样大工颁奖典礼等大型活动的主持中,她在舞台上感受着一代代大工人的青春力量。在多平台的探索实践中,她更坚定了在“政治前沿、思想阵地、文化舞台上运筹帷幄,在社会万象、国家声音和民族发言中贡献力量”的新闻传播理想。
感恩岁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时光美丽但却易逝,她也从“大一学妹”变成了“大四学姐”。自嘲里有无奈和不舍,但也有成熟和期待。对学业多一些严谨,对问题多一点思考,对生活多一份勇气。点滴努力使她大学三年总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并分别获得新闻传播学科位列全国第一、第四的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大学的保送录取资格。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她最终保送至首先确认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她不敢说自己终于成为了与大一时崇拜的学长、学姐一样优秀的人,但一路走来,她真的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她说,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最重要的不是站立的位置,而是站立的方向”。一个文科女在大工褪去浮躁,静下心来;正视挑战,把泥泞的坎坷走成幸福的平仄;坚定心中的理想,立志为媒体变革的全新时代贡献力量。“充实、无悔地度过四载韶华”,这个心愿虽然朴素,但却指引她用努力证明了“若心有所向,青春终将盛放”。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精彩却不会这样停止。因为她知道,那条陪伴她前行的路,一直都在脚下。
来源:宣传部 学生工作处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