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李一勇:勇于开拓创新的工程师

2016-05-31作者:金小渝 丁艺菲

校友档案:

李一勇,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1978年10月-1982年(1978级),在我校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就读。先后任一航局五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一航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管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和科技进步工作。为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建设高级职业经理人。曾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2014年获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称号。主持完成的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秦皇岛港煤五期水工、广州南沙港区一期、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等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秦皇岛港煤五期水工、广州南沙港区二期等工程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多项工程获交通部水运工程质量奖、水运交通优质工程奖。主持“离岸深水港抛石基床整平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深水抛石整平船”获2015年度国家专利金奖,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十余项。

李一勇1

李一勇1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工匠精神”写入其中。

这让始终以“工匠”定位并执着追求“工匠精神”的李一勇感受到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传承:源自母校的工匠精神

李一勇1957年出生,70年代读中学。在李一勇的记忆里,他的中学时期很有那个年代的特点,“相比于课本上的知识,学校更强调学生要在劳动中接受教育”。

李一勇中学时曾在汽车修理厂劳动了一年,拆发动机、装发动机、修电瓶、修喇叭……“我现在还记得汽车内部各部分的构造。”李一勇笑着说,“75年到78年,我作为知青下乡,当了三年农民。”在这三年里,除了学会做各种农活,他还学会了缝衣服、做饭、理发甚至盖房子。这段经历让如今的李一勇回想起来,感慨不已:“知青这段日子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教会我变通和永不放弃。”能迂回,会变通,永不放弃,这在李一勇此后的工匠生涯中让他受益良多。

1978年,大连工学院时任院长钱令希先生在领导大连新港主体工程的设计和建造中提出的“百米跨度空腹桁架全焊接钢栈桥”方案获评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70年代优秀设计奖。

这给刚刚考入我校港工专业的李一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他对尚有几分陌生的专业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参加过大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老师们充满了崇拜和羡慕。“最崇拜的还是钱令希先生。对我们来说,钱先生不是目标,是偶像,是值得追寻一辈子的榜样。”近40年过去,已经在港口工程领域获奖无数的李一勇提起钱先生,言语神色间仍是学生对院长的敬仰和崇拜。

李一勇坦言,因为文革的关系,他们这批人在考入大学前几乎都没有条件专心学习,所以,一进入大学,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方面是填补基础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李一勇当年的授课老师们大都有过港口设计或施工经验,不时将实际案例带入课堂与学生们一并研讨。李一勇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实际案例中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当年老师们在工程和教学中坚持的求真务实精神,就是我们大工人特有的‘实’。”在李一勇看来,大工人特有的“实”意味着既要尊重教科书,又要结合实际;既要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又要有能把想象落到实处的勇气和能力。他说,这就是母校教给他的工匠精神,在他此后三十多年的工程实践里,他从未忘却过。

荣耀:不懈创新的工匠之路

1982年大学毕业后,李一勇被分配到了中交一航局第五公司,从技术员做起,1995年升至总工程师,2002年任总经理;2005年起担任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至今,主管公司的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和科技进步工作。

回首34年职业生涯,李一勇最怀念的既不是做总经理也不是做总工程师,而是跟着项目泡在施工现场的日子。

1993年,李一勇担任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项目总工程师。在此前秦皇岛港煤码头一、二、三期工程的经验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缩短工期,李一勇大胆提出将翻车机房混凝土底板一次浇筑体积提升到3000立方米,经过现场试验,他的技术得到了验证。3000立方米成为当时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一次性浇筑最长长度。

施工现场的成就感总是伴随着艰苦。浇筑一次3000立方米混凝土需耗时7天7夜,在这7天7夜里,必须得保证一直有人监控。“我们就排班,每人12小时。当时正赶上冬天,连续12个小时站在露天里,偶尔还赶上风雪交加,算是切实体会到了施工现场的艰苦。”

“在施工中想到改良措施,大胆尝试,亲眼见证自己的想法被证实或者被推翻,这个过程是最让我兴奋的。”李一勇坦言,相比于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做一个潜心技术的工匠是他更喜欢的状态。

因为李一勇的创新,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提前半年完工,并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李一勇也因此升任中交一航局第五公司总工程师,是当时集团里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李一勇坚持把创新贯彻到他的每个项目里,这让他主持的多个项目斩获佳绩,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秦皇岛港煤五期水工、广州南沙港区一期、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等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秦皇岛港煤五期水工、广州南沙港区二期等工程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此外,李一勇本人也先后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以及“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称号等多个奖项。

工匠的荣耀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李一勇的工匠之路有自己的坚守、集团的重托、家人的支持和他对家人的愧疚。“还是在工地做项目的时候,那年,我们在马耳他做项目,当时我太太正怀着孕,我多么想早点儿结束项目回国等小孩儿出生。结果等我回国,儿子都满月了。”多年之后,再谈起这段往事,李一勇神色间仍有些许无奈和愧疚。

未来:机遇并挑战着

“对于搞施工的人,过去的荣誉都应该翻篇,更好的项目、更大的荣誉和挑战永远都应该是下一个。”提及过去的荣誉,李一勇云淡风轻地回应。

据他透露,最近的“下一个”正在申报中。

李一勇及其团队在中交一航局正在推进的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又完成了多项创新。

为了快速建成人工岛,李一勇团队采用大直径钢圆筒围成人工岛。所谓的大直径钢圆筒,直径22米,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高度达50.5米,相当于二十几层楼。建成人工岛需要120个这种规格的大圆筒。“经过论证,这个方案可行。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振沉这120个大圆筒?目前没有这种设备。”李一勇挂帅成立专题组,进行全面测算和研讨,最终决定与美国APE公司联合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振动锤组——APE600液压振动锤组。该锤组可以实现8锤联动,一天就能振沉3个大圆筒。依托这项技术,港珠澳大桥项目中的人工岛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APE600液压振动锤组被美国打桩承包商协会授予年度工程项目奖,成为世界打桩领域最高水平的代表。“这项技术是我们目前的核心技术,在以后的多个大型水运工程中都将继续运用。”李一勇言语间透着欣慰和自豪。

此外,李一勇团队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还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外海深水整平船,总结出了《预制墩台的干法施工工艺》、《桥梁施工监控方案》、《预制墩台模版系统结构设计》、《装配式钻孔平台设计》等多项国内及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在李一勇看来,港珠澳大桥项目跟他此前主持的诸多港口工程并不一样,它是一个大型水运工程,是水工技术、施工能力、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在外海能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港口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将是中国真正走向海洋的世纪,对于水工人,未来将是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李一勇的事业生涯,创新既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其日复一日的行动。“创新应该是一种思想状态,要时刻想着创新,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创新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背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他真诚地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不要急着求成果,只要你每天都前进一点儿,就一定会有成果。”

来源:校友工作处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