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注重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2013年至今,中心人员承担科研项目6项,承担教改项目3项,承担党建课题2项,发表文章共计55篇。在学校组织的高等学校机关管理服务理论与实践探索优秀征文活动中中心成绩突出,三名同志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为全面了解师生需求,网信中心领导班子先后带队与软件学院、盘锦校区、化环生学部、建工学部、国际交流学院、财务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各校区、院系和部门开展信息化调研工作。
2014年,为了满足师生对公共科学计算平台的需求,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启动超算中心建设,从确定方案到环境搭建,从大型设备进场到安装调试,从培养超算人才到制定管理办法,中心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2015年11月底超级计算机“凌云”正式运行,获得师生好评。
作为学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服务部门,网络与信息化中心自2013年至今完成校园一卡通、超算中心、学校中文主页、新版邮件系统、“i大工”APP、网站群、会议网、正版软件中心等项目建设;协同多部门完成迎新、离校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推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安全稳定是维持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2013至2014年度,学生管理办公室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创性的推行重点关注学生信息报送工作。每双周各学部学院报送在学业、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情况,截至目前重点关注学生5000余人次、收集信息两万余条,这项工作既是对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督促,也是对全校需重点关注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及研判,从而对部分突发事件高发的学生群体做到及时研判、提前预防。
自2015年3月开始,学生管理办公室联合多部门用10个月时间,在全校50余名教师、400余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方案制定、工程招标、施工建设等多个环节顺利建设完成包括“主流教育”、“文化教育”、“发展咨询”、“创业实践”、“交流分享”、“阅读休闲”和“影音体验”七大模块主题的全部50个学生社区驿站,已于2015年12月中旬全部投入使用,对学生开放。各个驿站主题鲜明、环境优雅,取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面,学生管理办公室起草《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预科班管理制度,提升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日常管理水平。在励学金发放、欢庆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打造“五个一”精品活动项目。依托校庆嘉年华,创新性举办了嘉年华—少数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了少数民族之星评选进一步弘扬了我校多彩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在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谋划、细心管理、用心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基地部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外,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了解最新的动态和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或教师。对内,深入到各级重点实验室开展走访和交流工作,与科研一线保持紧密的联系,时刻为各基地平台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和保障。
国家启动“2011计划”伊始,基地部全面参与学校实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心管理运行模式的构建和机制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在中心培育过程中,组织向教育部汇报中心进展10次,邀请教育部领导来校指导8次;另一方面统筹协调校内的组织工作,联合校内10个部门和2个中心,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和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30余次,其他工作会议百余,组织并起草学校政策文件9个、中心政策文件26个,助力学校顺利完成2011计划申报工作。
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研究院始终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基地部具体负责落实,能够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以高效细致的组织管理工作为评估顺利进行提供重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在学部(学院)、实验室和科研院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评估;2014年,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估。
丛修丕时刻牢记身上的责任,认真钻研,把岗位当学问,研究解决了水泵汽蚀的技术难题,增加了机器的安全系数,又提升了工作效率;他总结的“三步查漏法”有效保障了管线的安全稳定,他撰写的论文《小型燃油、燃气、电加热锅炉的安全管理势在必行》在市一级刊物中发表;他灵活地将管线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布局,为学校节约供暖经费近百万元。
每年采暖初期,丛修丕都置身一线,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在供热运行期间,他定期巡检外线,对宿舍楼、居民楼内的管道进行查看,查找漏点,保证最大限度减少失水,对整个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行进行控制,在无形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丛修丕常说,周期性强、随机性强是我们供暖工作的特点,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重视每一个用户的诉求,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尽全力达到用户的满意。在他的要求下,供暖中心面对供热故障的抢修、维修,做到及时到位,处理迅速,供热报修办理率达100%,重复报修率为零。
电视这个行业的技术与理念伴随着电子、IT这些科技行业一起进步发展,两三年一个淘汰周期,从标清到高清到4K,短短的十年时间,技术到理念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彭伟主动钻研,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让自己能力和所创作的作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努力实践,完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大连高校首部高清电影《雷子》,到延时风光片《你好大工》、《我爱你大工》MV,到《我的2014》、《我的2015》、《校友年度人物》,到《全景大工》,从常规拍摄到高清现场直播再到延时摄影、航拍技术,这些年,彭伟一直在结合大工的特点策划着,实践着,为增加学校美誉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个作品的诞生,需要经历策划、脚本创作、演员、道具、拍摄、配音、到后期剪辑、包装、调色、反复修改多个步骤,在大工电视台,一两个人完成一个专业影视团队的工作。彭伟主动担起多个“工种”,在加班的辛苦中享受创意的实现,几乎走进过大工所有的实验室,采访过睿智和善的院士,聆听过科研大咖、青年教师们拼搏奋进的故事,亲历过后勤服务人员起早贪黑的辛苦,记录他们的同时,也不断地为自己汲取正能量。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与管理服务效能建设,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落实《机关转作风 服务上水平》专题实践活动方案,学校于2015年评选了“机关作风建设示范单位”和“管理服务标兵”。他们不断创新,乐于奉献,善于学习,为机关工作人员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机关工作人员的缩影,在日常工作中和本职岗位上践行勤廉兼优、服务为本、团结和谐、创先争优的机关文化,为我校争创一流而不懈奋斗。
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注重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2013年至今,中心人员承担科研项目6项,承担教改项目3项,承担党建课题2项,发表文章共计55篇。在学校组织的高等学校机关管理服务理论与实践探索优秀征文活动中中心成绩突出,三名同志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为全面了解师生需求,网信中心领导班子先后带队与软件学院、盘锦校区、化环生学部、建工学部、国际交流学院、财务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各校区、院系和部门开展信息化调研工作。
2014年,为了满足师生对公共科学计算平台的需求,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启动超算中心建设,从确定方案到环境搭建,从大型设备进场到安装调试,从培养超算人才到制定管理办法,中心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2015年11月底超级计算机“凌云”正式运行,获得师生好评。
作为学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服务部门,网络与信息化中心自2013年至今完成校园一卡通、超算中心、学校中文主页、新版邮件系统、“i大工”APP、网站群、会议网、正版软件中心等项目建设;协同多部门完成迎新、离校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推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安全稳定是维持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2013至2014年度,学生管理办公室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创性的推行重点关注学生信息报送工作。每双周各学部学院报送在学业、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情况,截至目前重点关注学生5000余人次、收集信息两万余条,这项工作既是对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督促,也是对全校需重点关注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及研判,从而对部分突发事件高发的学生群体做到及时研判、提前预防。
自2015年3月开始,学生管理办公室联合多部门用10个月时间,在全校50余名教师、400余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方案制定、工程招标、施工建设等多个环节顺利建设完成包括“主流教育”、“文化教育”、“发展咨询”、“创业实践”、“交流分享”、“阅读休闲”和“影音体验”七大模块主题的全部50个学生社区驿站,已于2015年12月中旬全部投入使用,对学生开放。各个驿站主题鲜明、环境优雅,取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面,学生管理办公室起草《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预科班管理制度,提升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日常管理水平。在励学金发放、欢庆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工作开展的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打造“五个一”精品活动项目。依托校庆嘉年华,创新性举办了嘉年华—少数民族文化节,成功举办了少数民族之星评选进一步弘扬了我校多彩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在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谋划、细心管理、用心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基地部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外,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了解最新的动态和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或教师。对内,深入到各级重点实验室开展走访和交流工作,与科研一线保持紧密的联系,时刻为各基地平台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和保障。
国家启动“2011计划”伊始,基地部全面参与学校实施“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心管理运行模式的构建和机制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在中心培育过程中,组织向教育部汇报中心进展10次,邀请教育部领导来校指导8次;另一方面统筹协调校内的组织工作,联合校内10个部门和2个中心,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和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30余次,其他工作会议百余,组织并起草学校政策文件9个、中心政策文件26个,助力学校顺利完成2011计划申报工作。
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研究院始终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基地部具体负责落实,能够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以高效细致的组织管理工作为评估顺利进行提供重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在学部(学院)、实验室和科研院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评估;2014年,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估。
丛修丕时刻牢记身上的责任,认真钻研,把岗位当学问,研究解决了水泵汽蚀的技术难题,增加了机器的安全系数,又提升了工作效率;他总结的“三步查漏法”有效保障了管线的安全稳定,他撰写的论文《小型燃油、燃气、电加热锅炉的安全管理势在必行》在市一级刊物中发表;他灵活地将管线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布局,为学校节约供暖经费近百万元。
每年采暖初期,丛修丕都置身一线,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在供热运行期间,他定期巡检外线,对宿舍楼、居民楼内的管道进行查看,查找漏点,保证最大限度减少失水,对整个供热系统的节能运行进行控制,在无形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丛修丕常说,周期性强、随机性强是我们供暖工作的特点,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重视每一个用户的诉求,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尽全力达到用户的满意。在他的要求下,供暖中心面对供热故障的抢修、维修,做到及时到位,处理迅速,供热报修办理率达100%,重复报修率为零。
电视这个行业的技术与理念伴随着电子、IT这些科技行业一起进步发展,两三年一个淘汰周期,从标清到高清到4K,短短的十年时间,技术到理念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彭伟主动钻研,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让自己能力和所创作的作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努力实践,完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大连高校首部高清电影《雷子》,到延时风光片《你好大工》、《我爱你大工》MV,到《我的2014》、《我的2015》、《校友年度人物》,到《全景大工》,从常规拍摄到高清现场直播再到延时摄影、航拍技术,这些年,彭伟一直在结合大工的特点策划着,实践着,为增加学校美誉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个作品的诞生,需要经历策划、脚本创作、演员、道具、拍摄、配音、到后期剪辑、包装、调色、反复修改多个步骤,在大工电视台,一两个人完成一个专业影视团队的工作。彭伟主动担起多个“工种”,在加班的辛苦中享受创意的实现,几乎走进过大工所有的实验室,采访过睿智和善的院士,聆听过科研大咖、青年教师们拼搏奋进的故事,亲历过后勤服务人员起早贪黑的辛苦,记录他们的同时,也不断地为自己汲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