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在追寻记忆中重温大工精神

2014-05-19作者:张平媛

“‘我们学校是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这一直是我们大工人的骄傲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听老前辈讲述学校的历史,作为新一代大工学子,我们在感受这份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份幸福一份敬意还有一份责任。”参加“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的同学们在采访后记中这样写道。一篇篇生动的口述文稿、一段段鲜活的影音资料、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句句真挚的采访心得,记录着老前辈们的奋斗足迹,见证着学校建设发展的巨大变化,凝聚着薪火相传的大工精神,也饱含着师生对母校的深切情感。

高度重视,统筹分工,开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全新视角

回顾学校65年的发展历程,大工之所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路前行、不断壮大,关键得益于“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与传统的恒久激励,得益于优良校风和优良学风的长期涵育。这些精神与传统是几代大工人在长期坚守的共同理想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大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与动力。这种精神与传统渗透在大工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蕴藏在每位大工创业者和建设者的身上,记录在每一段大工往事与记忆中。

“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是我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全新载体,也是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张德祥书记倡议下,活动自2011年底启动实施,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由宣传部、校团委、研究生院、离退休工作处几个部门联合开展。活动旨在通过走访“参与或见证大工建立和发展的老一辈创业者”、“参与或见证大工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节点意义事件的老一辈亲历者”,聆听他们讲述有关大工创立、发展的难忘人物和事件,以文字记录、影音展示、访谈交流等方式重现大工历史故事,留存大工集体记忆,重温大工传统,弘扬大工精神。两年多来先后采访了近200位老教授,其中以影音形式记录的故事访谈已在学校新闻网陆续登载,学生记者采访形成的文字稿件也已集结成书,将历史的残片一点点拼接复原、鲜活呈现。

系列活动启动之初,学校成立由宣传部、校团委、研究生院、离退休工作处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全面负责采访工作的联络指导。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确定活动方案,明晰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进度安排等,并明确了各部门分工。其中宣传部、校团委负责组织学生成立采访小组,在工作组指导下走访老教授,采写稿件并进行影音记录,做好历史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离退休工作处负责提供老教授人选及联系方式,并与被采访对象事先确定采访事宜;校团委负责将活动与基层团支部建设和团学干部培养工作相结合,邀请老教授参加校、院两级团校培训班级讨论,分专业邀请老教授参加团支部会议;研究生院负责将活动与研究生党(团)支部建设、理论学习结合,通过“大家讲坛”、党支部会议、专题学习会等形式,邀请老教授走近研究生。

通力合作,高效落实,留存大工创业者建设者蕴藏的集体记忆

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有“根”可寻。走近这些创业者与建设者,重现那一段段鲜活生动的“昨日之事”,进一步厘清大工六十余年的发展脉络,更好品味、辨析、感悟大工的历史,从中追寻大工精神之根、文化之魂,进而思考大工今日及明日的发展与未来。“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就是这样一次以人叙事、以事叙史的“寻根”之旅。

记者团实地走访,笔墨书香重现大工往事。2011年12月9日,张文翰,徐彭寿,孙懋德三位老教授接受访谈,拉开了“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的序幕。活动启动后,根据《甲子抒怀》一书的约稿情况,以避免与《甲子抒怀》内容重复为原则,离退休工作处选择并提供了首批34位老教授采访名单。宣传部制定采访计划,培训20余名学生记者,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开展第一批实验性采访。根据采访反馈,最终确定了“老教授口述、学生记者整理”的稿件写作形式,同时要求稿件前附老教授简介、后附采访心得体会,采访过程全程录音,拍摄采访工作照,并收集与故事相关的老照片和原始资料进行翻拍复制。

为收集整理更多的大工故事,离退休工作处很快提供了第二批136位老教授采访名单。宣传部、校团委抽调学生记者组成采访小组,采访活动全面铺开。为确保进度,工作组召开采访记者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同时举行多次培训会,就采访礼仪、采访内容、行文等进行严格规范;制定详细采访计划,针对前期采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对接受采访有顾虑的老教授,工作组成员多次登门、反复劝说,坚持做思想工作;学生记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克服路途、交通等多重困难,最终,成功采访到89位老教授,根据采访记录、录音、图片等加工整理,形成回忆文章和采访后记各89篇。

为更好发挥学校历史故事的育人作用、彰显大工历史文化魅力,使其流传更久、辐射面更大,学校决定将口述文章集结成书,对采写的文稿统一润色加工,按照“创建发展”、“求实进取”、“珍贵回忆”三个篇章进行分类整理,最终确定书名为《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作为大连理工大学首批文化建设丛书之一,已于近日出版发行。在组织稿件、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师生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批文章、一本书籍,更是一次知校爱校荣校教育,一次精神洗礼。

电视台影像记录,口述历史再现峥嵘岁月。活动中,大工电视台将“走近老教授”活动与精品栏目建设相结合,制定了高标准的采访、制作计划。专门成立了由5位指导教师和30名学生记者组成的摄制工作组,按照文案、摄像、导播、剪辑等岗位明确任务。根据老教授的身体状况、居住城市等情况整理出131人的采访名单,从2012年底启动采访摄制工作,制作成《老教授讲故事》专题节目。

为保证素材质量,电视台采用两台高清摄像机同时录制;利用老照片、老物件精心设计、搭建书房、照片墙、会客厅等不同类型的拍摄场景,让采访嘉宾在温馨、静谧、怀旧的环境里将大工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对拍摄视频进行历史感强、大气厚重的包装和制作,力求通过老教授们讲述的一个个鲜活人物,一件件难忘往事,让观众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大工精神与文化的熏陶。截至目前,电视台已完成对63位老教授的采访拍摄,拍摄时长累计300余小时,积累了6000 G的珍贵影像资料。

大学生倾听历史,互动交流传递爱校情怀。活动启动以来,校团委、研究生院将系列活动与团建工作、志愿服务、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积极邀请老教授走进基层团支部,开展以团支部为单位的主题团建,通过访谈、交流等形式聆听老教授讲述大工历史故事,重温大工光荣传统,让青年学生在团支部建设中知校史、受教育、明使命;依托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将“走近老教授”活动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开展以“情暖夕阳”为代表的关爱学校空巢老教授的志愿服务活动走近老教授,以“夕阳映朝阳”,增进青年大学生对母校历史的深刻认同感和对母校发展的使命感;紧密围绕党的先进理论成果、重要讲话精神等,充分发挥老教授的“智库”作用,将“走近老教授”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邀请老教授定期指导青年大学生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主题学习活动,深化思想引领;以“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广泛邀请老教授走进团校课堂、走进研究生“成长沙龙”;在入学教育期间,校团委和研究生院邀请老教授面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校史主题教育活动,以老教授的真实讲述还原校史原貌,增进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怀。

多种媒体,整合联动,打造彰显大工历史文化魅力的特色名片

每个故事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开展“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用文字、影音等形式将那些历久弥新的珍贵片段进行记录与重现,不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了让大工人更加直接地感受其中蕴藏的母校精神血脉,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优良传统滋养润泽更多的大工人,并在一代代大工人中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老教授们讲述的故事从多个角度总结回顾了大工的历史、传统、特色及办学、兴校、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是让更多的人走近大工、了解大工、感受大工历史文化魅力的有力媒介。为扩大走近老教授系列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各单位对宣传媒介进行整合,多方联动,进一步创新活动成果的展现形式、提升活动成效。

学校新闻网“大工往事”栏目和校报四版开设了【走近老教授】专栏,定期发表老教授口述文章;电视台剪辑制作《老教授讲故事》专题节目,在有线电视频道每周播放一期;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将《走近老教授》一书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加工整理,开设“老教授开讲”栏目;校史馆配备多媒体阅览系统,设立【走近老教授】专题展示区,供参观者点播故事的音视频资料;图书馆分别在伯川图书馆、令希图书馆开辟专门区域,提供了100余台计算机可以播放“老教授讲故事”视频,使读者在检索机器上可以直接点击观看。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多种传播媒介整合联动,目的就是让老教授们讲述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更多的师生从中直观感知大工精神、大工文化。

两年多来,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系列活动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老教授们热情高涨,同学们深受启迪。阅读品味这些故事,是零距离接触学校老一辈创业者与建设者的珍贵体验,是感受学习、传承发扬大工精神与传统的“寻根”旅程,是汲取前行养分与力量的精神财富……在追寻记忆中重温大工精神如此难忘。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侯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