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回忆父亲钱令希院士 庆祝母校70周年校庆(一)

2019-04-19作者:钱唐/文 李明智/编

编者按:今年4月20日,是尊敬的钱令希院士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钱先生半个多世纪都与理工大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大工镌刻着钱先生的奉献与付出。钱先生作为科学家的爱国奉献、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作为教育家的高瞻远瞩、精励图治的教育思想;钱先生提携后人、兼容并包的人才观念是全体大工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年华走过了岁月的风尘,献身科教事业66年的钱先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我们纪念钱先生,铭记那段峥嵘岁月,我们更要继承钱先生的精神,努力奉献,为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工新闻网将以连载的形式刊发钱先生女儿钱唐女士的回忆文章《回忆父亲钱令希院士 庆祝母校70周年校庆》一文,让我们跟随钱唐女士的笔触,再次重温钱先生的历史过往。纪念,再出发!

钱令希(1916-2009),力学家、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
 

父亲称自己是知识分子,那我就讲讲这位知识分子的故事吧。话要从他的童年开始。

(一)啸傲泾的灵气和亲仁堂的书香

1916年,父亲降生在无锡鸿声里(现在行政划分为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的亲仁堂。鸿声里位于啸傲泾的北岸。啸傲泾是一条只有两里长的小河流。如古语所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亲仁堂旧址前的啸傲泾依然缓缓流淌

啸傲泾北岸的钱氏家族在20世纪50年代出了五位院士,后来90年代又出了一位,一共六位,其中四位院士与祖父钱伯圭颇有渊源。我对祖父的了解是从国学大师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记》开始。1989年,我在美国的一家华人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杂志《民国人物》,其中一期的第一篇文章是《八十忆双亲》。第一页上“钱伯圭”几个字跃然纸上,使我眼睛一亮。,这篇文章颠覆了我过去对祖父的认知,对祖父的敬意亦油然而生。

当时在果育小学就读的钱穆就对钱伯圭的教学与引导钦佩感恩,直到晚年没齿不忘,把自己之成就,都归功于“伯圭师启之”。钱穆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中这样回忆:“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完成初中后,钱穆要去常州继续读书,他的老师钱伯圭连夜赶到他的住处告诉他被录取,并且跟他的兄长讲:“今夜即速为汝弟整理衣物,明晨可随众行。至于床上枕被铺盖,我已代为筹措,明晨当径送船上,勿再操心。”钱穆写道:“因为伯圭师知余家贫,仓促间不易办此一大事也。”上路的那天,祖父还专门派管家把东西送到去常州的火车上。

祖父热心教育、崇尚科学。1908年,他在鸿声钱氏义塾的基础上创办南下初等学堂,即后来的鸿声里小学(四年制初小)。在这所新式小学里,祖父实行新的教育理念,深受师生的拥戴。该小学现在已有百年历史,1949年后又相继更名为“鸿声小学”、“鸿声中心小学”。现名为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就是希望用泰伯的至德精神统领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传承吴文化中优良精髓。

(二)求学之路 慎起步

小学

1921年8月,刚满5周岁的父亲入读鸿声里小学,开始正式的求学之路。鸿声里小学校址在亲仁堂东面不到一里地、啸傲泾南岸的鸿声里钱氏义庄(现址为无锡市鸿声万里机械厂,原来的房子在一场大火中毁掉),1912—1915年伯父也在此就读过。四年后,父亲小学毕业后,早祖父母的同意下,一个人离家进梅村镇的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住读。该校创办于1913年,是新学制(史称“壬子学制”)下无锡县新创办的六所高等小学之一,教学上特别注重国文、英文和算术,学生大都是来自坊前、鸿声里、七房桥、荡口等地的住读生,教师也都住在校内,师生和睦共处,老师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那时的校长是父亲的舅舅。舅爷爷当时没有儿子,格外疼爱这个调皮聪明的小外甥,让父亲和他睡在一张床上。父亲原来的名字是祖父所赐的“臨熹”,三十多笔画、父亲用毛笔写感到特别困难,怎么也写不好,于是舅爷爷想了一个办法,取“臨熹”谐音,把名字改写成“令希”,一下就减少了十几笔画。

中学

秉承世代书香,接受父兄的严格督学,父亲轻松学完了小学四年,顺利考取了江苏省省立苏州中学。但是,初到城市,父亲看到什么都很新鲜,又远离家庭的严厉管教,学了一年,父亲仍然背不全26个字母,历史考试也是不及格。此刻,父亲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好年长10岁的伯父从上海回到家里,指导他学习,还帮助他选择了一所在上海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学法语的。暑假里,父亲认真读书。暑假过后,他顺利考入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附属高中,跳过初中,直接读高中。暑期100多天的努力,让他重拾了信心,坚定了走潜心攻读的求学之路。

钱令希访问母校鸿声中心小学

1991年9月,钱令希访问鸿声中心小学

父亲晚年在回顾自己求学的经历时曾说:“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先要搞正方向,锤它几下,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得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求学之道慎起步啊!”,父亲是从“问题严重”的初中一年级读书经历中才悟出这个道理的。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他也多次、在不同的场合给包括自己外孙在内的青少年谈起这段“慎起步”的求学之路,并将之升华为《治学格言》:“学习,慎起步,要打好基础。研究,忌急躁,要锲而不舍。”并且手书《治学格言》赠予晚辈与后学。

(三)怀揣梦想 上海求学

父亲在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一共学习了八年,一年法文预备班,三年附属高中,四年大学。

中法工学院大学三年级土木工程系学生测量实习

大三第一学期钱令希(左七)与同学参加土木工程测量实习

父亲的大学毕业成绩优异,未经留学考试,直接取得中比庚款资助赴比利时留学的资格。

1936年9月6日无锡《人报》对此还有专门的报道,并刊有父亲的毕业照:“邑人钱令希,……鸿声里人,为钱伯圭先生之次子,向在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攻读。在四学年内,以八个学期均列冠军,至今夏毕业时,承中比庚款委员会之特议,不再经过留学考试,即允官费资遣比国留学,专攻土木工程,以期深造……其兄钱临照于两年前考得中英庚款官费资赴英伦入伦敦大学专攻声光学。”

(四)兄优弟随庚款留学

1937年钱临照与钱令希在欧洲

1936-193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攻读

1938年,毕业与同学聚餐留念(第一排左三为钱令希)

获“最优等工程师”的学位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

钱令希赴法国北部参观矿业工程时与同学合影

1937年冬,与同学赴法国北部参观矿业工程(后排头部被挡一部分者是钱令希)

回首、楼在、梦亦在。1981年钱令希在留学比利时的旧居前留影

(五)留学回国后的求职经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欧洲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伯父中断学习启程回国。先到北平,按照老师严济慈的安排,独自把北平物理研究所的设备辗转运到了云南昆明。1938年,父亲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后立即启程回国,追寻伯父的脚印来也到了云南昆明。

父亲理想的工作是在大学教书,于是他直奔云南大学申请工作。面试时,他被问到学的外语是英语吗?父亲说:“不是”。可想而知,这个问题问下来的结果。这也难怪,民国时期云南大学是全国前十名大学之一。校长熊庆来是著名的数学教授。为提升云南大学的水准,他制定“慎选师资”的人才招聘政策。心怀大志的父亲留学回国,在昆明找第一份工作就受挫,我想他一定受到极大的刺激和打击。这要是别人一定会消沉,抱怨,可是父亲不是这样想。他知道云南大学对应聘教职的人要求很高,会英语的自然优先考虑。父亲把云南大学校长的婉拒当成动力。

急于科学报国,于是父亲走进当时的叙昆铁路工程局局长沈昌的办公室,自荐求职。沈局长说暂时没有空缺岗位,正巧这时有人跑到局长办公室要局长增派一个人。父亲求职心切,说:“我去吧,先试用,行的话就把我留下来。”沈局长说:“那就叫钱试用去吧。”于是,父亲在叙昆铁路工程局工作时就有了一个“钱试用”雅号,开始父亲在叙昆铁路工程局工务课桥梁股从最底层工程技术职务做起。

父亲常常与年轻朋友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特别对那些找工作不顺利的海归们说,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就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对待挫折。对工作先不要挑三拣四,要好好工作,做出成绩来,心仪的工作就自动找上你。

(六)建设叙昆铁路的工程经历

1939年抗战时期,在叙昆铁路的建设中(左四为钱令希)

父亲是这样描述他在建设叙昆铁路的经历:“1938年……回国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后方城市昆明,参加四川叙府至云南昆明的叙昆铁路的建设。当时国内采用的是一套美国系统的技术规范,我一时接不上轨。好在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缺的是实践经验,需要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这年冬天我和一位老工程师在人烟稀少的西南边陲进行桥梁踏勘,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几个月时间,我们凭着两条腿,在一百四十多千米的线路上为一二百个桥梁、涵洞定型定位。连续几年的工程实践,特别是“入道”第一年的经历,为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思维准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段工作使我懂得了知识必须依赖于实践和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使我懂得了任何事情总是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但是关系重大,不能有一点疏忽。”

艰苦的工作环境,贫乏的物质生活,难不倒父亲。满怀报国的激情,父亲不畏艰辛付出努力做出了成绩,也锻炼了体魄。晚年时他还能爬山疾走,不输年轻人。

翻山越岭,步履轻盈,与年轻时无异(在美国乔治亚州北部山区)

1942年8月,26岁的父亲有了4年工程实践经历,并且英文水准明显提高,被国立云南大学直接聘为土木工程学系教授,跳过讲师、副教授。从此,父亲做教师六十余载。同时,他做工程,研究力学问题,后来开创了计算力学学科。如父亲说“入道”第一年的经历,为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思维准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8年云南大学拒绝父亲,1942年云南大学聘请父亲。1945年父亲根据自己的铁路桥梁工程经验和心得用英语写的一篇论文《A Simplified Method of Suspension Bridge Analysis》在国内《现代铁路》杂志上发表。1948年9月,该论文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报》(Proceeding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发表。195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结构分会拟授钱令希1951年度莫采夫奖(Moisseiff Award 1951)。由于朝鲜战争的原因,父亲拒绝领奖。

从求职首战遇挫,到学术研究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十年里,没有捷径和侥幸,有的是勤奋和实力。父亲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舅爷爷把父亲的名字简化,这让父亲明白事情简单一点好。自己的名字自己写起来都费劲,如何让别人写出自己的名字?后来,力求简单的风格不仅体现在父亲的生活上,也贯穿在他做工程,教学当中。我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父亲特别嘱咐我,讲课,要深入浅出,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简单。学生听懂了,你的课才算讲好。他早期的一篇论文《A Simplified Method of Suspension Bridge Analysis》,是分析悬索桥的力学问题。化难为易,用简单的力学模型,易懂的力学概念来分析悬索拉力的复杂计算问题。

1942年,钱令希与倪晖的结婚登记照

在昆明,父亲遇到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另一半。父母在当年《中央日报》昆明版第1版广告栏目中刊出一则简短的结婚启事:“奉家长命,谨詹于二月八日,在昆明黑龙潭结婚。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他们从相知相爱,到相守六十三载。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李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