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中青在线】拔尖计划2.0!扬起科研之帆,求取物理“真经”,大工等你来!

2022-06-07

当芯片制造受制于人,“缺芯”逐渐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我们明白了科技落后就要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高校强大的科研力量,正成为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和外国封锁垄断的先锋队和桥头堡。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学科,作为国内仅有的两个等离子体物理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之一,其科研团队针对半导体芯片制造加工领域中的等离子体工艺腔室仿真关键需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仿真平台MAPS(Multi-physics Analysis of Plasma Sources),并配套研制了实验诊断验证平台。这正是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科研攻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工物理学院还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ITER计划)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课题百余项,年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PRL、PRX等物理学或相关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大工物理学院:

历史悠久 人才辈出

大工物理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我国物理领域科研战线上的重要一员。首任系主任是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王大珩先生因研制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航天相机而闻名科技界,他为大工物理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打磨出一批高质量课程,培育出了一代代的优秀学科人才。

在大工物理学院,这里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前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佳洱院士,电子显微学专家姚骏恩院士,冰川物理和冻土热力学专家丁德文院士均出自这里。他们在科研战线上奋发图强,为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成果和卓越贡献。

培养精英人才:

本硕博连读 求取学术“真经”

1.“拔尖计划”培养 “强基计划”加持

大工应用物理学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教育部“强基计划”专业。2021年,王大珩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又入选拔尖计划2.0基地名单。

王大珩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由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牵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联合培养,力求形成合力,培养物理高精尖领域科研人才,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学生在享受大连理工大学各项培养资源的同时,也可使用各合作院所的实验室与科研资源,每年保研比例不低于50%。

应用物理学“强基班”面向磁约束核聚变、高端半导体芯片等离子体微细加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重学术、高精尖”的思路,采取“3+1”本科、“3+1+2”本硕衔接、“3+1+4”本博衔接的培养方案,本科结束后可在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等物理学分支领域继续深造,也可在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相关新兴和交叉学科学习。

2.杰出人才领衔 国家级实验室助力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有教授53名,博士生导师62名,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及其他高水平人才近20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名师,全部投身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这里还有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心(大连分部)、等离子体研究中心、纳米光电技术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无论是课程还是实验室硬件,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3.大一就进实验室 培养研究型拔尖人才

学院采取“一制三化”(一制:导师制;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因材施教,全方位指导。采取小班授课,实施动态管理、多次阶段考察,淘汰进出机制。

为培养具有宽厚坚实物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物理研究型拔尖人才,本科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课题组,感受科研氛围,接受导师指导,逐步开展各种科研训练活动。

4.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创新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各级竞赛,以“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光电设计竞赛等重要赛事为牵引,通过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

在2021年辽宁省物理竞赛中,大工学子的参赛作品从全省1000多项大学生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创下13项一等奖的历史最佳成绩,远超省内其它高校,体现了大工学子优秀的学科综合能力。

吴海欣同学正是这类学子的代表,她共获得2项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与地区级奖项和7项校级奖项,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决赛中荣获一等奖,精于科研,屡创佳绩。无数荣誉背后,离不开学院名师的领衔指导、国家级实验室的助力和针对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案。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前沿科学技术,拓宽知识面,学院设立“王大珩讲坛”,定期邀请合作院所的杰出专家学者,介绍相关学科前沿知识,鼓励学生立大志、做大事。

学院与国外多所协议大学开展“2+2”和“3+2”联合培养。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本科生交流访学,每年组织学生到帝国理工大学、牛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英国杜伦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学习访问,了解物理前沿、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5.培养杰出人才 服务国家需求

大工物理学院毕业生可在物理学及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继续深造,能够成为从事物理学基础性研究、应用物理研究和教学的一流人才。近年来,本科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7成左右毕业生选择在中科院、清华、北大、大工等国内名校继续深造,或到英国剑桥、美国杜克等海外名校留学;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华为、中兴、京东方、移动、联通等知名企业建功立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成立70余载的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为祖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大工物理人会为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再接再厉,拼搏奋进,勇往直前。欢迎热爱物理,热爱科研,有志报国的学子报考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原文链接: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2-06/07/content_803mEFWJd.html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