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首页 >> 专题推荐 >> 理论纵横 >> 正文

打卡真的能成为你坚持的理由吗?

2016-12-26作者:付诗宇 王迪 胡潇尹

随着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签到、打卡与日常生活联系逐渐密切,使用APP打卡学习不受限于时间、地点,成为了大学生的优先选择。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校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二级队的同学在辅导员金晗老师的推荐下,统一安装了一个单词打卡APP,进行英语和日语的学习,集体的比学赶超之风甚浓,“今天你打卡了没?”成了他们的问候语。机日1602班的班长高健同学表示:"开始对日语的学习是没有太大的兴趣的,感觉每天都要背那么多单词特别累。但是自从坚持每天打卡后,每天不背完当天的单词就像有什么没有完成一样,看到自己连续打了那么多天的卡,心中的成就感也直接爆棚。"

打卡的记录与分享无形之中起到了督促与鼓励的积极作用,让打卡人在一天天的坚持中获得动力、取得进步。但是与之相对的一曝十寒、效果欠佳、“为了打卡而打卡”的问题普遍存在,让我们不禁发问:打卡,是否会长期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最后只沦为一种形式?

从打卡的积极作用看,它能激发一种竞争与监督意识,从而促进短期目标的实现。辅导员金晗老师接受采访时说:"通过这种APP打卡的创新形式可以让同学们在背单词的打卡过程中激发一种竞争意识,互相督促。”大学学习仍离不开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良性而有活力的,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促进短期目标的实现,积累下去,收获的就会远远不止成就感与满足感。

另一方面,在打卡考勤中,所谓的坚持是硬性的,打卡人是被动的,打卡计划会一环扣一环,限制任务量与规定时间,开始时同学认真地不落每一天,但惰性一旦上来,推迟的就不止一次,最后沦为只为打卡而打卡。

打卡前期的强制性是在帮助养成习惯,自觉摆脱拖延。管经1604班的张艺展同学坚持在app上背完了四级词汇,“我每晚睡觉前都会打开单词页面,这样我第二天打开手机就可以背了”。但打卡的强制性又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自觉和自制。化机1602班李炳林同学曾使用过早起打卡的APP,但却因为无法养成习惯而放弃。“这个APP早晨七点之前打卡,然后记录时间和好友排名。”这样的APP的初衷是改变忽视健康的现象,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是我没过多久就卸载了,因为没有多少好友能够坚持打卡。”

在如今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三分钟热度成了家常便饭,坚持只是被挂在嘴边,但打卡积极的一面却让不少年轻人重新养成了坚持的习惯,亦让他们在一天天打卡的累积中集腋成裘,成了健身达人、移动词典……但是人都会有惰性,大学生更不例外。

期末将近,图书馆里又已人满为患。有人说:大学就是16周的幼儿园加上三周的高三。可是,本该是平时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水到渠成的期末考试,为何成了考试周、考试月的“三更灯火五更鸡”?归根结底还是惰性作祟。打卡并不能从根本上使人克服惰性,他能提供的只是一个计划,执行与否还在在我们自己。也许我们能让打卡成为坚持的推动力,到坚持的根源还是克服惰性。毕竟,考前一周的突击带来的收获与一学期的积累完全无法相比。无论背单词还是复习,app或自己的计划只是一个标志,标志了未完成的任务点。面对满满的计划,太过浮躁也无济于事,而这份焦虑往往会中止打卡的计划。

归根结底,打卡只是一种形式。能否坚持还是在于自己的决心,克服惰性,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姚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