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首页 >> 主页新闻 >> 正文

我校参与的双星计划研究工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6-12-29

  12月2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暨颁奖仪式,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磁重联零点及其邻近磁场结构的卫星观测研究”名列榜首。王晓钢教授作为入选项目代表出席会议并接受表彰。

  由北京大学濮祖荫教授领导的,我校王晓钢教授、国家天文台肖池阶副研究员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双星-Cluster科学工作队合作研究小组,最近首次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磁场零点。这个成果发表在2006年7月出版的国际权威科学刊物《NaturePhysics》上,被评价为“首次在地球磁尾直接观测到磁零点的证据,对了解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中的活动过程极为重要”。在该刊同期“新闻与观察”专栏上,国际权威学者高度评价了这一工作。欧洲空间局官方网站也将这一成果作为“头条新闻”发布,称“这一科学突破是一次真实的科学实验的精心杰作”。欧洲空间局Cluster计划项目科学家指出:“磁重联过程的核心被首次揭示。得到了磁场零点附近三维磁重联的基本性质。这是Cluster卫星计划的一个主要成果。”

  磁零点提出至今,60多年来大多数研究局限在理论与数值模拟范围内,缺乏实验支持。许多科学家在不断地捕捉磁零点,但都无法确认其存在。这是因为磁零点在三维空间的测度为零,磁零点的三维特性要求至少空间四点的同时测量。由欧洲空间局发射的四颗Cluster卫星和中国发射的两颗探测卫星组成第一次太空六点联合探测,提供了目前实现这种卫星测量的唯一手段。由肖池阶、王晓钢、濮祖荫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采用赵辉、汪景琇等发展的微分几何学方法,在浩如烟海的卫星探测数据中,成功地找到了在地球磁尾的磁重联过程中存在磁零点的证据。

  磁重联研究不仅是太阳风暴和磁层空间暴等许多重要科学问题的关键,而且对于“人造太阳”的科学基础——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以及众多流体物理、天体物理及数学问题都至关重要。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本项目研究工作得到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地球空间暴多时空尺度物理过程》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的支持。

  其他9项入选十大科技进展的成果有北京大学主持的“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北京邮电大学主持的“高速窄线宽可调谐的解复用光接收集成器件及其关键制备工艺”,华东理工大学主持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南方医科大学主持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南京大学主持的“银河系英仙臂距离的高精度测定”,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的“井冈霉素的基因捕捉与组装合成”,西北工业大学主持的“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高效精密数字化冷工艺制造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的“植物响应低钾胁迫及钾高效性状表达的分子调控网络机理研究”,中南大学主持的“中国铝业升级的重大创新技术与基础理论”。(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