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鞠躬尽瘁 振兴高教

——纪念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我校名誉校长屈伯川逝世十周年

2007-04-09作者:single



       我们敬爱的名誉校长屈伯川博士在1997年2月18日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内脏器官捐给大连医科大学“供教学、科研使用”,骨灰“送给大连理工大学,同绿化用肥料混合,撒在学校绿化园地”(今屈老铜像南面的树林里)。见此情景,有位教师眼含热泪,激动地说:“老院长办学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对共和国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屈老逝世十周年时,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他光辉的一生和他那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是会很有教益的。

       坚实的足迹    光辉的一生
   
       屈伯川原名屈伯传,1909年11月16日诞生在四川省泸县衣锦乡。青年时代就要求进步,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临毕业前被反动当局以“参加暴行,并历次鼓动风潮”为罪名开除学籍。他愤而赴德国留学,并在那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4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不久,毅然回国,参加抗日。1939年10月,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秘书的身份,跟随林老、吴玉章到达延安。在那里,他积极参加了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群众组织——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任驻会干事负责人;积极参加了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培养工农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任教育处长。1940年9月,屈伯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7年到1997年,他领导大连理工大学(原名大连工学院)的筹建、创业、改革和发展整整50年。在此期间,他历任党的“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86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获国家教委“老有所为精英奖”。1997年,由他在延安时代的学生、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题写书名的《屈伯川教育文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努力建设教育、科研“两个中心”
   
       1979年学校建校30周年时,屈伯川院长在总结办学经验时说,“我们的教育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们培养的人,不但要有较高的科学水平,还要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健康的身体。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这一点,如果有所忽视,我们就要犯大错误。”
   
       在办学中,他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1954年起就组织教师“吸收成绩优良的学生广泛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一再勉励他们“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全国第一流、世界第一流的名家”。他领导培养的6万多名莘莘学子不负老院长所望,大都事业有成。其中,涌现出了十余位副部长级以上的高级领导干部,十余位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涌现出了2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新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一台激波管、第一台大型光电经纬仪,都是由他们主持设计和研制的;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都是由他们主持生产和设计的。他们中,不少人在有关学科领域的世界前沿,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早在建校之初,屈院长就提出“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关系我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也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大计。”正是在他的积极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大连理工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就以成功设计了我国“三大港口”而闻名全国。其中的第一个现代化渔港——大连渔港年卸鱼量12万吨,可以同时停靠8艘300-500吨拖网船或10艘100-150吨一般渔轮的渔港,论规模是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建成时,《光明日报》头版发表长篇报道,称之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支凯歌”。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军港建成后大大增强了我军的实力,受到了邓小平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油港投产三年半就收回了建港的全部投资,每年出口原油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围绕这项工作,学校还完成了16项研究课题,多项研究设计在我国都是首创。这项工作,后来得到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还获得了我国“70年代优秀设计金奖”。作为三项工程设计主力的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后来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建起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渔港、油港设计技术负责人之一的邱大洪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善抓历史机遇    增强办学实力
   
       屈伯川博士办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怀着对我国高教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发展壮大学校,切实增强办学实力,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贡献。
   
       1980年,根据邓小平访美时,与卡特总统达成的协议和中美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准备在我国创办一个培训中心,学习研究美国现代化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国家经委、科委和教育部的有关负责同志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地点而为难。屈伯川听到这一情况,当机立断,连夜赶到北京,找到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国家经委副主任、经济学家袁宝华,力陈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学校良好的办学实力,毛遂自荐,请求把这个中心办到大连去。两位延安时代的老战友谈得十分融洽。主人为求之不得的承办人有了端倪而分外兴奋;客人为报国有门,希望在前而兴高采烈。很快他们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立即得到国家三个部委和美方代表的一致赞同。回到学校,不少干部和教师都支持屈伯川。但是,没有现代化的教室和像样的外国专家招待所,有些同志摇头了。屈伯川说:“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学校想方设法,腾出了半座教学楼;动员教职工克服困难,让出了一幢刚刚建成、正待分配的教授宿舍;还动用20多万元学校资金,购置了家具和设备,建立起了专家招待所。就这样,学校在5月份接受任务,7月份就迎来了美国的专家。8月18日,办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正式开学。前来参加开学典礼的我国国家经委、科委、教育部的领导和美国驻华大使、商务部官员、纽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教授等,对学校和屈伯川深表谢意。从1984年起,根据里根总统访华时签订的补充协议,这个培训中心又和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办了硕士研究生班,开创了我国MBA教育的先河。使屈伯川感到高兴的是,通过大连培训中心的建设,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中级经济管理人才,而且学校同时建立起来的管理工程系,迅速提高了学术水平,壮大了教师队伍。1986年正式成立了管理学院,如今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为国家培养高中级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2006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面向全国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国家高级经理学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继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后成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
   
       2006年12月9日,在国际MBA群英会暨2006中国MBA人物评选活动中,袁宝华荣获“推动中国MBA教育发展终身成就奖”,屈伯川荣获“推动中国MBA教育特别贡献奖”,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荣获“中国MBA教育开拓奖”。这个学院的两位毕业生分获中国MBA和EMBA风云人物奖。

       依靠一流教师    办一流大学
   
       “依靠第一流的教师,办第一流的大学。”这是屈院长常说的一句话。他的另一个办学特点,就是始终把教师视为办学之本和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始终把在学校形成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局面作为办好学校的重要标志。
   
       1948年学校筹建时,当地师资十分缺乏。屈伯川等学校领导千方百计,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国统区通过地下党延聘人才,请来了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屈伯川对他们尊如上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应用物理系主任王大珩教授一连对屈伯川提出了办学的多条意见,均被一一采纳。王大珩十分感动。学校的一系列举措使在国统区报国无门的王大珩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他团结全系教师,白手起家,不到一年时间办起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他始终铭记屈伯川的知遇之恩,在1991年5月重返大工时,仍无限深情地对他当年的学生说:“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十分舒心,精神振奋的一段美好日子。”
   
       1952年开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上述几位第一流的专家,先后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和兄弟院校。为使学校有更多的名师执教,老院长怀着极大的爱才之心,“三顾茅庐”,从浙江请来了著名的力学家钱令希教授(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此,他们两人从满头乌发合作到双鬓染霜。钱令希为学校的“两个中心”建设作出了宝贵贡献。1981年,钱令希经屈伯川的推荐,担任了大连工学院第二任院长。
   
       对教师,屈伯川唯才是举,用其所长,决不求全责备。1962年,在广州会议上,钱令希教授和著名力学家钱学森教授达成了一项人才交流的协议,想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年轻有为的钟万勰调到我校来。这个年轻人在业务上很有发展前途,但当时由于同情被错划为右派的导师钱伟长教授而受到处分,作用不能很好发挥。钱令希回校请示屈伯川。屈院长全面了解了钟万勰的情况,热情赞同钱令希的意见:“一头钻进科学中去的人,是不会对党有什么坏心眼的。”他冒着风险把钟万勰调了过来。1972年,屈伯川又接受钱令希的建议,把很有才华但被视为“修正主义苗子”的本校研究生程耿东等调回了学校。在两位教育界老前辈的关怀下,钟万勰和程耿东在新的环境里如虎添翼,茁壮成长,都在计算力学领域做出了出色成绩,相继被晋升为教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还在1995年担任了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老院长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事迹是感人至深的。1957年5月,在“反右”前夕,他总结思想改造和肃反运动中“左”的教训后,在动员干部教师帮助党整风的座谈会上动情地说:“不要再伤害知识分子的感情。”由于这个和其他原因,在更“左”的“反右”运动中,他被视为犯了“严重政治错误”而受到批判和处分,1979年才得到彻底改正。

       重视校园建设   培育优良校风
   
       老院长的办学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例如,他极其重视校园建设,注意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家知道,现在靠山临海、风光宜人的凌水校园,是他老人家在50年代初和汪坦教授等建校元老一起到处踏勘,亲自选定的;校门内那条大工人引以为傲的由参天水杉和雪松、塔松夹衬的林荫大道,是他老人家在60年代带领师生员工建起来的。很多老同志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老院长的一片心血。”这话绝非溢美之辞。1993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校视察。一进校门,就被这条林荫大道所吸引。他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对时年84年岁的屈老说:“屈院长,你这个地方真是好啊!”大连理工大学“绿树苍翠,风水好,气候好,风景好,地理位置也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真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再如,他以身作则,带头培育优良校风,并使之成为学校的可贵凝聚剂,在教书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1979年建校3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第一次对良好校风作出了正式的论述。他说:“建校30年来,我们努力继承老解放区的办学传统,经过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学习,实事求是,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校风。”他的这一概括,很得人心,对团结师生员工迎接改革开放的到来,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我校首届毕业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有一次深情地和老同学谈到,“母校有个很可宝贵的地方,那就是以屈伯川老院长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师生员工精心培育出来的优良校风。我在校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受其熏陶,终身受益。”

       倡导“重中之重”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1981年退出工作一线后,屈院长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全国高教战线。1983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首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与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选出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
   
       由屈院长组织起草的这份建议书中说,“我们认为,从全国700余所高等院校中,选出50所左右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既能培养质量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又能培养合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模也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重点。像国家的70个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那样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今后五年内,在经常教育经费外,对这50所左右的大学,由中央另增加重点投资50亿元,即平均每校每年增加投资2000万元。”这样做,“将会推动这些学校迅速地扩大本科、研究生人数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这样做,“不仅不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多大影响,相反却会大大加速和更加有效地促进重点经济建设。按照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因素的理论,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不仅将是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更将是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中赶超世界水平、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决不是任何一个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所能比拟的。因为作为智力投资的总效益是长远的,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屈伯川等老教育家的这项建议,经过《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推介,立即在全国高教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屈伯川等老教育家的这项建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邓小平亲笔批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书记处一议。这份建议很快被国务院采纳。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相继把一些重点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增加了数目可观的投资。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这些举措,令高教界鼓舞,令举世瞩目。1998年,中央又提出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985工程”。
   
       屈伯川等四位共和国著名老一辈教育家的上述建议,在高教界被尊称为 “835建言”。它同王大珩等四位共和国著名老一辈科学家提出的,得到邓小平同志支持的“863计划”一样,被传为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识分子上书建言、形成高层决策的佳话。
 
       屈老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他永远活在师生员工和广大毕业生的心中。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他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大连理工大学,作为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经过“九五”、“十五”的十年奋斗,不仅建起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伯川图书馆等一批校园建筑,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也显著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校党委书记林安西教授和校长欧进萍院士告诉笔者:“屈伯川老院长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一定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和优秀品德,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文章来源:校报1159期 第四版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