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为厚植廉洁文化、涵养清风正气,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学校纪检监察机构推出【廉洁文化】栏目,通过讲述创校元老、著名校友、名师名家等感人故事,共同感受廉洁风范、汲取精神力量,踔厉奋发推动一流大学加速卓越!
雷天岳(1922-1994),大连理工大学“建校元老”之一,中共党员。历任大连工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雷天岳同志在国内较早提出试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建立奖学金制度,倡导第二课堂、第二学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雷天岳同志在我国成立第一个德育教研室,倡导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室。雷天岳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学校,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
老雷常说:“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老雷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西服,也没有一件好的大衣,有一次为了接待外宾,只好临时向人去借。他常年穿的是一件褪了色的蓝色中山装。冬天用一双棉手套,为了怕丢就干脆用一根绳子挂在脖子上。
老雷为人低调,为我校教育事业与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而极少张扬。在我校担任过从教务处长到党委书记多项领导职务,但几乎很少有人称呼他的职务名称,留下的是大名雷天岳同志,更多的亲切地称呼他“老雷”,这与他为人低调、待人真诚有很大关系。1983年11月,金同稷到校部工作,雷天岳代表党委与其谈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老金,把后半生交给学校吧。”这句简单质朴的话出自老雷对学校的深厚感情,这也是他自己大半生的真实写照——把自己的大半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我们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事业。
(节选自《雷天岳纪念文集》)
开辟“第四单元”
大工的人们都知道“开辟第四单元”是你的“名言”,但人们却不知道其来历。
“第四单元”是相对于“第三单元”而言的。你把下班后至晚九点作为第三单元,晚九点至十二点作为第四单元。第三单元是深入实际调查走访与接待来访的时间,你要了解教学第一线的情况,除了去课堂听课,晚上还去阶梯教室、宿舍了解晚自习情况,走遍了所有的学生宿舍。去了解实验室哪些晚间在加班,哪些实验还开不出来。去走访教工,了解谁家居住面积太紧,影响备课;了解谁家三代同居,父母有病;了解谁家儿女下乡还没有回来,谁家孩子没有考上大学……这些你都一一记在心里。
在第三单元时间里,你走出去请进来,忙得很累,往往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吃饭。因此也了解了不少教工教学与生活中的实情,沉思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几十年来,第三单元的安排是你做好工作的基础,是雷打不动的。你历来主张党政干部要双肩挑,要懂业务,才能对教与学有真正的情感体会。你自己以身作则,白天把精力与时间交给党政工作,晚间扣除第三单元的时间雷打不动外,为了了解教与学,为了多读书,为了教好书,只有开辟第四单元的时间。
你说要讲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听起来感到是一种享受,自己也像演员登台唱一场精彩的戏一样,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补偿,所以几十年来,你风雨无阻地坚持着开辟“第四单元”。这种“精神”影响了不少青年教师。
(节选自《柒拾回眸:大工红色基因代代传》李谷影的回忆文章《怀念我的良师、益友、好丈夫雷天岳》)
不留身后名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全国多条战线都在落实各项政策,你相继收到了二三十封邮件,都是大工毕业生给你寄来的。一封封来信陈述着各自二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过程。
有的一直牢记母校的教导,都提到你在思想教育课上对他们深刻的教诲,生动具体的事例,激励他们拼搏奋发,经受各种挫折和磨难,终于克服各种困难;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成为模范人物,提升为厂长、总工程师,成为劳动模范和人民代表;有的一生经受坎坷与折磨,仍铭记当年的教诲。一封封生动感人的信件,亲切地称你为恩师,甚至是再生父母,你有时看了这些信也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你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功劳或为此夸耀,而是赞美地说:“这批青年真坚强。我们当时能再努力一点会更好!”
多年来,你将这批信件珍贵地收藏着,从没拿出来向谁炫耀学生们对你的赞扬与感激。
这批来信你整整收藏了近二十年,当你在1993年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自知在世时间不长时,背着所有人,悄悄地把它们焚毁了。显然你不希望有人对你进行什么赞扬,漠然对待荣誉与名利。
(节选自《柒拾回眸:大工红色基因代代传》李谷影的回忆文章《怀念我的良师、益友、好丈夫雷天岳》)
年轻时,为了寻求真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他毅然背井离乡,冲破封锁,长途跋涉来到大后方求学。以后又投身于学生运动,参加到革命队伍中间。解放后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同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直到花甲老年仍然不减拳拳报国之心,为改革开放发挥自己的余热。雷天岳老师的精神是“大工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大工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来源:学校纪检监察机构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