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学在大工】大工男孩吴越:十年青春,与大工同行!

2023-10-11作者:王子怡 朱彦婷 徐乐萱 闫玉冰

吴越,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曾获三次国家奖学金、两次大连理工大学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三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2022年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等荣誉。相关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dv.Funct.Mater.、ACS Nano、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文章引用次数超200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其中3项为第一学生完成人;参与多次学术会议,获第二届超材料大会优秀科技前沿海报奖和中国稀土学会2021学术年会优秀墙报奖。

吴越博士毕业照

十年,可以获得多少成长?对于吴越而言,在大工的十年是从本科入学的迷茫青涩,再到硕士阶段找到自己热爱的科研方向,最后到博士毕业的笃定成熟。心怀热爱、踏实奉献、求索创新,他用时间和行动告诉我们,即使最初略显普通,只要坚定所爱,也能活出精彩!

矢志科研 稳扎稳打

本科期间,吴越就读于我校化工学院创新实验班,精心的培养计划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科研前沿,武素丽教授的光化学课程更是带他走进了颜色科学的世界。逐渐产生科研兴趣的吴越在大三决定考研,并成功考入本校精细化工专业。研究生阶段,通过在实验室的亲身实践和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兴趣引导,他最终明确了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将研究方向定为结构生色材料的构筑与应用,就此展开了自己的硕博生涯。

吴越的科研日常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提出,吴越在导师武素丽教授的引领与指导下,锚定建立绿色环保的工业生产模式的目标,积极投身于开发新型颜色工业产品建设领域。相较于传统颜料色素依赖分子结构生色,吴越研究的材料则是利用特殊的微纳结构产生颜色,具有原料相对简单、制备流程短、环保以及色牢度高等优势。而在优异生色性能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微纳结构的巧妙设计,研发出基于结构生色的智能变色材料,从而在传感、防伪等领域进行应用。“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要投身的方向”——这是吴越参加标兵答辩时真挚的宣言,也是他多年学术生涯中科研报国志向的凝练。

吴越获得优秀研究生标兵荣誉

从本科的懵懂探索到硕博的潜心投入,在大工的十年里,吴越走出了一条科研人扎实的成长路径。每天早上从博留公寓来到西校区化工楼实验室,随即开始阅读文献,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进行归档整理,作为之后撰写论文的资料库。白天在实验室,吴越会根据前一天的实验结果调整当天的实验方案。除了吃饭和休息时间,他把时间基本都投入到实验和学习中。早上七点半来到实验室,晚上九点离开实验室,每周在实验室科研工作六天,吴越坚持这样规律的作息,这种在别人看来单调、但他自己觉得充实的工作状态,吴越坚持了四年。

吴越参与组会的日常

“我做事情喜欢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每完成一个步骤就能让自己得到一定的正向反馈,从而促使自己不停地做下去。”吴越举例说,就像长跑时可以把米数拆成圈数,每跑完一圈就鼓励自己一次,以此让自己意识到正离目标越来越近。吴越把每天得到的实验成果当作正向反馈,虽然实验会经常遇见瓶颈期,长时间得不到理想成果,但靠每天不断积累得到的新成果也能促使他再去发现其他新的东西,并依此继续展开实验。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为他带来了一个个小的成就感,完成的每一个小目标也涓滴成溪流,促使吴越最终取得理想实验成果。

先行一步 常思常新

面对艰巨繁重的科研任务,吴越的制胜之道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早”。他往往会比其他人早准备一两个月,提前阅读文献打牢基础,以保证自己最后能有足够时间对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在科研过程中,他认真对待实验中的每一步,绝不敷衍。他习惯在实验的前期和中期整理好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统计好已经成型的数据,为后期写作论文和结项铺垫框架。吴越说:“对待日常的科研任务时,我也会用博士论文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报告的撰写还是格式的使用。”规划早、行动强、标准高,让他拥有了合理的时间规划和相对轻松的应对状态。

吴越的科研日常

此外,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员十分注重细节的把控,吴越能够取得这些成果也得益于他的敏锐。在日常的纳米材料合成实验中,他发现反应完的烧瓶内壁总有刷不干净的产物,尝试了各种酸碱处理都无法彻底清除。虽然烧瓶没有洗干净是件常见小事,但他却从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推测目标产物有可能同样耐受氢氟酸刻蚀,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制备结构生色材料的新路线,作出了该领域一项重要突破。吴越认为,那些根据现有理论推断出的结果,对于其他任何人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想要做出有创造性的东西,就要留意实验中那些不符合常规的点,创新往往来自意想不到之处。

截至目前,吴越共发表文章18篇,其中一作8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公开国际发明专利2项。学术成果发表后,他曾多次得到期刊编辑部的高度评价和专家的认可。作为科研工作者,吴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成果能应用于实际,他负责、参与的几个关键项目已在导师的推动下验证了其用于织物着色和汽车喷漆的技术可行性。除此之外,吴越还曾受邀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的审稿人,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在MDPI Materials国际材料会议和学校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多次做口头报告。

与子同袍 情怀常驻

在大工的十年,吴越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秉承奉献精神,在科研之外的多个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本科阶段,他多次在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包括陪伴聋哑儿童、协助儿童村建设以及坚持了七年的车站迎新活动;研究生期间,他担任研究生自管会常务副主席等职务,科研之余努力为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服务。

博士期间,吴越延续了课题组内相互帮助、彼此激励的氛围,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他向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科研学习经验,带动团队成员一起进步,五年来,课题组内共有六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各项专项奖学金。吴越说:“一路走来,离不开导师武素丽教授和团队的其他教授的指导与关怀,也十分感激课题组内互相激励的氛围。”吴越和导师保持着良好的定期交流,探讨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老师和同门的陪伴,是吴越科研道路上温暖的依靠。

吴越与同学们的毕业照

回头看来,十年对于吴越而言并非一座摩天碍日的山峰,而是由许多连绵不断的小丘构成。吴越追随着优秀师兄师姐的步伐,一步一步从小事做起,厚积薄发,在科研的道路上突破自我。谈及蜕变时,吴越坦言,自己已从一个普通的“做题家”变成了一个能够为世界领先领域创造新方向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一样,可能他的成长历程没有太多热血故事,但正是他十年如一的坚持、披星戴月的等待和绝不妥协的韧性让他取得今天的成绩。十年青春,与大工同行,这便是吴越!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微
编辑:王一婷 赵汝好
审核: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