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就业榜样】杜欣阳:航空报国是我的梦想之星

2024-06-27作者:刘嘉瑞

编者按:建校75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先后为党和国家输送了35万余名优秀人才,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面向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学校深度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发布《新时代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矢志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5月24日,学校举行“2024届就业榜样评选会”,20位同学获评“大连理工大学2024届就业榜样”称号。为引导同学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开阔求职就业视野、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现策划推出【就业榜样】专题,集中报道20位就业榜样的事迹,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成功经验、求职心得,供师生互学互鉴、共赴卓越。

杜欣阳,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签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611所),曾多次荣获学习优秀奖学金、文体活动奖学金、电信学部优秀学生党员等个人奖项和荣誉称号。

抓住转专业的机会  激流勇进

提到与航空的不解之缘,杜欣阳说:“航空先是我的爱好,后来成为我的理想。”从小时候起,杜欣阳就偏爱阅读与航空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了解飞机的构造、飞行原理以及航空历史,她也在追寻兴趣爱好中慢慢坚定了自己逐梦航空的理想。然而现实却困难重重,刚入学的杜欣阳未能如愿进入理想专业,“踌躇满志却又离航空报国的理想渐行渐远”是她对自己当时状态的解读。在周围的人都在劝她面对现实时,大工转专业的政策像一束光,重新照亮了杜欣阳的逐梦之路,重新燃起了她的追梦勇气。迅速调整状态后,她确立了大一转专业进入信通的具体目标。“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在279天全年周末无休的星旅征途后,杜欣阳终于以专业前20%的成绩成功转入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电子信息专业高手如云,初到新专业时,仅位于中游的成绩使杜欣阳一度感到迷茫和沮丧。“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梦想不曾让她失去拼搏的信心,凭借着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杜欣阳制定每日学习计划,积极参与学习小组,开启教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的追梦路途。“有志者,事竟成”,在大二、大三学年,杜欣阳连续获评学习优秀奖学金(二等),成绩提升至专业前25%,并于2021年秋,以专业第2名的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师从李轩衡老师,致力于无人机通信以及群智协同方面的研究。这使她离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更近了一步。

坎坷是追梦路上的常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面对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和科研挑战,杜欣阳以投身国防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潜心科学研究,发表JCR1区期刊论文1篇、通信旗舰会议论文1篇。在导师的指导下,她还作为主力队员深度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从项目书撰写、方案设计到仿真实验,沉浸于工作的她,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科研报国的自信、底气进一步增强。

抓住校园招聘的机会  稳扎稳打

在追梦路上,她曾听到很多人说,女生就不要做摘星星的美梦了。但是,在“中国制造2025”关键节点来临之际,在航空领域的技术封锁、国之重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前,杜欣阳时刻牢记其“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如何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出力?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如何承担起作为青年的社会责任?杜欣阳一边思考、一边着手准备。自研二下半学期始,她便投身到各种求职讲座、招聘会现场,从各个渠道获取求职信息的同时剖析自己的优劣势以及研究方向的侧重点,积极参加企业走访活动、认真聆听校友讲座,深入了解发展现状,又通过前期的数据调查与后期的资料整理,剖析行业的发展前景,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意向行业和目标岗位:以无人机和AI方向的央国企和研究所为目标企业,以助力大飞机国产化为就业岗位目标。

在庞杂的招聘信息中,她仔细筛选相关招聘信息,按照求职方向积极准备笔试面试,不急不躁的提升弱势、巩固优势,在短短几个月内跑遍了学校各大招聘会,投递了近百家央国企单位。她表示,虽然有过迷茫和痛苦,有过纠结和沮丧,但她坚持不懈向着梦想迈出的每一步,都在缩短她通往梦想之遥的实际距离,一切都是值得的。

抓住努力得来的机会  此刻启航

行程万里,初心如一。2023年11月,杜欣阳如愿收到了多个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央国企offer。问及为何选择611所,她回答:“祖国的国防水平跟跑、并跑到实现部分领跑,是无数人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换来的结果,尤其航空事业的发展,更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如果我的科研成果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添砖加瓦,将是我的骄傲。”这一次,杜欣阳终于将闪耀的梦想之星摘到手中珍藏。

“感谢大工,不断给予我追梦的决心、逐梦的信心、圆梦的耐心、护梦的责任心!”杜欣阳说:“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未来,她希望自己坚守“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传承大工精神,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接续拼搏,为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贡献智慧。


材料整理:

杜欣阳 张泽远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