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的演出定在了5月份,但他们的训练却从2月23日就已经开始。从2月23日到三月初,舞蹈团的成员每天的训练任务就是练习基本功。从软开度(压腿、开肩、下腰、横纵叉),到跳转翻(小跳、大跳、倒踢、平转、踏步翻身、虎跳、飞燕),再到男生的一字飞腿、滑叉、飞脚、躺身蹦子,他们每晚都至少进行两小时的练习,其中节目较多的舞者则要从六点一直练到十点。(摄影/龙海波)
舞蹈团根据不同节目的需要分配每一项训练的具体时间。像街舞这样比较耗费体能的舞蹈,就要加强体能训练,除了街舞的基本动作,还要练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而像傣族舞、苗族舞这种对柔韧性要求较高的舞蹈,较多练习腰部动作。(摄影/唐天宇)
舞蹈团排练厅有两面镜子,在排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都要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练习,到了排练的后期,每一遍练习都如同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将肢体化为语言,用舞蹈讲述故事。(摄影/唐天宇)
在日常训练中,给舞者休息的时间很少,慢板舞蹈每小时休息五六分钟,而快板舞蹈每跳一遍只休息两分钟,而休息期间也并没有闲着——舞蹈负责人要指出上一遍的问题,需要改动的地方,还要一遍一遍重新练习。(摄影/唐天宇)
在舞蹈《求职变奏曲》的开始,几位演员的动作是躺在地上——在辛苦排练的过程中,能够这样“悠闲”地躺着的时候少之又少,因此,这也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练习的动作。(摄影/唐天宇)
蒋梦颖,现任舞蹈团团长,参与四个舞蹈的演出,她本已身心疲惫,而专场演出的每一个节目她都要过目、监督。舞蹈团里的每一个学弟学妹都被她亲切地称为“孩子”。这群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却都为这个集体而努力着。(摄影/唐天宇)
双人舞《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了两位侦听员夫妇在暴露身份后,妻子保护孩子离开,而丈夫为了任务的完成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团长蒋梦颖、副团长刘鑫在舞蹈中编排了许多复杂的动作,虽然提高了观赏性,却也增加了难度。(摄影/唐天宇)
两人作为舞蹈团中的骨干,都参与了四支舞蹈的演出,因为多人舞需要在晚上排练,他们因此只能在白天排练;没有原舞,两人从编排剧情、找合适的动作到在练习中不断摸索不断改编,先后排练了一个月时间,其中一周有三天时间从一点跳到晚上十点。(摄影/唐天宇)
天气转热,舞蹈团的排练厅通风也较差,动作比较剧烈的舞蹈,每排完一遍,演员们就会大汗淋漓。(摄影/唐天宇)
每天六点开始排练,因为跳舞的缘故,五点下课吃饭再来排练会胃口不舒服,于是许多人便把饭买来,在排练的间隙吃,而那个时候,饭已经凉了。(摄影/唐天宇)
作为团长,蒋梦颖偶尔会给团员们买夜宵充饥。开始时买水果、雪糕、酸奶,后期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她便买肉菜给大家。一起吃夜宵的时间很短,但很轻松,很快乐,大家围在一起,像家人一样。(摄影/唐天宇)
由于场地原因,参演人数较多的舞蹈被安排在了大服楼五楼舞厅进行。杨昇,从北京林业大学考到我校的研究生,第一次参加文化节大型演出,为了把动作训练的更好,当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她还对着非常脏的玻璃反复训练自己的动作。(摄影/龙海波)
舞蹈团的演出道具有很多,而这其中,衣服、婴儿床和孩子、金蛋、求职板、鸡冠头饰等等,都是由团里的人自己设计、制作的。团里的姑娘们心灵手巧,而小伙子们也都是能工巧匠,从缝衣服到做展板,他们都能独自完成。(摄影/唐天宇)
建筑与艺术学院的陈雪因为上大五,课余时间较多,又是艺术专业,便担起了许多制作道具的任务。图为陈雪在为《求职变奏曲》中的求职板设计文字。(摄影/唐天宇)
排练期间,许多成员都正巧赶上重要考试,为了不落下排练进度,他们便把排练厅当做自习室,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复习。(摄影/唐天宇)
许多节目每天晚上都要排练到十点之后,当大家背上书包,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大服楼时,看门大爷已经来催好几次了。(摄影/唐天宇)
马晓东,负责了街舞《DON'’TSTOP》的编排和带舞,也是唯一一个担任节目负责人的大三成员。舞台上的绽放纵然光鲜夺目,但他最怀念的却是一起排练的时光。每支舞蹈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流过的汗,受过的伤都将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历。他爱这个舞台,更爱这一家人。图为马晓东为演员讲解舞蹈动作。(摄影/唐天宇)
卡佳,看过舞蹈团专场演出的师生们对她的印象非常深刻,来自白俄罗斯的金发女孩,专场演出中唯一一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人文学部广电专业,今年大三。她在开场舞《全副舞装》中的表演令全场为之欢呼,出彩源于对现代舞最执着而纯真的喜爱,她在舞台上随心而舞,伴随音乐的旋律释放青春的张扬。图为卡佳在排练开场舞《全副舞装》。(摄影/唐天宇)
舞蹈团的节目从本学期开学开始准备,经过了三次审查。3月27日一审时,要求各个节目排完60%,为了提高排练质量,舞蹈团还设立了奖惩机制——分数高的休息一次,而分数最低的每周加练一次。4月27日,在山上礼堂举行的二审中,要求“100%排完节目,50%抠完动作”。图为5月14三审开始之前,大家抓紧时间排练各自的节目。(摄影/唐天宇)
舞蹈排练,一些摔打、挑起的动作总会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一些伤害。伤痛一直伴随着他们,膝盖上遍布着伤口和淤青。天气暖和了,但姑娘们却不能穿上心爱的裙子。(摄影/唐天宇)
5月16日开始,舞蹈团每天都会在山上礼堂进行适应场地和灯光的排练。彩排灯光和道具的过程费人费力,最后两天,他们每天都到忙到十二点多。(摄影/唐天宇)
5月14日,舞蹈团专场节目三审现场——这也是所有节目第一次完整地展示在团员们面前,所有团员是彼此互为演员与观众,互相接受了对方给予的掌声与欢呼。这也是正式演出前,他们得到的最好的支持与鼓励。(摄影/唐天宇)
5月19日,舞蹈团专场演出的日子。下午两点开始,各个节目开始化妆,化妆的重任也都交给了自己人,女孩们自己画完之后给男孩画,化妆间里忙忙碌碌,他们要赶在四点最后一次彩排之前画完。(摄影/唐天宇)
在山上礼堂连续四天的彩排,让他们疲惫不堪。演出前的下午,演员们抓住化妆的间隙休息。(摄影/唐天宇)
另一些人则依然在抓紧一切时间练习,没有了镜子就用门玻璃,没有了场地就到礼堂外面练习,一切努力,只为几小时后演出的完美与顺利。(摄影/唐天宇)
来自机械日强10级的刘鑫,在舞蹈团的两年时间里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从2月底开始准备舞蹈团的演出,大约每晚3个小时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排练,同甘共苦,彼此帮助,才有了现在这么好的感情,一切都只为给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演出,在学业上,还有并不省事儿的日语。在每天晚上排练之后,都要上花两个小时看看日语,才能安安心心睡觉。在大一他更多是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学习学长学姐们完美的平衡舞蹈和学业,学习他们组织活动,为人处世的方式,明白如何去把一支舞给排好。(摄影/唐天宇)
在这次专场演出中,有一个特别的节目——《舞爱永恒》。20位老舞蹈团成员用简单的动作展现了他们对舞蹈团的爱和对舞蹈团的感谢。团长蒋梦颖从四月末开始联系这些老成员,演出开始前,这些老成员从沈阳、鞍山、辽阳、盘锦、吉林、北京等地赶过回来,再一次登台,感受这份舞蹈的力量,家的温馨。图为团员马晓东教给老团员提前排好的舞蹈动作。(摄影/唐天宇)
18:30,舞蹈团专场演出正式开始。候场和已经表演完的团员或在二楼看台,或在一楼后台看其他团员的演出,他们表情时而紧张,时候欣慰,时而严肃,时而欢欣。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摄影/唐天宇)
高瑜辰,来自人文学部的大一女生。学习了13年舞蹈的她,对舞蹈非常的热爱,正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她加入了舞蹈团。这次专场,她参加了三个舞蹈的表演,还要负责女子群舞《盛放》中傣族舞部分的编排,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这个大一的女孩凭着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凭着自己对舞蹈团的热爱,坚强的走了过来。现在的舞蹈团对于她来说不只是一个接触舞蹈的地方,更像是一个记录自己每天点点滴滴生活的地方。图为高瑜辰帮助03级舞蹈团团员王瑜老师练习舞蹈。(摄影/唐天宇)
即将毕业的老团员顾兆奇和康明,整场演出结束后,他们静静地站在后台,含着泪水等待着最后的返场。聚光灯下泪别这方舞台,最不舍,是曾经共舞的姐妹弟兄;最难忘,是奔腾在血液中的旋律;最感恩,是名为“舞蹈团”的温情。(摄影/唐天宇)
赵萌萌,舞蹈团常务副团长,排练期间负责了许多琐碎的工作。在与舞蹈团相伴的1000个日日夜夜里,有人说过她浪费时间,有人说过她不务正业,有辛酸,有疼痛,受过伤,流过泪,但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叫相见恨晚,什么叫无怨无悔。图为赵萌萌在幕后含着泪水观看最后一个节目。
谢幕后,这些演员们在山上礼堂上庆祝。火爆的山上礼堂证明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观众离场,这是他们庆祝演出胜利的时间。对于很多演员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专场演出,但绝对是值得记忆的一个夜晚。(摄影/龙海波)
掌声离不开汗水的洗礼,欢呼伴随着疲惫与伤病,每当演出成功时,舞蹈的精灵们都会满头汗水,而嘴角灿烂的微笑表明他们早已忘记身上的伤痕。演出结束后,当他们拥抱在一起时,传递的是喜悦与感动。在校园里,像舞蹈团这样的文艺团体还有许多,他们都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奉献着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让我们向这些活跃在舞台上的精灵们致敬!(摄影/龙海波)
迎新晚会、峰岚杯、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毕业晚会、挑战杯开闭幕式……在大工的文艺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批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用精彩的节目繁荣校园文化,他们以蓬勃的朝气盛放青春风采。你也许不知道他们个人的名字,但你一定记得他们精彩的舞姿和他们共同的称号——舞蹈团团员。5月19日晚,舞蹈团专场绽放校园文化节舞台,获得了如潮的好评,而这辉煌的背后,却凝结着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艰辛付出和执着团结的进取精神。本期【在你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由150多人组成的艺术大家庭——舞蹈团。
文化节的演出定在了5月份,但他们的训练却从2月23日就已经开始。从2月23日到三月初,舞蹈团的成员每天的训练任务就是练习基本功。从软开度(压腿、开肩、下腰、横纵叉),到跳转翻(小跳、大跳、倒踢、平转、踏步翻身、虎跳、飞燕),再到男生的一字飞腿、滑叉、飞脚、躺身蹦子,他们每晚都至少进行两小时的练习,其中节目较多的舞者则要从六点一直练到十点。(摄影/龙海波)
舞蹈团根据不同节目的需要分配每一项训练的具体时间。像街舞这样比较耗费体能的舞蹈,就要加强体能训练,除了街舞的基本动作,还要练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而像傣族舞、苗族舞这种对柔韧性要求较高的舞蹈,较多练习腰部动作。(摄影/唐天宇)
舞蹈团排练厅有两面镜子,在排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都要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练习,到了排练的后期,每一遍练习都如同在舞台上表演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将肢体化为语言,用舞蹈讲述故事。(摄影/唐天宇)
在日常训练中,给舞者休息的时间很少,慢板舞蹈每小时休息五六分钟,而快板舞蹈每跳一遍只休息两分钟,而休息期间也并没有闲着——舞蹈负责人要指出上一遍的问题,需要改动的地方,还要一遍一遍重新练习。(摄影/唐天宇)
在舞蹈《求职变奏曲》的开始,几位演员的动作是躺在地上——在辛苦排练的过程中,能够这样“悠闲”地躺着的时候少之又少,因此,这也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练习的动作。(摄影/唐天宇)
蒋梦颖,现任舞蹈团团长,参与四个舞蹈的演出,她本已身心疲惫,而专场演出的每一个节目她都要过目、监督。舞蹈团里的每一个学弟学妹都被她亲切地称为“孩子”。这群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却都为这个集体而努力着。(摄影/唐天宇)
双人舞《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了两位侦听员夫妇在暴露身份后,妻子保护孩子离开,而丈夫为了任务的完成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团长蒋梦颖、副团长刘鑫在舞蹈中编排了许多复杂的动作,虽然提高了观赏性,却也增加了难度。(摄影/唐天宇)
两人作为舞蹈团中的骨干,都参与了四支舞蹈的演出,因为多人舞需要在晚上排练,他们因此只能在白天排练;没有原舞,两人从编排剧情、找合适的动作到在练习中不断摸索不断改编,先后排练了一个月时间,其中一周有三天时间从一点跳到晚上十点。(摄影/唐天宇)
天气转热,舞蹈团的排练厅通风也较差,动作比较剧烈的舞蹈,每排完一遍,演员们就会大汗淋漓。(摄影/唐天宇)
每天六点开始排练,因为跳舞的缘故,五点下课吃饭再来排练会胃口不舒服,于是许多人便把饭买来,在排练的间隙吃,而那个时候,饭已经凉了。(摄影/唐天宇)
作为团长,蒋梦颖偶尔会给团员们买夜宵充饥。开始时买水果、雪糕、酸奶,后期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她便买肉菜给大家。一起吃夜宵的时间很短,但很轻松,很快乐,大家围在一起,像家人一样。(摄影/唐天宇)
由于场地原因,参演人数较多的舞蹈被安排在了大服楼五楼舞厅进行。杨昇,从北京林业大学考到我校的研究生,第一次参加文化节大型演出,为了把动作训练的更好,当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她还对着非常脏的玻璃反复训练自己的动作。(摄影/龙海波)
舞蹈团的演出道具有很多,而这其中,衣服、婴儿床和孩子、金蛋、求职板、鸡冠头饰等等,都是由团里的人自己设计、制作的。团里的姑娘们心灵手巧,而小伙子们也都是能工巧匠,从缝衣服到做展板,他们都能独自完成。(摄影/唐天宇)
建筑与艺术学院的陈雪因为上大五,课余时间较多,又是艺术专业,便担起了许多制作道具的任务。图为陈雪在为《求职变奏曲》中的求职板设计文字。(摄影/唐天宇)
排练期间,许多成员都正巧赶上重要考试,为了不落下排练进度,他们便把排练厅当做自习室,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复习。(摄影/唐天宇)
许多节目每天晚上都要排练到十点之后,当大家背上书包,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大服楼时,看门大爷已经来催好几次了。(摄影/唐天宇)
马晓东,负责了街舞《DON'’TSTOP》的编排和带舞,也是唯一一个担任节目负责人的大三成员。舞台上的绽放纵然光鲜夺目,但他最怀念的却是一起排练的时光。每支舞蹈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流过的汗,受过的伤都将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历。他爱这个舞台,更爱这一家人。图为马晓东为演员讲解舞蹈动作。(摄影/唐天宇)
卡佳,看过舞蹈团专场演出的师生们对她的印象非常深刻,来自白俄罗斯的金发女孩,专场演出中唯一一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人文学部广电专业,今年大三。她在开场舞《全副舞装》中的表演令全场为之欢呼,出彩源于对现代舞最执着而纯真的喜爱,她在舞台上随心而舞,伴随音乐的旋律释放青春的张扬。图为卡佳在排练开场舞《全副舞装》。(摄影/唐天宇)
舞蹈团的节目从本学期开学开始准备,经过了三次审查。3月27日一审时,要求各个节目排完60%,为了提高排练质量,舞蹈团还设立了奖惩机制——分数高的休息一次,而分数最低的每周加练一次。4月27日,在山上礼堂举行的二审中,要求“100%排完节目,50%抠完动作”。图为5月14三审开始之前,大家抓紧时间排练各自的节目。(摄影/唐天宇)
舞蹈排练,一些摔打、挑起的动作总会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一些伤害。伤痛一直伴随着他们,膝盖上遍布着伤口和淤青。天气暖和了,但姑娘们却不能穿上心爱的裙子。(摄影/唐天宇)
5月16日开始,舞蹈团每天都会在山上礼堂进行适应场地和灯光的排练。彩排灯光和道具的过程费人费力,最后两天,他们每天都到忙到十二点多。(摄影/唐天宇)
5月14日,舞蹈团专场节目三审现场——这也是所有节目第一次完整地展示在团员们面前,所有团员是彼此互为演员与观众,互相接受了对方给予的掌声与欢呼。这也是正式演出前,他们得到的最好的支持与鼓励。(摄影/唐天宇)
5月19日,舞蹈团专场演出的日子。下午两点开始,各个节目开始化妆,化妆的重任也都交给了自己人,女孩们自己画完之后给男孩画,化妆间里忙忙碌碌,他们要赶在四点最后一次彩排之前画完。(摄影/唐天宇)
在山上礼堂连续四天的彩排,让他们疲惫不堪。演出前的下午,演员们抓住化妆的间隙休息。(摄影/唐天宇)
另一些人则依然在抓紧一切时间练习,没有了镜子就用门玻璃,没有了场地就到礼堂外面练习,一切努力,只为几小时后演出的完美与顺利。(摄影/唐天宇)
来自机械日强10级的刘鑫,在舞蹈团的两年时间里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从2月底开始准备舞蹈团的演出,大约每晚3个小时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排练,同甘共苦,彼此帮助,才有了现在这么好的感情,一切都只为给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演出,在学业上,还有并不省事儿的日语。在每天晚上排练之后,都要上花两个小时看看日语,才能安安心心睡觉。在大一他更多是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学习学长学姐们完美的平衡舞蹈和学业,学习他们组织活动,为人处世的方式,明白如何去把一支舞给排好。(摄影/唐天宇)
在这次专场演出中,有一个特别的节目——《舞爱永恒》。20位老舞蹈团成员用简单的动作展现了他们对舞蹈团的爱和对舞蹈团的感谢。团长蒋梦颖从四月末开始联系这些老成员,演出开始前,这些老成员从沈阳、鞍山、辽阳、盘锦、吉林、北京等地赶过回来,再一次登台,感受这份舞蹈的力量,家的温馨。图为团员马晓东教给老团员提前排好的舞蹈动作。(摄影/唐天宇)
18:30,舞蹈团专场演出正式开始。候场和已经表演完的团员或在二楼看台,或在一楼后台看其他团员的演出,他们表情时而紧张,时候欣慰,时而严肃,时而欢欣。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摄影/唐天宇)
高瑜辰,来自人文学部的大一女生。学习了13年舞蹈的她,对舞蹈非常的热爱,正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她加入了舞蹈团。这次专场,她参加了三个舞蹈的表演,还要负责女子群舞《盛放》中傣族舞部分的编排,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这个大一的女孩凭着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凭着自己对舞蹈团的热爱,坚强的走了过来。现在的舞蹈团对于她来说不只是一个接触舞蹈的地方,更像是一个记录自己每天点点滴滴生活的地方。图为高瑜辰帮助03级舞蹈团团员王瑜老师练习舞蹈。(摄影/唐天宇)
即将毕业的老团员顾兆奇和康明,整场演出结束后,他们静静地站在后台,含着泪水等待着最后的返场。聚光灯下泪别这方舞台,最不舍,是曾经共舞的姐妹弟兄;最难忘,是奔腾在血液中的旋律;最感恩,是名为“舞蹈团”的温情。(摄影/唐天宇)
赵萌萌,舞蹈团常务副团长,排练期间负责了许多琐碎的工作。在与舞蹈团相伴的1000个日日夜夜里,有人说过她浪费时间,有人说过她不务正业,有辛酸,有疼痛,受过伤,流过泪,但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什么叫相见恨晚,什么叫无怨无悔。图为赵萌萌在幕后含着泪水观看最后一个节目。
谢幕后,这些演员们在山上礼堂上庆祝。火爆的山上礼堂证明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观众离场,这是他们庆祝演出胜利的时间。对于很多演员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专场演出,但绝对是值得记忆的一个夜晚。(摄影/龙海波)
掌声离不开汗水的洗礼,欢呼伴随着疲惫与伤病,每当演出成功时,舞蹈的精灵们都会满头汗水,而嘴角灿烂的微笑表明他们早已忘记身上的伤痕。演出结束后,当他们拥抱在一起时,传递的是喜悦与感动。在校园里,像舞蹈团这样的文艺团体还有许多,他们都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奉献着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让我们向这些活跃在舞台上的精灵们致敬!(摄影/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