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京剧团专场在大服楼中拉开帷幕,为大工师生献上了一场华丽的京剧盛宴。京剧团现在活跃于校内外各个舞台,在大连市京剧圈内小有名气。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崭露头角的社团从成立到现在仅仅四年。京剧团四年的跨越发展背后是数不尽的酸甜苦辣。让我们走进京剧团,品味京剧团在传承国粹之路上的点点滴滴。(摄影任宏正)
学校领导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并多次参与京剧社的活动。张德祥书记在京剧社成立上表示,京剧作为高雅的文化和艺术,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结、提高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为2011年嘉年华期间,张德祥书记与京剧社的同学合唱了一曲《三家店》选段——“儿行千里母担忧”。(摄影龙海波)
2009年3月31日,在校工会和校团委的发起下,秉承着推广京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精英人才的宗旨的京剧社正式成立,为校园文化的多彩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喜爱京剧艺术的同学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仪式上,我校京剧社聘请大连市京剧院院长杨赤老师为名誉社长,聘请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张玫女士担任京剧社顾问。四年以来,我校京剧社为“国粹”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王爽)
京剧团的建设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人,他秉承“做学生的服务员”的原则,为京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普及付出着,一干就是四年,他就是何熙文教授。京剧团成立之初,非戏曲专业出身的何教授认真钻研了相关理论,开展了一系列京剧讲座。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讲述着每一个京剧知识、每一段京剧唱腔。课上,为使同学们更好地体验到京剧艺术之美,何老师亲自上阵,加入伴奏队伍,将这阳春白雪的艺术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些同学对京剧不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喜欢,其实多多接触京剧对于个人的身心成长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
带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京剧社开始了组建和发展的历程。作为一门在当今大学生眼中不甚普及的“冷僻”艺术,同学们接触和了解京剧的兴趣并不高,所以京剧社要走的路比一般社团的更加艰难。博士生刘建新是京剧团中年龄最大的同学,也是京剧团唯一的花脸演员。科研工作之余,他会唱上一两段京剧,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虽然刚开始京剧的受众不是太多,但京剧社的成员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艺术团招新展示舞台上,他的一曲《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将花脸的宏伟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摄影/李晓煜 文/王爽)
京剧团能不能招到新生力量,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小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90后,让他们听京剧,喜欢京剧,甚至扮上唱两嗓子,难度非常大。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些学生,愿意将生活的一部分交给京剧。今年,京剧团面试由京剧团指导老师何熙文和三位老成员一起把关,共招到14名新成员。现任团长李秉峰说,“新成员各方面的素质都不错,只要他们想留下来、肯好好学,我们就一定会好好教。”(摄影/任宏正文/张一)
2009年6月21日,校庆60周年校园嘉年华演出中,京剧团上演了一出折子戏,这是京剧团第一次正式演出。何熙文老师回想当初的情景时满是幸福的笑容。演出结束之后,许多外国人拉着京剧团的人合影留念,这更坚定了他们传承京剧文化的信心。(图片来源 京剧社)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作为一门已经沉淀了200多年的经典艺术,京剧演出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眼神每句唱词都有严格的程式,他们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做到极致。每周日下午一点半到四点半,京剧团的同学都会在水杉林下练习基本功。图片展示的是今年文化节演出前夕,京剧团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表演,他们想通过一场精彩的演出展示他们的成果。(摄/龙海波、陈锐、李晓煜、言云文/张一)
对于京剧团的每一位同学来讲,无论是形体的展现,还是腔调的发声,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如果我们说练习不枯燥、不累,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是官话,但事实上,我们对于京剧的热爱与追求,已经盖过了那些负面的感觉。”京剧团成员王鹏如此说到。京剧不仅仅是晚会舞台上华丽的戏服与精致的珠钗,美到令人沉醉的背后是无数次面对着空旷的环境进行练习,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但他们却坚信舞台就在自己的心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摄影/龙海波 文/王爽)
京剧的唱念做打对于很多新成员来讲,是一道“门槛”。以老带新是京剧团的传统,每一位老成员都会细心指导新成员,小到一个发音、一个动作。京剧的“唱”与唱歌不同,在发音上有要求,很多新成员都会在课本上标注这些特殊的发音。京剧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唱词所表述的,也不仅仅是戏剧中的内容,更是中华民族的风貌与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代代传承中,京剧得以发展,京剧团得以在大连理工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摄影/龙海波李晓煜 文/王爽)
幕前,是演员的卖力表演;幕后,是乐队的绝妙伴奏。这一张有着细密标注的琴谱,更是透露出了演奏者的用心。一台好戏,无疑需要京剧团成员们之间的默契配合。长时间的演唱练习,会使嗓音更加嘹亮圆润,从而达到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同时,熟悉伴奏、使演唱与伴奏水乳交融,更有利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我们是一个团体,团结合作的力量最重要。”(摄影/李晓煜 文/王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京剧团成员来说,日常练习是强化基本功的重要部分。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腿功、飞脚、旋子、筋斗,还有“走边”、“趟马”等很多程式动作,都需要不厌其烦地练习。何教授看着学生们训练,欣慰地说到,“这些学生不仅练功刻苦,学习上也不差。2013年毕业的9个学生中,就有4、5个去了国内外的著名高校读研深造。而且,他们能够把传承京剧当做自身的一种责任,在新的学校里继续发扬,这是很让我感动的。”(摄影/李晓煜 文/汪彦君)
“舞台上,我们通力合作;练习中,我们享受快乐;生活里,我们互相关照。”苦了累了就一起熬,受到称赞就一起笑。在中国人的眼里,京剧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族文化;在外国人的眼里,京剧更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咱们学校有很多来交流的外国学生,他们对于京剧更是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也会和那些对于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开展一些交流。有一位印度尼西亚的女生,在回到雅加达之后还特意联系了我,说自己要演出,想让我给她发一下《苏三起解》的视频。”何教授说,这位外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让自己十分高兴。(摄影/李红菱 文/王爽)
京剧的精彩不仅在于它的深厚内涵,更在于它的现场表现力,所以,华丽的戏服与精致的妆容必不可少。殊不知,仅为了舞台上那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演员需要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化妆打扮,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等,程序十分繁琐。(摄影任宏正/文张一)
“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有舞台、有戏演,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大工第一位京剧特招生安百强如是说。安百强是京剧团上一届团长,从小受到姥姥的熏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开始正式学习京剧。他说,和一些5、6岁就开始学习京剧的人相比,自己起步晚了许多,因此在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方面会吃更多的苦。即便如此,对于京剧的热爱还是支撑着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2010年,安百强登上了峰岚这个校内最大的文艺舞台。当台下观众为他鼓掌、喝彩的那一刻,他觉得流过的所有汗、吃过的所有苦都十分值得。(文/王爽)
京胡咿呀,月琴清脆,空灵婉转的唱腔,婀娜多姿的身段。2013年迎新晚会上,京剧团成员任思怡为大家表演了著名京剧选段《贵妃醉酒》,使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梅派京剧的魅力。“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华丽别致,如诉如歌。京剧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和艺术,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京剧走进校园、融入学生生活,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结、提高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校艺术团八大分团之一,京剧团在继承传统精粹、繁荣校园文化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京剧社成立至今,他们参与了新年音乐会、社区慰问、校园嘉年华、国际文化节等多场演出,并多次和国家京剧院、大连市京剧院开展交流活动,不仅让京剧艺术之风吹遍大工校园,更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图片来源京剧团)
2007年,何熙文教授在大工举办了第一次京剧讲座《京剧的魅力》,很多学生在听过讲座后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京剧的魅力》系列讲座持续了三年。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何教授在学校开设了一门京剧选修课,第一学期,选择这门课的学生是154人。到现在,这门课已经开设了七个学期,学生的数量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和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京剧选修课上,不仅会有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有京剧团的同学们为大家现场示范演唱,这便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摄影/李晓煜文/张一)
在何老师的选修课上,不乏校外慕名前来的京剧爱好者。作为大连高校中唯一的京剧社团,我校京剧团也已经成为大连高校学生京剧学习交流的大本营,每周都会有其他高校的同学前来参加京剧团的活动。张佳东,我校毕业的研究生,现在是大连工业大学的一名老师。“我在大工吸取了京剧的营养之后,将这种文化带到了工大,给有兴趣的人讲京剧,也会给留学生上京剧课。京剧中有一个名词是‘一棵菜精神’,我不会忘记京剧团这些可爱的人,希望京剧团能够越办越好,将理工大学的京剧文化更好地传播。”(摄影/李晓煜 文/张一)
苦尽甘来,现如今的京剧团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京剧艺术在大工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壤之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专用活动室的固定,艺术特长生的加入,都促使京剧团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在首届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京剧电视大赛“炫美青春—大学生京剧戏迷秀”中,我校任思怡同学获得十强选手称号,我校和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获得最佳组织奖,这些成绩不得不让我们为京剧团感到骄傲。 (摄影/任宏正 文/王爽)
你镶嵌珠线的头冠,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你针秀华贵的袍饰,折露出丝丝线线的人文情怀。在这个世界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年代,互联网高速运转的年代,人们生活速度比之前快百倍的年代,大力倡导理性主义的年代,国民更加需要一种具有典型民族性、美学性与人文主义情怀的精神载体去安定、去静心、去使自己拥有一份强烈心灵归属感。而在学校里,你也承担着传播国粹文化、丰富人文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路荆棘一路歌,如今,京剧团已是硕果累累,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你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你镶嵌珠线的头冠,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你针秀华贵的袍饰,折露出丝丝线线的人文情怀。在这个世界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年代,互联网高速运转的年代,人们生活速度比之前快百倍的年代,大力倡导理性主义的年代,国民更加需要一种具有典型民族性、美学性与人文主义情怀的精神载体去安定、去静心、去使自己拥有一份强烈心灵归属感。而在学校里,你也承担着传播国粹文化、丰富人文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路荆棘一路歌,如今,京剧团已是硕果累累,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你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2009年3月31日,京剧社在大连理工大学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成立。2012年7月,京剧社加入了校艺术团,更名为京剧团,成为校团委领导下的一支校园文化生力军。京剧艺术是泱泱中华无数堪称“国粹”者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京剧社的成立对于京剧艺术在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身上薪火相传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今,京剧团在学校经历了四载春秋,先后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京剧大赛一等奖,而京剧团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走过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校京剧团正努力传承传统文化。
12月4日,京剧团专场在大服楼中拉开帷幕,为大工师生献上了一场华丽的京剧盛宴。京剧团现在活跃于校内外各个舞台,在大连市京剧圈内小有名气。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崭露头角的社团从成立到现在仅仅四年。京剧团四年的跨越发展背后是数不尽的酸甜苦辣。让我们走进京剧团,品味京剧团在传承国粹之路上的点点滴滴。(摄影任宏正)
学校领导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并多次参与京剧社的活动。张德祥书记在京剧社成立上表示,京剧作为高雅的文化和艺术,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结、提高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为2011年嘉年华期间,张德祥书记与京剧社的同学合唱了一曲《三家店》选段——“儿行千里母担忧”。(摄影龙海波)
2009年3月31日,在校工会和校团委的发起下,秉承着推广京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精英人才的宗旨的京剧社正式成立,为校园文化的多彩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喜爱京剧艺术的同学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仪式上,我校京剧社聘请大连市京剧院院长杨赤老师为名誉社长,聘请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张玫女士担任京剧社顾问。四年以来,我校京剧社为“国粹”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王爽)
京剧团的建设发展始终离不开一个人,他秉承“做学生的服务员”的原则,为京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普及付出着,一干就是四年,他就是何熙文教授。京剧团成立之初,非戏曲专业出身的何教授认真钻研了相关理论,开展了一系列京剧讲座。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讲述着每一个京剧知识、每一段京剧唱腔。课上,为使同学们更好地体验到京剧艺术之美,何老师亲自上阵,加入伴奏队伍,将这阳春白雪的艺术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些同学对京剧不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喜欢,其实多多接触京剧对于个人的身心成长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
带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京剧社开始了组建和发展的历程。作为一门在当今大学生眼中不甚普及的“冷僻”艺术,同学们接触和了解京剧的兴趣并不高,所以京剧社要走的路比一般社团的更加艰难。博士生刘建新是京剧团中年龄最大的同学,也是京剧团唯一的花脸演员。科研工作之余,他会唱上一两段京剧,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虽然刚开始京剧的受众不是太多,但京剧社的成员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艺术团招新展示舞台上,他的一曲《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将花脸的宏伟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摄影/李晓煜 文/王爽)
京剧团能不能招到新生力量,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小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90后,让他们听京剧,喜欢京剧,甚至扮上唱两嗓子,难度非常大。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些学生,愿意将生活的一部分交给京剧。今年,京剧团面试由京剧团指导老师何熙文和三位老成员一起把关,共招到14名新成员。现任团长李秉峰说,“新成员各方面的素质都不错,只要他们想留下来、肯好好学,我们就一定会好好教。”(摄影/任宏正文/张一)
2009年6月21日,校庆60周年校园嘉年华演出中,京剧团上演了一出折子戏,这是京剧团第一次正式演出。何熙文老师回想当初的情景时满是幸福的笑容。演出结束之后,许多外国人拉着京剧团的人合影留念,这更坚定了他们传承京剧文化的信心。(图片来源 京剧社)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作为一门已经沉淀了200多年的经典艺术,京剧演出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眼神每句唱词都有严格的程式,他们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做到极致。每周日下午一点半到四点半,京剧团的同学都会在水杉林下练习基本功。图片展示的是今年文化节演出前夕,京剧团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表演,他们想通过一场精彩的演出展示他们的成果。(摄/龙海波、陈锐、李晓煜、言云文/张一)
对于京剧团的每一位同学来讲,无论是形体的展现,还是腔调的发声,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如果我们说练习不枯燥、不累,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是官话,但事实上,我们对于京剧的热爱与追求,已经盖过了那些负面的感觉。”京剧团成员王鹏如此说到。京剧不仅仅是晚会舞台上华丽的戏服与精致的珠钗,美到令人沉醉的背后是无数次面对着空旷的环境进行练习,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但他们却坚信舞台就在自己的心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摄影/龙海波 文/王爽)
京剧的唱念做打对于很多新成员来讲,是一道“门槛”。以老带新是京剧团的传统,每一位老成员都会细心指导新成员,小到一个发音、一个动作。京剧的“唱”与唱歌不同,在发音上有要求,很多新成员都会在课本上标注这些特殊的发音。京剧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唱词所表述的,也不仅仅是戏剧中的内容,更是中华民族的风貌与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代代传承中,京剧得以发展,京剧团得以在大连理工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摄影/龙海波李晓煜 文/王爽)
幕前,是演员的卖力表演;幕后,是乐队的绝妙伴奏。这一张有着细密标注的琴谱,更是透露出了演奏者的用心。一台好戏,无疑需要京剧团成员们之间的默契配合。长时间的演唱练习,会使嗓音更加嘹亮圆润,从而达到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同时,熟悉伴奏、使演唱与伴奏水乳交融,更有利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我们是一个团体,团结合作的力量最重要。”(摄影/李晓煜 文/王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京剧团成员来说,日常练习是强化基本功的重要部分。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腿功、飞脚、旋子、筋斗,还有“走边”、“趟马”等很多程式动作,都需要不厌其烦地练习。何教授看着学生们训练,欣慰地说到,“这些学生不仅练功刻苦,学习上也不差。2013年毕业的9个学生中,就有4、5个去了国内外的著名高校读研深造。而且,他们能够把传承京剧当做自身的一种责任,在新的学校里继续发扬,这是很让我感动的。”(摄影/李晓煜 文/汪彦君)
“舞台上,我们通力合作;练习中,我们享受快乐;生活里,我们互相关照。”苦了累了就一起熬,受到称赞就一起笑。在中国人的眼里,京剧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民族文化;在外国人的眼里,京剧更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咱们学校有很多来交流的外国学生,他们对于京剧更是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也会和那些对于京剧感兴趣的外国学生开展一些交流。有一位印度尼西亚的女生,在回到雅加达之后还特意联系了我,说自己要演出,想让我给她发一下《苏三起解》的视频。”何教授说,这位外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让自己十分高兴。(摄影/李红菱 文/王爽)
京剧的精彩不仅在于它的深厚内涵,更在于它的现场表现力,所以,华丽的戏服与精致的妆容必不可少。殊不知,仅为了舞台上那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演员需要用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化妆打扮,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等,程序十分繁琐。(摄影任宏正/文张一)
“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有舞台、有戏演,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大工第一位京剧特招生安百强如是说。安百强是京剧团上一届团长,从小受到姥姥的熏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开始正式学习京剧。他说,和一些5、6岁就开始学习京剧的人相比,自己起步晚了许多,因此在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方面会吃更多的苦。即便如此,对于京剧的热爱还是支撑着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2010年,安百强登上了峰岚这个校内最大的文艺舞台。当台下观众为他鼓掌、喝彩的那一刻,他觉得流过的所有汗、吃过的所有苦都十分值得。(文/王爽)
京胡咿呀,月琴清脆,空灵婉转的唱腔,婀娜多姿的身段。2013年迎新晚会上,京剧团成员任思怡为大家表演了著名京剧选段《贵妃醉酒》,使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梅派京剧的魅力。“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华丽别致,如诉如歌。京剧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和艺术,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京剧走进校园、融入学生生活,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结、提高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校艺术团八大分团之一,京剧团在继承传统精粹、繁荣校园文化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京剧社成立至今,他们参与了新年音乐会、社区慰问、校园嘉年华、国际文化节等多场演出,并多次和国家京剧院、大连市京剧院开展交流活动,不仅让京剧艺术之风吹遍大工校园,更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图片来源京剧团)
2007年,何熙文教授在大工举办了第一次京剧讲座《京剧的魅力》,很多学生在听过讲座后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京剧的魅力》系列讲座持续了三年。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何教授在学校开设了一门京剧选修课,第一学期,选择这门课的学生是154人。到现在,这门课已经开设了七个学期,学生的数量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和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京剧选修课上,不仅会有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有京剧团的同学们为大家现场示范演唱,这便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摄影/李晓煜文/张一)
在何老师的选修课上,不乏校外慕名前来的京剧爱好者。作为大连高校中唯一的京剧社团,我校京剧团也已经成为大连高校学生京剧学习交流的大本营,每周都会有其他高校的同学前来参加京剧团的活动。张佳东,我校毕业的研究生,现在是大连工业大学的一名老师。“我在大工吸取了京剧的营养之后,将这种文化带到了工大,给有兴趣的人讲京剧,也会给留学生上京剧课。京剧中有一个名词是‘一棵菜精神’,我不会忘记京剧团这些可爱的人,希望京剧团能够越办越好,将理工大学的京剧文化更好地传播。”(摄影/李晓煜 文/张一)
苦尽甘来,现如今的京剧团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京剧艺术在大工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壤之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专用活动室的固定,艺术特长生的加入,都促使京剧团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在首届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京剧电视大赛“炫美青春—大学生京剧戏迷秀”中,我校任思怡同学获得十强选手称号,我校和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获得最佳组织奖,这些成绩不得不让我们为京剧团感到骄傲。 (摄影/任宏正 文/王爽)
你镶嵌珠线的头冠,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你针秀华贵的袍饰,折露出丝丝线线的人文情怀。在这个世界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年代,互联网高速运转的年代,人们生活速度比之前快百倍的年代,大力倡导理性主义的年代,国民更加需要一种具有典型民族性、美学性与人文主义情怀的精神载体去安定、去静心、去使自己拥有一份强烈心灵归属感。而在学校里,你也承担着传播国粹文化、丰富人文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路荆棘一路歌,如今,京剧团已是硕果累累,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你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你镶嵌珠线的头冠,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你针秀华贵的袍饰,折露出丝丝线线的人文情怀。在这个世界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年代,互联网高速运转的年代,人们生活速度比之前快百倍的年代,大力倡导理性主义的年代,国民更加需要一种具有典型民族性、美学性与人文主义情怀的精神载体去安定、去静心、去使自己拥有一份强烈心灵归属感。而在学校里,你也承担着传播国粹文化、丰富人文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路荆棘一路歌,如今,京剧团已是硕果累累,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你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