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四点半左右,当同学们正沉浸在最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食堂员工宿舍11舍的灯就基本全亮了。为保证早餐的及时供应,食堂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得四点半左右起床,五点上班。这样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无论寒冬酷暑。
早上5:30,经过简单的准备,他们就要开始准备早餐。中心食堂二楼每天的早点供应20余种饼类、4种粥类,还有豆腐脑、油条、汤面等,这些早点共需要100余斤面、近120斤鸡蛋。早餐从6点半左右开始,他们要在学生吃饭前把所有的早点都准备完毕。这期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早上也是他们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
煎鸡蛋和炸油条这两种学生常吃的早点,需求量很大。食堂二楼每天要煎800多个鸡蛋,炸400多根油条,这么大的工作量通常只是由一个人完成。完成了早饭任务的她们也不能闲着,还有择菜、切菜的任务等待着她们。
从和面、擀面、剁菜、包馅,吴艳慧(右)和杨林华(左)俩人每天要做包子和馒头各400余个,中心食堂二楼蒸制的主食几乎都由她两完成,蒸完这些主食后,她们还要到窗口去卖饭。在食堂,每一个员工都是多面手。来自四川的杨林华已经在这工作了五年,她已习惯于这样的工作,也开心于这样的生活。
李艳霞,41岁,大石桥人,烙饼烙了8年多。夏天是最难受的时候,火烤的温度与炙热的天气把后厨变成了“桑拿间”,温度能达到40多度,工作人员们需要在里面呆上一天,而每个月只有2200多块钱的工资。“苦点累点没啥,能挣到钱供孩子上学就好。”虽然干着很苦的工作,但李艳霞还是乐观地工作着。“孩子还在上小学,还有很多路要走。受这点苦怕啥。”
在准备早餐的同时,食材运抵中心食堂。另一拨人在从5点半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作为午餐和晚餐的原料,每天上午都得加工完成,所以上午这段时间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图为中心食堂每天需要加工的部分原材料。
从每天的五点半到九点半,择菜、切菜的工作就从未停歇。每天中心食堂二楼将接收近两千斤蔬菜、数百斤肉类,这些食材由16名员工共同加工。
魏荣和另外两个姐妹负责切土豆,她们三人分工,把土豆切成片、块、丝,每天食堂二楼需要近360斤土豆,这些土豆她们一切就是一个多小时。切完了土豆,她们还要切莴笋等,切菜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上午九点半。“虽然干了好几年这样的工作,但把这些菜切完,手臂还是挺疼的。”魏荣说。
孙晓艳在食堂干了四年多,每天从5点半开始洗菜,食堂的菜几乎都由她来洗。从五点半到九点半,她每天要清洗400多斤、十几框青菜。她最害怕的是有学生反映菜洗得不干净,所以每次洗菜的时候都特别小心细致。除了洗菜,中午和晚上她还会在窗口卖炒饭,一个月只有两天假期。问她枯不枯燥,她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对不起孩子,陪他的时间太少了。”
当所有的食材加工完毕之后,厨师该上场了。从上午十点开始,后厨操作间便繁忙起来。每天这几个师傅要炒六十几锅菜,平均每位师傅要炒十余道菜。在不断的颠勺翻锅中,一道道菜就这样完成了最后一道加工程序,而对于几位师傅来说,今天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林军,55岁,中心食堂二楼手艺最高的师傅。在别的师傅们在准备菜的时候,他在准备着肉食。从18岁开始入这行,已经干了快40年,常年站立,腰腿都不好。“但是习惯了啊,干着带劲”,“就是炒了一天的菜,回家就不想吃饭了”,“偶尔放假就得去看看84岁的老娘和86岁的岳母”……不比外面的小饭店,如此多的学生就餐,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
王景玉是后厨的一位普通厨师,每天十点开始,他便几乎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颠勺。每炒一道菜他都要将这个盛满菜的20多斤重的大锅颠起二三十次,而这样的动作,一天下来,要重复近三个小时。“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一天下来,手臂都肿了,连端饭碗都端不起来。时间长了,也锻炼出来了。”王景玉对现在的臂力很有信心,说扳手腕,现在很少有人扳得过他们。
林峰,21岁的吉林小伙。有着和在校大学生相仿的年龄,却早已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作为中心食堂二楼最年轻的“大厨”,从每天早上一个人把配菜做好,到中午和面拉面,他几乎一个人担起了拉面窗口的后厨重担。年轻的他对现在的生活与收入很满足。每天都在忙,夜晚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对于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
11点左右,炒完了第一锅菜的师傅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们一天中为数不多的休息时光,而这样的时光仅仅能持续不到十分钟。
11点过后,学生们陆续来到食堂吃饭。中心食堂二楼共有22个打饭窗口,共有三十余位员工同时在窗口卖饭。每天中午,他们都在窗口站3个小时的时间。在各个窗口开始卖饭的同时,后厨的师傅们也在时刻待命准备补充菜品。
宫香艳,41岁,锦州人。同样是多面手的她从择菜切菜到卖菜打饭,一天得站8个小时。采访时,她一边麻利的给同学划卡打饭,一边告诉我们,“菜都是按价格摆在不同的窗口,方便学生选择”。宫香艳说,打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手勤、脑勤,还锻炼体力。不过,多年的工作已经让她轻车熟路。
所有炒菜师傅站在窗口后面,谁炒的菜快被打完了,谁就会乐呵呵的回去再炒一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认可的最好证明。
中午11点半,学生们陆续下课,食堂也迎来了一天中就餐人数最多的时段。而这个时候,几位厨师已经开始了第二轮的炒菜,为了及时填补已经卖完的菜,他们的工作没有停歇。根据菜品剩余情况,他们还要时刻准备第三轮炒菜。
12点50分,学生逐渐散去,食堂的工作人员终于可以吃午饭了。和学生买饭一样,食堂的员工也要排队打饭。餐桌上,记者原本以为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唠着家常,但实际却是格外安静,他们都吃得很快,因为吃过午饭后,还有许多清洁的工作等待着他们,更希望能在下午上班之前能够有一点休息的时间。每天下午上班前,他们还可以休息2个小时,这段时间在他们看来也是最幸福的时候。
洗碗间七姐妹,最年长的59岁,最小的也有41岁了,二楼的2537个餐盘、1453只碗、4000余双筷子,都要她们清洗,此外,她们还负责清洁桌椅地面、帮其他员工择菜。她们和其他员工一同上班,但因为要做清洁,下班总要比别人晚走近半小时。因为手长期浸泡在洗洁精中,指甲早已长不出来了。问她们累不累,她们说:“累啊,但这种活儿总得有人干吧”,当给他们拍合影时,她们乐得像孩子一样。
食堂员工下午3点半开始上班,他们继续重复着上午的工作,开始为学生准备晚餐,而一天的工作也将在晚餐后结束。晚上6点20,员工们可以边看电视边吃晚饭,这时的他们才真正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清闲了下来。
晚上6点30,下班的时间到了。就这样,他们每天重复着10多个小时的工作。
食堂的工作人员回到寝室里,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有一些扑克牌和三言两语的闲聊当作消遣。他们通常八九点钟就会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还是要起早,继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后记:一天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跟随着这些工作人员早晨4点出门,傍晚6点半回寝,我们已疲惫不堪。而他们,或跟我们年龄相仿,或与我们父母同岁,却要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乏味枯燥的工作,几无休息。就像蒸馒头的刘景霞所说,‘‘有时突然也就不想干了,但一想不干没钱呀,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这些默默无闻的身影是我们未曾关注过的,我们也从未试图走近他们。但今后,若我们能多对他们报以微笑,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加以感激,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与满足。
首卷语:“民以食为天”。食堂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食堂的员工们也成为了学生们经常接触的人,甚至许多窗口的食堂员工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老朋友。本期【在你身边】,走近食堂员工一天的工作,体味他们工作的酸甜苦辣。(摄影 唐天宇 王雨祥 关佳屹云 周元淞)
每天凌晨四点半左右,当同学们正沉浸在最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食堂员工宿舍11舍的灯就基本全亮了。为保证早餐的及时供应,食堂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得四点半左右起床,五点上班。这样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无论寒冬酷暑。
早上5:30,经过简单的准备,他们就要开始准备早餐。中心食堂二楼每天的早点供应20余种饼类、4种粥类,还有豆腐脑、油条、汤面等,这些早点共需要100余斤面、近120斤鸡蛋。早餐从6点半左右开始,他们要在学生吃饭前把所有的早点都准备完毕。这期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早上也是他们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
煎鸡蛋和炸油条这两种学生常吃的早点,需求量很大。食堂二楼每天要煎800多个鸡蛋,炸400多根油条,这么大的工作量通常只是由一个人完成。完成了早饭任务的她们也不能闲着,还有择菜、切菜的任务等待着她们。
从和面、擀面、剁菜、包馅,吴艳慧(右)和杨林华(左)俩人每天要做包子和馒头各400余个,中心食堂二楼蒸制的主食几乎都由她两完成,蒸完这些主食后,她们还要到窗口去卖饭。在食堂,每一个员工都是多面手。来自四川的杨林华已经在这工作了五年,她已习惯于这样的工作,也开心于这样的生活。
李艳霞,41岁,大石桥人,烙饼烙了8年多。夏天是最难受的时候,火烤的温度与炙热的天气把后厨变成了“桑拿间”,温度能达到40多度,工作人员们需要在里面呆上一天,而每个月只有2200多块钱的工资。“苦点累点没啥,能挣到钱供孩子上学就好。”虽然干着很苦的工作,但李艳霞还是乐观地工作着。“孩子还在上小学,还有很多路要走。受这点苦怕啥。”
在准备早餐的同时,食材运抵中心食堂。另一拨人在从5点半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作为午餐和晚餐的原料,每天上午都得加工完成,所以上午这段时间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图为中心食堂每天需要加工的部分原材料。
从每天的五点半到九点半,择菜、切菜的工作就从未停歇。每天中心食堂二楼将接收近两千斤蔬菜、数百斤肉类,这些食材由16名员工共同加工。
魏荣和另外两个姐妹负责切土豆,她们三人分工,把土豆切成片、块、丝,每天食堂二楼需要近360斤土豆,这些土豆她们一切就是一个多小时。切完了土豆,她们还要切莴笋等,切菜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上午九点半。“虽然干了好几年这样的工作,但把这些菜切完,手臂还是挺疼的。”魏荣说。
孙晓艳在食堂干了四年多,每天从5点半开始洗菜,食堂的菜几乎都由她来洗。从五点半到九点半,她每天要清洗400多斤、十几框青菜。她最害怕的是有学生反映菜洗得不干净,所以每次洗菜的时候都特别小心细致。除了洗菜,中午和晚上她还会在窗口卖炒饭,一个月只有两天假期。问她枯不枯燥,她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对不起孩子,陪他的时间太少了。”
当所有的食材加工完毕之后,厨师该上场了。从上午十点开始,后厨操作间便繁忙起来。每天这几个师傅要炒六十几锅菜,平均每位师傅要炒十余道菜。在不断的颠勺翻锅中,一道道菜就这样完成了最后一道加工程序,而对于几位师傅来说,今天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林军,55岁,中心食堂二楼手艺最高的师傅。在别的师傅们在准备菜的时候,他在准备着肉食。从18岁开始入这行,已经干了快40年,常年站立,腰腿都不好。“但是习惯了啊,干着带劲”,“就是炒了一天的菜,回家就不想吃饭了”,“偶尔放假就得去看看84岁的老娘和86岁的岳母”……不比外面的小饭店,如此多的学生就餐,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
王景玉是后厨的一位普通厨师,每天十点开始,他便几乎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颠勺。每炒一道菜他都要将这个盛满菜的20多斤重的大锅颠起二三十次,而这样的动作,一天下来,要重复近三个小时。“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一天下来,手臂都肿了,连端饭碗都端不起来。时间长了,也锻炼出来了。”王景玉对现在的臂力很有信心,说扳手腕,现在很少有人扳得过他们。
林峰,21岁的吉林小伙。有着和在校大学生相仿的年龄,却早已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作为中心食堂二楼最年轻的“大厨”,从每天早上一个人把配菜做好,到中午和面拉面,他几乎一个人担起了拉面窗口的后厨重担。年轻的他对现在的生活与收入很满足。每天都在忙,夜晚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对于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
11点左右,炒完了第一锅菜的师傅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们一天中为数不多的休息时光,而这样的时光仅仅能持续不到十分钟。
11点过后,学生们陆续来到食堂吃饭。中心食堂二楼共有22个打饭窗口,共有三十余位员工同时在窗口卖饭。每天中午,他们都在窗口站3个小时的时间。在各个窗口开始卖饭的同时,后厨的师傅们也在时刻待命准备补充菜品。
宫香艳,41岁,锦州人。同样是多面手的她从择菜切菜到卖菜打饭,一天得站8个小时。采访时,她一边麻利的给同学划卡打饭,一边告诉我们,“菜都是按价格摆在不同的窗口,方便学生选择”。宫香艳说,打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手勤、脑勤,还锻炼体力。不过,多年的工作已经让她轻车熟路。
所有炒菜师傅站在窗口后面,谁炒的菜快被打完了,谁就会乐呵呵的回去再炒一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认可的最好证明。
中午11点半,学生们陆续下课,食堂也迎来了一天中就餐人数最多的时段。而这个时候,几位厨师已经开始了第二轮的炒菜,为了及时填补已经卖完的菜,他们的工作没有停歇。根据菜品剩余情况,他们还要时刻准备第三轮炒菜。
12点50分,学生逐渐散去,食堂的工作人员终于可以吃午饭了。和学生买饭一样,食堂的员工也要排队打饭。餐桌上,记者原本以为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唠着家常,但实际却是格外安静,他们都吃得很快,因为吃过午饭后,还有许多清洁的工作等待着他们,更希望能在下午上班之前能够有一点休息的时间。每天下午上班前,他们还可以休息2个小时,这段时间在他们看来也是最幸福的时候。
洗碗间七姐妹,最年长的59岁,最小的也有41岁了,二楼的2537个餐盘、1453只碗、4000余双筷子,都要她们清洗,此外,她们还负责清洁桌椅地面、帮其他员工择菜。她们和其他员工一同上班,但因为要做清洁,下班总要比别人晚走近半小时。因为手长期浸泡在洗洁精中,指甲早已长不出来了。问她们累不累,她们说:“累啊,但这种活儿总得有人干吧”,当给他们拍合影时,她们乐得像孩子一样。
食堂员工下午3点半开始上班,他们继续重复着上午的工作,开始为学生准备晚餐,而一天的工作也将在晚餐后结束。晚上6点20,员工们可以边看电视边吃晚饭,这时的他们才真正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清闲了下来。
晚上6点30,下班的时间到了。就这样,他们每天重复着10多个小时的工作。
食堂的工作人员回到寝室里,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有一些扑克牌和三言两语的闲聊当作消遣。他们通常八九点钟就会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还是要起早,继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后记:一天的采访很快就过去了,跟随着这些工作人员早晨4点出门,傍晚6点半回寝,我们已疲惫不堪。而他们,或跟我们年龄相仿,或与我们父母同岁,却要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乏味枯燥的工作,几无休息。就像蒸馒头的刘景霞所说,‘‘有时突然也就不想干了,但一想不干没钱呀,也就这么坚持下来了。’’这些默默无闻的身影是我们未曾关注过的,我们也从未试图走近他们。但今后,若我们能多对他们报以微笑,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加以感激,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