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大工
首页 >> 图说大工 >> 正文
/__local/1/88/10/F7142D53ED050FFFE87126E6789_CF07DFE3_116D6.jpg?e=.jpg /__local/D/FA/D0/0574C8A999A979DF1AA2C75DD01_F509599E_D1FB.jpg?e=.jpg /__local/9/70/27/32E18EF16A6DFDE8DCE51B522AB_E018AC52_133E6.jpg?e=.jpg /__local/3/B3/71/97BF8DD6C6777EDA06515D03556_8E1A65D3_320FD.jpg?e=.jpg /__local/8/9C/B7/1AD46D0544AA445A108DEEEFDFC_E69486A5_121AB.jpg?e=.jpg /__local/3/15/0D/D6C44BED9BE5FD7972347F9F454_9AA9E02C_F814.jpg?e=.jpg /__local/9/C4/DA/F7DEFCA328028A56B0F1A91509D_109AF13D_3DFD1.jpg?e=.jpg /__local/E/45/D4/6F1910A22EA356B5D16DB856E52_842A2826_10861.jpg?e=.jpg /__local/6/D8/71/E79BC52CABE12A84FD6F702F020_646F33EC_3795F.jpg?e=.jpg /__local/C/64/58/B67ACFFFC68A02876EA676BDA2B_FD669CC5_BB48.jpg?e=.jpg /__local/3/A8/12/67DB6358CF3B405415423751DB5_03ADC306_F83D.jpg?e=.jpg /__local/4/B4/10/594D239373001D7FEDA52BBCFA9_9FF09B6E_145DD.jpg?e=.jpg /__local/0/02/A4/2420321BEB90F750B9C246E4888_38D786CE_DA98.jpg?e=.jpg /__local/9/A1/AD/429885063F010F94B4B53AF6766_AB81B7B1_FF88.jpg?e=.jpg /__local/0/A0/91/4FACE3599701557F6FC25A4151D_F9B8D3C8_DCF7.jpg?e=.jpg /__local/2/15/03/F6BA89CBED78220AD65C60A0151_A4504A8C_11937.jpg?e=.jpg /__local/F/8C/5A/5E32558825DC399D1AA810C2BB3_F9907E84_3C4F7.jpg?e=.jpg /__local/7/E5/C9/E7FF7DBA6B0E1A97AB2F6CC2A59_DEA448C3_11832.jpg?e=.jpg /__local/B/9A/65/106F5A701B09DFDEDED9B106D17_E5969CAE_1A22F.jpg?e=.jpg /__local/3/B3/E1/9C665FA1F6C5E5A5AE9BF58EDAB_025C954B_E666.jpg?e=.jpg /__local/2/48/1E/1A86778673B48CAA522537B33DE_59357DFA_17F40.jpg?e=.jpg /__local/6/12/6B/0285437ADFF47C41269406DDE21_C2E8F8B4_35960.jpg?e=.jpg /__local/E/37/65/9EF747FA10595058A9B394F071E_B91C863C_11A07.jpg?e=.jpg /__local/B/75/83/11706C67A4134A5F4C1B1C9F9CD_48958B98_A144.jpg?e=.jpg ../../_vsl/18810F7142D53ED050FFFE87126E6789/CF07DFE3/_thumb/116D6?e=.jpg?e=.jpg ../../_vsl/DFAD00574C8A999A979DF1AA2C75DD01/F509599E/_thumb/D1FB?e=.jpg?e=.jpg ../../_vsl/9702732E18EF16A6DFDE8DCE51B522AB/E018AC52/_thumb/133E6?e=.jpg?e=.jpg ../../_vsl/3B37197BF8DD6C6777EDA06515D03556/8E1A65D3/_thumb/320FD?e=.jpg?e=.jpg ../../_vsl/89CB71AD46D0544AA445A108DEEEFDFC/E69486A5/_thumb/121AB?e=.jpg?e=.jpg ../../_vsl/3150DD6C44BED9BE5FD7972347F9F454/9AA9E02C/_thumb/F814?e=.jpg?e=.jpg ../../_vsl/9C4DAF7DEFCA328028A56B0F1A91509D/109AF13D/_thumb/3DFD1?e=.jpg?e=.jpg ../../_vsl/E45D46F1910A22EA356B5D16DB856E52/842A2826/_thumb/10861?e=.jpg?e=.jpg ../../_vsl/6D871E79BC52CABE12A84FD6F702F020/646F33EC/_thumb/3795F?e=.jpg?e=.jpg ../../_vsl/C6458B67ACFFFC68A02876EA676BDA2B/FD669CC5/_thumb/BB48?e=.jpg?e=.jpg ../../_vsl/3A81267DB6358CF3B405415423751DB5/03ADC306/_thumb/F83D?e=.jpg?e=.jpg ../../_vsl/4B410594D239373001D7FEDA52BBCFA9/9FF09B6E/_thumb/145DD?e=.jpg?e=.jpg ../../_vsl/002A42420321BEB90F750B9C246E4888/38D786CE/_thumb/DA98?e=.jpg?e=.jpg ../../_vsl/9A1AD429885063F010F94B4B53AF6766/AB81B7B1/_thumb/FF88?e=.jpg?e=.jpg ../../_vsl/0A0914FACE3599701557F6FC25A4151D/F9B8D3C8/_thumb/DCF7?e=.jpg?e=.jpg ../../_vsl/21503F6BA89CBED78220AD65C60A0151/A4504A8C/_thumb/11937?e=.jpg?e=.jpg ../../_vsl/F8C5A5E32558825DC399D1AA810C2BB3/F9907E84/_thumb/3C4F7?e=.jpg?e=.jpg ../../_vsl/7E5C9E7FF7DBA6B0E1A97AB2F6CC2A59/DEA448C3/_thumb/11832?e=.jpg?e=.jpg ../../_vsl/B9A65106F5A701B09DFDEDED9B106D17/E5969CAE/_thumb/1A22F?e=.jpg?e=.jpg ../../_vsl/3B3E19C665FA1F6C5E5A5AE9BF58EDAB/025C954B/_thumb/E666?e=.jpg?e=.jpg ../../_vsl/2481E1A86778673B48CAA522537B33DE/59357DFA/_thumb/17F40?e=.jpg?e=.jpg ../../_vsl/6126B0285437ADFF47C41269406DDE21/C2E8F8B4/_thumb/35960?e=.jpg?e=.jpg ../../_vsl/E37659EF747FA10595058A9B394F071E/B91C863C/_thumb/11A07?e=.jpg?e=.jpg ../../_vsl/B758311706C67A4134A5F4C1B1C9F9CD/48958B98/_thumb/A144?e=.jpg?e=.jpg

【实践风采】之十一 绿窗:只为山那边的孩子

0/0

从7月22日在大连站出发,到24日下午到达西宁西站。绿窗团队赶上了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碰上了晚点7个半小时的列车。历经近40小时,最终从黄海之滨到达了3200公里之外的青海西宁,在3县8校开展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

这里是清晨的北京西站,穿着绿色衣服、拖着行李的支教团成员刚刚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从大连抵达北京。这仅仅是第一站,接下来,还有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要熬,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部的青海省。这次出行,他们赶上了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本来已经很疲惫的他们还要在北京火车站等候因暴雨晚点7个半小时的火车。对他们来说,这一行程艰难,但他们毫不退缩。(图/文周元淞)

7月25日,地点:青海省民和县峡门镇,支教团总队长黄成慧把这次大连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所得总计3.5吨、价值5万元的物资交予青海当地政府。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支教团将开始为期两周的支教任务。(图/文周元淞)

7月27日,开营仪式后,经过一天的短暂休整,支教团的教学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他们本次教学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素质课和综合素养课两大类,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常规性课程之外,支教团还另外开设折纸课、书法课、德育课、自然课等课程。第一天上课,孩子们坐满了整间教室。座位不够,他们便三个人挤在一条长凳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授课,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提问,高举着小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来答!”孩子们的热情,打动了支教团的人。

孩子们尤其喜欢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课,对老师在课堂上发放的教学器材爱不释手。对他们来说,这些新鲜事物是以前上课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会在折好的千纸鹤、桃心上写上对老师祝福的话,送给支教团的老师们。虽然仅仅待了几天,但孩子们却深深喜欢上了支教团的哥哥姐姐们。图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练习老师教的折纸和书法。

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很远,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要从家里出发,翻过几座山头,早晚的高原气温非常低,他们要揣着馍馍、饿着肚子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馍馍是他们的午饭,条件好的,能吃上泡面。在这边,早餐的概念几乎不存在,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一天两顿的生活。图为一名学生中午的午饭,没有见过外面,这样的午餐对于他们来说很满足。

“奔跑吧,少年!”每天中午,老师们都会匆匆扒几口饭,然后回到教室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教学的条件不好,老师们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利用每一次进县城的机会搜索能买到的体育用品。两人三足、老鹰捉小鸡……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童年的快乐。支教的每一天,因为支教团成员的到来,孩子去玩、去笑、去体验童年的欢乐。

7月28日下午4:30,已经是放学的时间了,但孩子们迟迟不肯回家。他们说,在学校有老师,有很多新朋友一起玩,还有很多家里没有的好玩的教学器材。图为孩子们向镜头展示拼好的中国地图。

木质的篮架、没有球网的球框、砖垒的乒乓球台、缺了角的乒乓球拍……山区里的学校没有豪华的教学设施,但孩子们仍然玩得很开心,尘土飞扬间,快乐和高原上的阳光一样明媚。

丁家威,绿窗支教团成员,来自美国,在中国进修汉语言专业。他说,他有一个人生理想——在毕业之后能留在中国西部支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支教事业。他教授的课程是英语,他每天用肢体语言、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英语。他还给孩子带去美分硬币、美国绘画等等小礼物,带给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图/文孔东兆)

在来青海之前,支教团的“老师们”已经把要讲的课程及其内容整理好了。但来支教的老师们在上课之前依然会仔细备课,确保支教期间教授的课程万无一失。四点半是每天放学的时间,“老师”们并没有休息,而是在办公室里总结各自的教学经验、交流上课体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他们想教给孩子们最有用、最重要的知识。

哪里都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们上课也会开小差,也会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从第一次开会被选为教导主任、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刘睿(左)就知道自己除了教课外又多了一份责任——负责孩子们的日常纪律。从来没有经验的他着实头痛了一阵。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这是他们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右图为刘睿在窗户外查看学生们上课情况,左图为支教团成员在教育上课调皮的学生。

下午放学后,支教队员们有时会挑选几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家访。8月3日,放学后,支教团走进了一名叫罗海霞的学生的家里。老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从柜子里拿出馍馍来招待我们。当问及孩子未来的时候,家长的回答是,家里三个孩子,不可能都上学,把成绩不好的提前送入社会,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在西部,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哥哥姐姐们常常牺牲自己把教育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乐都高庙镇扎门村是绿窗的一个支教点。村里没有自来水,学校里一百多人的生活用水和日常饮水都靠一口水井,一个水龙头。早上起床时,人多,连洗漱都成为难题。高原上的早晚温差大,晚上七点多,天黑下的时候,井水冰冷刺骨。这些都是他们要克服的困难。

十多天的支教生活里,每一顿午饭都是大连工业大学的陈会营给队员们做的。作为支教队伍里的专职后勤人员,她无法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授课,却任劳任怨的照料着支教团里的每一个人。他每天从到集市上买菜,洗菜摘菜,清洗锅碗瓢盆,再到生火做饭,烟熏火燎,没有一丝怨言。

高原上体力消耗的非常快,跑几步经常就会感到呼吸不畅、大汗淋漓,所以“老师”们每天最期盼的就是用餐时间了。虽然经常十几个人围着吃两三盘菜,但“老师”们还经常省下口粮把饭菜拿到教室去,给那些中午没有带饭的孩子们吃。

临走的前一天,支教团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物资,书本,文具,衣物……我们将来自遥远的、大连的爱心一点一点发放到每一个需要的孩子手里。孩子们一声怯怯的“感谢”就足以让支教队员们感到深深地欣慰。对他们来说,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小豆豆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刚到学校的时候不爱说话,也不和学生打闹。与老师熟悉之后,却又会拉着老师的手不肯回家。临走的那天,她扑在老师怀里哭地很伤心。离开青海两个多月后,老师们还经常收到她打来的电话,向老师们汇报学习情况,问老师们过得好不好。

图中推着车照顾自己妹妹的小男孩叫孙祯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就剩爷爷奶奶照顾他。可怜的孩子非常坚强,每天都开心地露出笑脸。临行分发物资的时候,虽然每个“老师”起先都告诉孩子们公平对待,却忍不住在其他孩子上课的时候单独把他叫出来让他好好挑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支教团要离开的时候,孩子给老师的纸条上写着:“亲爱的哥哥姐姐,你们好!我叫孙祯龙,你们是我的生命,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谢谢各位老师给我在暑假里面读书,我孙祯龙永远不会把你们丢了。”

这个孩子叫蒋经龙,带有一丝痞气,染了一头红色的头发,经常逃课,上课也捣乱。后来。几个支教团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单独找到他谈话,没有批评、没有责骂,平等地跟他们聊天,跟他说老师们很喜欢他,跟他说染头发的坏处,跟他谈未来、谈想法。后来孩子收敛了痞气,不再逃课,还主动邀请老师到他家里去家访。看到孩子走上正轨,老师们非常的欣慰。

8月15日,闭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把老师们团团围住,拿着纸和笔争着抢着让老师们留下联系方式,留下最后的赠言。一个孩子想与“老师”合影,都会有一大帮孩子围过来,他们想把自己留在老师的镜头里,把老师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最后一节班会课,小学部的孩子们都汇集到一个教室里表演节目,与老师们一起做游戏。说好不在孩子们面前哭泣,可到班会的最后,有轻轻的抽泣声从孩子里传出来,“老师”们说着说着都忍不住哭成了泪人。支教团的李媛哭着对孩子们说:“我一定会记住你们,记住你们每个人对我说过的话,也请你们不要忘了我,不要忘了曾经有一个暑假,是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与你们一起度过的。”

最后看一眼孩子们的笑脸,让这些可爱的面庞永远镌刻在老师们心间。许他们一个最好的未来,大连绿窗公益,一直在努力。孩子们,明年,再见!

“这穿行了无数次的走廊,破旧不堪,但记录着孩子的欢笑和我们的汗水,也记录着我们离去时不舍的回眸和泪水。青海,再见。明年,我们还会来!”——绿窗协会

【实践风采】之十一 绿窗:只为山那边的孩子

摄影:宣传部 新闻中心 2012-11-02 08:35

【实践风采】之十一 绿窗:只为山那边的孩子

2012年7月,又是一个夏天。带着对西部孩子爱的承诺和流转不变的情谊,第四届大连绿窗公益赴青海爱心支教实践团的112人远赴青海,去实现对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为了山那边的孩子,青海,我们又来了!——绿窗协会(整理  戴卓)

发布时间:2012-11-02 08:35
  • 从7月22日在大连站出发,到24日下午到达西宁西站。绿窗团队赶上了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碰上了晚点7个半小时的列车。历经近40小时,最终从黄海之滨到达了3200公里之外的青海西宁,在3县8校开展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

  • 这里是清晨的北京西站,穿着绿色衣服、拖着行李的支教团成员刚刚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从大连抵达北京。这仅仅是第一站,接下来,还有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要熬,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部的青海省。这次出行,他们赶上了北京61年不遇的暴雨,本来已经很疲惫的他们还要在北京火车站等候因暴雨晚点7个半小时的火车。对他们来说,这一行程艰难,但他们毫不退缩。(图/文周元淞)

  • 7月25日,地点:青海省民和县峡门镇,支教团总队长黄成慧把这次大连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所得总计3.5吨、价值5万元的物资交予青海当地政府。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支教团将开始为期两周的支教任务。(图/文周元淞)

  • 7月27日,开营仪式后,经过一天的短暂休整,支教团的教学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他们本次教学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素质课和综合素养课两大类,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常规性课程之外,支教团还另外开设折纸课、书法课、德育课、自然课等课程。第一天上课,孩子们坐满了整间教室。座位不够,他们便三个人挤在一条长凳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授课,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提问,高举着小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来答!”孩子们的热情,打动了支教团的人。

  • 孩子们尤其喜欢这些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课,对老师在课堂上发放的教学器材爱不释手。对他们来说,这些新鲜事物是以前上课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会在折好的千纸鹤、桃心上写上对老师祝福的话,送给支教团的老师们。虽然仅仅待了几天,但孩子们却深深喜欢上了支教团的哥哥姐姐们。图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练习老师教的折纸和书法。

  • 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很远,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要从家里出发,翻过几座山头,早晚的高原气温非常低,他们要揣着馍馍、饿着肚子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馍馍是他们的午饭,条件好的,能吃上泡面。在这边,早餐的概念几乎不存在,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一天两顿的生活。图为一名学生中午的午饭,没有见过外面,这样的午餐对于他们来说很满足。

  • “奔跑吧,少年!”每天中午,老师们都会匆匆扒几口饭,然后回到教室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教学的条件不好,老师们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利用每一次进县城的机会搜索能买到的体育用品。两人三足、老鹰捉小鸡……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童年的快乐。支教的每一天,因为支教团成员的到来,孩子去玩、去笑、去体验童年的欢乐。

  • 7月28日下午4:30,已经是放学的时间了,但孩子们迟迟不肯回家。他们说,在学校有老师,有很多新朋友一起玩,还有很多家里没有的好玩的教学器材。图为孩子们向镜头展示拼好的中国地图。

  • 木质的篮架、没有球网的球框、砖垒的乒乓球台、缺了角的乒乓球拍……山区里的学校没有豪华的教学设施,但孩子们仍然玩得很开心,尘土飞扬间,快乐和高原上的阳光一样明媚。

  • 丁家威,绿窗支教团成员,来自美国,在中国进修汉语言专业。他说,他有一个人生理想——在毕业之后能留在中国西部支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支教事业。他教授的课程是英语,他每天用肢体语言、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英语。他还给孩子带去美分硬币、美国绘画等等小礼物,带给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图/文孔东兆)

  • 在来青海之前,支教团的“老师们”已经把要讲的课程及其内容整理好了。但来支教的老师们在上课之前依然会仔细备课,确保支教期间教授的课程万无一失。四点半是每天放学的时间,“老师”们并没有休息,而是在办公室里总结各自的教学经验、交流上课体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他们想教给孩子们最有用、最重要的知识。

  • 哪里都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们上课也会开小差,也会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从第一次开会被选为教导主任、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刘睿(左)就知道自己除了教课外又多了一份责任——负责孩子们的日常纪律。从来没有经验的他着实头痛了一阵。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这是他们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右图为刘睿在窗户外查看学生们上课情况,左图为支教团成员在教育上课调皮的学生。

  • 下午放学后,支教队员们有时会挑选几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家访。8月3日,放学后,支教团走进了一名叫罗海霞的学生的家里。老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从柜子里拿出馍馍来招待我们。当问及孩子未来的时候,家长的回答是,家里三个孩子,不可能都上学,把成绩不好的提前送入社会,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在西部,这种现象很普遍,当哥哥姐姐们常常牺牲自己把教育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 乐都高庙镇扎门村是绿窗的一个支教点。村里没有自来水,学校里一百多人的生活用水和日常饮水都靠一口水井,一个水龙头。早上起床时,人多,连洗漱都成为难题。高原上的早晚温差大,晚上七点多,天黑下的时候,井水冰冷刺骨。这些都是他们要克服的困难。

  • 十多天的支教生活里,每一顿午饭都是大连工业大学的陈会营给队员们做的。作为支教队伍里的专职后勤人员,她无法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授课,却任劳任怨的照料着支教团里的每一个人。他每天从到集市上买菜,洗菜摘菜,清洗锅碗瓢盆,再到生火做饭,烟熏火燎,没有一丝怨言。

  • 高原上体力消耗的非常快,跑几步经常就会感到呼吸不畅、大汗淋漓,所以“老师”们每天最期盼的就是用餐时间了。虽然经常十几个人围着吃两三盘菜,但“老师”们还经常省下口粮把饭菜拿到教室去,给那些中午没有带饭的孩子们吃。

  • 临走的前一天,支教团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物资,书本,文具,衣物……我们将来自遥远的、大连的爱心一点一点发放到每一个需要的孩子手里。孩子们一声怯怯的“感谢”就足以让支教队员们感到深深地欣慰。对他们来说,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 小豆豆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刚到学校的时候不爱说话,也不和学生打闹。与老师熟悉之后,却又会拉着老师的手不肯回家。临走的那天,她扑在老师怀里哭地很伤心。离开青海两个多月后,老师们还经常收到她打来的电话,向老师们汇报学习情况,问老师们过得好不好。

  • 图中推着车照顾自己妹妹的小男孩叫孙祯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就剩爷爷奶奶照顾他。可怜的孩子非常坚强,每天都开心地露出笑脸。临行分发物资的时候,虽然每个“老师”起先都告诉孩子们公平对待,却忍不住在其他孩子上课的时候单独把他叫出来让他好好挑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支教团要离开的时候,孩子给老师的纸条上写着:“亲爱的哥哥姐姐,你们好!我叫孙祯龙,你们是我的生命,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谢谢各位老师给我在暑假里面读书,我孙祯龙永远不会把你们丢了。”

  • 这个孩子叫蒋经龙,带有一丝痞气,染了一头红色的头发,经常逃课,上课也捣乱。后来。几个支教团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单独找到他谈话,没有批评、没有责骂,平等地跟他们聊天,跟他说老师们很喜欢他,跟他说染头发的坏处,跟他谈未来、谈想法。后来孩子收敛了痞气,不再逃课,还主动邀请老师到他家里去家访。看到孩子走上正轨,老师们非常的欣慰。

  • 8月15日,闭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把老师们团团围住,拿着纸和笔争着抢着让老师们留下联系方式,留下最后的赠言。一个孩子想与“老师”合影,都会有一大帮孩子围过来,他们想把自己留在老师的镜头里,把老师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 最后一节班会课,小学部的孩子们都汇集到一个教室里表演节目,与老师们一起做游戏。说好不在孩子们面前哭泣,可到班会的最后,有轻轻的抽泣声从孩子里传出来,“老师”们说着说着都忍不住哭成了泪人。支教团的李媛哭着对孩子们说:“我一定会记住你们,记住你们每个人对我说过的话,也请你们不要忘了我,不要忘了曾经有一个暑假,是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与你们一起度过的。”

  • 最后看一眼孩子们的笑脸,让这些可爱的面庞永远镌刻在老师们心间。许他们一个最好的未来,大连绿窗公益,一直在努力。孩子们,明年,再见!

  • “这穿行了无数次的走廊,破旧不堪,但记录着孩子的欢笑和我们的汗水,也记录着我们离去时不舍的回眸和泪水。青海,再见。明年,我们还会来!”——绿窗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