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大连的孩子,以后你就要独自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了,记得睡觉别蹬被子,记得早晨要吃早饭,记得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爸妈实在是放心不下,孩子,爸妈爱你!”在记者的采访中这几乎是所有新生父母共同的心声。
云南与大连,一处在西南,一处在东北,曹阿姨和高敏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从一处到达了另一处。校园热情的迎新场面让曹阿姨多了一分放心,笑着拢了拢有些花白的头发,“夏天的衣服先拿出来,还能穿两天,冬天衣服我帮你放这里了。”坐了三天的火车,妈妈脸上的笑容中总有些疲惫,但是,再见到孩子也许已是冬天,再疲惫,也只想多为她做点什么,好让自己,在独自回到云南时,还能想起帮女儿收拾行囊的情景,和那时,女儿穿着夏天短袖的模样。
“明天就要回去了,玉米要收割,得赶回去干活。”外国语学院李杰的妈妈于阿姨边帮孩子捋平床单,边对记者说,“真的非常开心,我们那里艰苦,出来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而在一旁的爸爸,没有说话,一直低头在旁帮女儿抹桌子。爸爸妈妈都为“明天不能陪女儿了”感到不舍和耿耿于怀,而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再多看看李杰,多跟她说说话,再帮女儿的课桌抹掉一层他乡的灰尘,再为她的床铺上一床家乡的夏凉被。
山东潍坊是一座风筝之城。大连初秋的微风也许能让来自山东潍坊的高凯一家感到些许亲近。照片里,电信学部的高凯比身边高爸爸高出了半个头,而站在爸爸旁边的高妈妈更是不好意思,“儿子最高”,高妈妈笑着说。“他个子高,我们很放心的,没问题。”高爸爸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但虽说这样,还是一家人来到了大连一起送儿子上学。其实,“高不高”是一回事,“放心不放心”是一回事,但想儿子,是一定的事。
建工的郎国伟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学校报到,因为家乡就是辽宁,交谈也多了一份从容。在郎妈妈的眼中,“多学一门外语,还要多学点技术”很重要,的确,最朴实的话语中总是蕴含着最永恒的真理。语言与技能,像是两把钥匙,开启成功,而父母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捉住钥匙,平安顺利的走向那扇门。
李昂来自人文学部,秀气的男生和妈妈一起来到学校。李妈妈很愿意儿子来大连,“一定要好好学习咯,不要松松垮垮不努力。”李妈妈哪怕是当着镜头,还是不忘这几句每个孩子都熟悉的念叨。“好好学习啊!”这不是湖南卫视节目的标题,是天下万千父母,在儿女的崭新寝室里,在将孩子送入大学校门之时,在他们不懂高数、四六级和大学物理的情况下,对孩子最朴实的一句教导,一句期待,最真切的期待。
漂亮的王妈妈是一位护士,而她的儿子王天一即将开始在运载学部的学习和生活。“他是第一次住宿,不晓得习不习惯呐。”王妈妈在床上为儿子铺被褥,“就怕他不习惯嘛”,王阿姨希望儿子能考研究生,能好好学习取得成果,能为国家做有用的事情……王阿姨说了好多对儿子的期待,但是手中不停的,是在一遍又一遍捋平床单,是的,今晚王阿姨的期待一定是,希望儿子能在离家很远的新宿舍床上,美美入睡。是啊,母亲都期待。
大连本地人的宋阿姨是建艺学院新生谢奇峰的妈妈,哪怕是在家门口上大学,宋阿姨亦有些许不放心,不放心儿子的生活,不放心儿子的学业……但最让人矛盾的是,将来儿子出国深造是也许是最好的方向,但这样,儿子又要从“家门口”走向“登机口”,然后离开父母家乡千万公里。不管怎样,能在家乡读大学,还能和父母在同一座城市四年,对于有着这样矛盾的爸爸妈妈,都是安慰。
管经学部的王琨云和他的父母从山东烟台渡海而来,他的爸爸对大连理工大学赞不绝口,连连称赞这里热情礼貌的志愿者和帮忙提行李的学长,他希望孩子可以在这里好好度过青春时光。“大一很重要,大一过得好,以后三年怎么过他就能活明白,希望他可以过得快乐舒心。”
第二次送孩子上大学的王爸爸有着非常简单的期待——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作为一名来自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交换生,王菁同学的感受也许和更多初来大学的大一新生不同,王爸爸说着学校的不同,谈起地方的不同,聊起自己感受的不同,“那您觉得最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女儿不同咯,”王爸爸笑着说,“长大了!”“长大了!”,这是最好的不同。
环工学院的冯璐瑶由妈妈一路从河北廊坊护送过来,一说到大工,田阿姨既激动又兴奋。在她眼中,大连理工是人才的摇篮,也是即将要孕育女儿梦想的地方。她说:“希望孩子能够珍惜大学的四年生活,没有遗憾的度过,积累社会经验,快乐的生活。”母亲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依靠。
汪涛是数学学院的新生,一家人千里迢迢从湖南到达大工,火车漫漫36个小时,汽车9个小时,终于到了自己的新“窝”。汪爸爸对儿子很是期待,他眼中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是相信。他相信儿子能够为自己争气,努力完成本科学习之后,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父亲虽严厉,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爱。
一家人送孩子上学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爸爸、妈妈和奶奶,机械学部庞舰航的亲友团格外惹人羡慕,“我们都是他永远的支持者!”爸爸非常兴奋的说出的这句话,好像为一位参加比赛的选手加油鼓劲。的确,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同学,背后都有一群永远的“粉丝”,你的爸爸,你的妈妈,你的爷爷奶奶……他们真心为你的每一次成功开心,为你的每一次进步欣慰,他们爱你。
虽是沈阳人,创新学院的王博到大工还是头一次,他的妈妈苏阿姨对着镜头非常开心,“来到这里感觉特别激动,专业也特别喜欢,他一定要努力,好好学!”儿子非常让苏阿姨骄傲,好好打扮了一番,陪着儿子上大学。她不仅希望能记住儿子现在的样子,也同样希望儿子能记住妈妈今天非常漂亮的样子,和潇洒铺床单的姿势。
虽是沈阳人,创新学院的王博到大工还是头一次,他的妈妈苏阿姨对着镜头非常开心,“来到这里感觉特别激动,专业也特别喜欢,他一定要努力,好好学!”儿子非常让苏阿姨骄傲,好好打扮了一番,陪着儿子上大学。她不仅希望能记住儿子现在的样子,也同样希望儿子能记住妈妈今天非常漂亮的样子,和潇洒铺床单的姿势。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新生报到的两天里,校园里随处可见陪着孩子来校的父母,他们远道而来只为亲眼看着孩子顺利入学才能心安,他们忙前忙后只想再为孩子多做点什么才能踏实,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只期盼孩子在大学里生活好学习好……本期【在你身边】走近我们可亲可敬的新生家长们,共同感受他们对新生的爱和期盼。(谌幸 李晨慧子 张倩)
“远在大连的孩子,以后你就要独自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了,记得睡觉别蹬被子,记得早晨要吃早饭,记得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爸妈实在是放心不下,孩子,爸妈爱你!”在记者的采访中这几乎是所有新生父母共同的心声。
云南与大连,一处在西南,一处在东北,曹阿姨和高敏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从一处到达了另一处。校园热情的迎新场面让曹阿姨多了一分放心,笑着拢了拢有些花白的头发,“夏天的衣服先拿出来,还能穿两天,冬天衣服我帮你放这里了。”坐了三天的火车,妈妈脸上的笑容中总有些疲惫,但是,再见到孩子也许已是冬天,再疲惫,也只想多为她做点什么,好让自己,在独自回到云南时,还能想起帮女儿收拾行囊的情景,和那时,女儿穿着夏天短袖的模样。
“明天就要回去了,玉米要收割,得赶回去干活。”外国语学院李杰的妈妈于阿姨边帮孩子捋平床单,边对记者说,“真的非常开心,我们那里艰苦,出来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而在一旁的爸爸,没有说话,一直低头在旁帮女儿抹桌子。爸爸妈妈都为“明天不能陪女儿了”感到不舍和耿耿于怀,而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再多看看李杰,多跟她说说话,再帮女儿的课桌抹掉一层他乡的灰尘,再为她的床铺上一床家乡的夏凉被。
山东潍坊是一座风筝之城。大连初秋的微风也许能让来自山东潍坊的高凯一家感到些许亲近。照片里,电信学部的高凯比身边高爸爸高出了半个头,而站在爸爸旁边的高妈妈更是不好意思,“儿子最高”,高妈妈笑着说。“他个子高,我们很放心的,没问题。”高爸爸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但虽说这样,还是一家人来到了大连一起送儿子上学。其实,“高不高”是一回事,“放心不放心”是一回事,但想儿子,是一定的事。
建工的郎国伟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学校报到,因为家乡就是辽宁,交谈也多了一份从容。在郎妈妈的眼中,“多学一门外语,还要多学点技术”很重要,的确,最朴实的话语中总是蕴含着最永恒的真理。语言与技能,像是两把钥匙,开启成功,而父母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捉住钥匙,平安顺利的走向那扇门。
李昂来自人文学部,秀气的男生和妈妈一起来到学校。李妈妈很愿意儿子来大连,“一定要好好学习咯,不要松松垮垮不努力。”李妈妈哪怕是当着镜头,还是不忘这几句每个孩子都熟悉的念叨。“好好学习啊!”这不是湖南卫视节目的标题,是天下万千父母,在儿女的崭新寝室里,在将孩子送入大学校门之时,在他们不懂高数、四六级和大学物理的情况下,对孩子最朴实的一句教导,一句期待,最真切的期待。
漂亮的王妈妈是一位护士,而她的儿子王天一即将开始在运载学部的学习和生活。“他是第一次住宿,不晓得习不习惯呐。”王妈妈在床上为儿子铺被褥,“就怕他不习惯嘛”,王阿姨希望儿子能考研究生,能好好学习取得成果,能为国家做有用的事情……王阿姨说了好多对儿子的期待,但是手中不停的,是在一遍又一遍捋平床单,是的,今晚王阿姨的期待一定是,希望儿子能在离家很远的新宿舍床上,美美入睡。是啊,母亲都期待。
大连本地人的宋阿姨是建艺学院新生谢奇峰的妈妈,哪怕是在家门口上大学,宋阿姨亦有些许不放心,不放心儿子的生活,不放心儿子的学业……但最让人矛盾的是,将来儿子出国深造是也许是最好的方向,但这样,儿子又要从“家门口”走向“登机口”,然后离开父母家乡千万公里。不管怎样,能在家乡读大学,还能和父母在同一座城市四年,对于有着这样矛盾的爸爸妈妈,都是安慰。
管经学部的王琨云和他的父母从山东烟台渡海而来,他的爸爸对大连理工大学赞不绝口,连连称赞这里热情礼貌的志愿者和帮忙提行李的学长,他希望孩子可以在这里好好度过青春时光。“大一很重要,大一过得好,以后三年怎么过他就能活明白,希望他可以过得快乐舒心。”
第二次送孩子上大学的王爸爸有着非常简单的期待——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作为一名来自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交换生,王菁同学的感受也许和更多初来大学的大一新生不同,王爸爸说着学校的不同,谈起地方的不同,聊起自己感受的不同,“那您觉得最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女儿不同咯,”王爸爸笑着说,“长大了!”“长大了!”,这是最好的不同。
环工学院的冯璐瑶由妈妈一路从河北廊坊护送过来,一说到大工,田阿姨既激动又兴奋。在她眼中,大连理工是人才的摇篮,也是即将要孕育女儿梦想的地方。她说:“希望孩子能够珍惜大学的四年生活,没有遗憾的度过,积累社会经验,快乐的生活。”母亲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依靠。
汪涛是数学学院的新生,一家人千里迢迢从湖南到达大工,火车漫漫36个小时,汽车9个小时,终于到了自己的新“窝”。汪爸爸对儿子很是期待,他眼中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是相信。他相信儿子能够为自己争气,努力完成本科学习之后,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父亲虽严厉,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爱。
一家人送孩子上学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爸爸、妈妈和奶奶,机械学部庞舰航的亲友团格外惹人羡慕,“我们都是他永远的支持者!”爸爸非常兴奋的说出的这句话,好像为一位参加比赛的选手加油鼓劲。的确,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同学,背后都有一群永远的“粉丝”,你的爸爸,你的妈妈,你的爷爷奶奶……他们真心为你的每一次成功开心,为你的每一次进步欣慰,他们爱你。
虽是沈阳人,创新学院的王博到大工还是头一次,他的妈妈苏阿姨对着镜头非常开心,“来到这里感觉特别激动,专业也特别喜欢,他一定要努力,好好学!”儿子非常让苏阿姨骄傲,好好打扮了一番,陪着儿子上大学。她不仅希望能记住儿子现在的样子,也同样希望儿子能记住妈妈今天非常漂亮的样子,和潇洒铺床单的姿势。
虽是沈阳人,创新学院的王博到大工还是头一次,他的妈妈苏阿姨对着镜头非常开心,“来到这里感觉特别激动,专业也特别喜欢,他一定要努力,好好学!”儿子非常让苏阿姨骄傲,好好打扮了一番,陪着儿子上大学。她不仅希望能记住儿子现在的样子,也同样希望儿子能记住妈妈今天非常漂亮的样子,和潇洒铺床单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