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文1941年出生,我校物理系1965届毕业生,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事寒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和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主持“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五”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项目多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学祥1940年出生,我校应用数学系1963届毕业生,留校工作,任助教、学生级队党支部书记、系团委代理书记。曾任我校计算机组党支部书记,学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团委副书记,学生工学部副部长。从1976年起,历任新金县农业学大寨工作组组长,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中共旅顺口区委书记兼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中共大连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务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八届中共辽宁省委委员、常委,第七届辽宁省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2005年7月担任大连市慈善总会会长。
毛炳权1933年出生,1952-1954年在我校化工系学习,高分子化工专家,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3年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1915年出生,曾任我校应用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应用光学专家,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来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1992年与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之江1930年出生,我校物理系1952届毕业生,光学和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光学设计理论和光学仪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光学学报》和《中国激光》主编,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和国际激光与光电子会议中国节目委员会主席,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希季1921年出生,我校创建时期机械系教师、工会主席,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带头人。曾任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越1932年出生,1950-1952年在我校电讯系学习,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兵工学报》编委。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曾被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
叶连松1935年出生,1954年入我校机械系学习,1955年院系调整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历任河北省石家庄市柴油机厂党委委员、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石家庄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常委、经济部部长、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军区委员、常委、第一政委,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
刘绍尧我校水利系1963届毕业生。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副总经理、澳门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大振华(天津)海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亲自负责组织实施的大型项目有:澳门国际机场,青岛港黄岛矿石码头,黄骅港煤码头一、二期工程,曹妃甸矿石码头,京唐港煤码头等多个年吞吐能力在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建设工程,1995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东方之子”播放,中共15大代表。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5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文波1962年出生,我校材料系1988届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曾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2006年度中国十大营销人物”、“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2007中国制造业十大领袖”、“2007年度湖南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0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等荣誉和奖项,并获“2006CCT
何友声1931年出生,原我校造船系教师、第一任系秘书,水动力学和船舶流体力学家,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曾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多次收录在各种船舶设计手册和均衡生产书中;奠定了我国水翼水动力设计和改善船尾激振性能的基础,开拓了螺旋桨激振研究领域;开展高速水动力学新领域的研究,在空泡流和水中兵器出入水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7次荣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家树1932年出生,1950-1952年在我校物理系学习,金属物理学家,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部件关键技术攻关,在裂变材料成分控制、核材料工艺、同位素交换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车间副主任、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核工业部军工局总工程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副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部委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槱1917年出生,曾任我校造船系第一任系主任,著名船舶设计专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曾主持并参与设计“瀛州”号巡逻艇、15000吨自卸运煤船、5000吨近洋干货船、15000吨经济型远洋干货船等多型船舶,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海船稳性规范》,首先发起研制海洋货船设计计算机集成系统,主持编制的“主要尺度分析程序”和“型线设计程序”等已编入该系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陆浩1947年出生,1975-1976年在我校化工系学习,现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五部队第四研究室技术员,国营5266厂技术员、人事干事,兰州大学化学系教师、年级政治辅导员,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秘书和省委书记办公室副处级和正处级秘书,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兰州市委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常委、兼兰州市委书记,甘肃省副省长、代省长、省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陈佳洱1934年出生,1950-1952年在我校物理系学习,教育家,核物理学家,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周光耀1935年出生,我校化学工艺专业1961届毕业生,现任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保铮1927年出生,1949-1952年在我校电讯系学习,电子学家,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科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千里科技工作者称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鸿儒1928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3届毕业生,气体动力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并成功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姚骏恩1932年出生,我校物理系1952届毕业生,电子物理学家(纳米测控技术与仪器制造),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和生产的首创者,我国电子显微镜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开拓者,主持研制、生产10多种纳米检测等仪器、器件。对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所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和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电子显微学报》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一、二、三等奖等11项省部级奖励。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宏纹1925年出生,我校化工系1953届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机合成方法、杂环化合物合成及超分子化学等方面。曾用顺磁共振谱证明芳醛肟脱氢二聚体在氯仿中加热时分解成亚胺氧自由基;开发了一种新的Gabriel试剂N-甲酰基甲酰氨钠;发展了在氧化剂存在下,用吡啶N-叶立德与烯烃的1,3-和1,5-偶极环化加成反应合成中氮茚衍生物的新方法;首次合成了双冠醚与碱金属盐的1:1和2:2配合物。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及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闻世震1940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65届毕业生,工程师。历任大连油泵油嘴厂技术员、设计科副科长、技协副主任、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大连市机械工业局副局长,辽宁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辽宁省省长助理,辽宁省副省长、常务副省长、代省长、省长,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倪润峰1944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67届毕业生。历任国营长虹机器厂厂长,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佳工业企业经营者”、全国军转民“十佳优秀企业家”、第五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和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四川十大英才、“四川省优秀企业家”称号,第三届日经亚洲大奖经济界奖,为亚洲获此奖的第一人。
徐性初1934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5届毕业生,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现为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的设计及制造工作。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机;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度仪等新产品,其旋转精度优于0.02微米,加工镜面粗糙度
殷国茂1932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3届毕业生,轧管工艺与设备专家,长期从事轧管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工作。在我国第一套自动轧管组机上,提出并实施了用减径方法生产大直径无缝钢管新工艺及负公差控制轧制新技术;在技术上主持建成我国第一套周期轧管机组;在测试的基础上推导出了216周期轧管机轧制力能参数的数字方程式;提出并领导建成国内第一套短流程精密轧管机组,多项大型技改和基建工程。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重载橡胶弹性安全联轴器”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德占1932年出生,我校化工系1954届毕业生,高级工程师。历任吉林省新中国制糖厂技术室主任、化验室主任、工程师,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吉林省石油化工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吉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副省长,吉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省长,国家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
尉健行1931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2届毕业生,高级工程师。曾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监察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兼北京市委书记,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常委、书记。
傅育宁我校水利系1981届毕业生,现任香港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主席,招商局中国基金有限公司主席,招商银行董事会执委会主席,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港口发展局董事等职。曾任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招商局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总裁、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深圳市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彭士禄1925年出生,1949-1951年在我校化工系学习,核动力专家,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秦山二期核电站首任董事长。曾主持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彭少逸1917年出生,我校创建时期化工系教师,物理化学家,主要从事物理化学、色谱催化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色谱分析研究。组织领导了合成油七碳馏分脱氢环化制甲苯研究,开发了催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60年以后研究成功柴油中芳烃的抽提,已用于生产。发明了碳纤维高效脱氧催化剂及以活性炭为载体的非贵金属脱氧催化剂等,均已用于高纯气体的生产。领导开展了一碳化学的研究工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世楞1935年出生,我校水利系1956届毕业生,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现任交通部技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从事港口及海岸工程设计40多年来,完成设计100多项,业绩卓著。曾获国家优秀设计金、银质奖和国家质量银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励多项,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3项发明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了发明专利。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建校63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校友总数已达20 余万人,遍布世界各地。63年来,大工学子秉承母校的
优良校风,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9年,在校庆60周年之际,根据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的评选标准,由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组成评审委员会,经由校领导和各院长、系主任投票推选,报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评选出大连理工大学首届杰出校友30 名(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德文1941年出生,我校物理系1965届毕业生,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事寒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和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主持“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五”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项目多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学祥1940年出生,我校应用数学系1963届毕业生,留校工作,任助教、学生级队党支部书记、系团委代理书记。曾任我校计算机组党支部书记,学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团委副书记,学生工学部副部长。从1976年起,历任新金县农业学大寨工作组组长,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中共旅顺口区委书记兼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中共大连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务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八届中共辽宁省委委员、常委,第七届辽宁省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2005年7月担任大连市慈善总会会长。
毛炳权1933年出生,1952-1954年在我校化工系学习,高分子化工专家,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3年又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1915年出生,曾任我校应用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应用光学专家,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来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1992年与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之江1930年出生,我校物理系1952届毕业生,光学和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光学设计理论和光学仪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光学学报》和《中国激光》主编,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和国际激光与光电子会议中国节目委员会主席,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希季1921年出生,我校创建时期机械系教师、工会主席,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带头人。曾任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越1932年出生,1950-1952年在我校电讯系学习,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兼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兵工学报》编委。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国防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曾被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
叶连松1935年出生,1954年入我校机械系学习,1955年院系调整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历任河北省石家庄市柴油机厂党委委员、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石家庄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常委、经济部部长、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军区委员、常委、第一政委,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
刘绍尧我校水利系1963届毕业生。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副总经理、澳门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大振华(天津)海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亲自负责组织实施的大型项目有:澳门国际机场,青岛港黄岛矿石码头,黄骅港煤码头一、二期工程,曹妃甸矿石码头,京唐港煤码头等多个年吞吐能力在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建设工程,1995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东方之子”播放,中共15大代表。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5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文波1962年出生,我校材料系1988届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曾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2006年度中国十大营销人物”、“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0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2007中国制造业十大领袖”、“2007年度湖南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0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等荣誉和奖项,并获“2006CCT
何友声1931年出生,原我校造船系教师、第一任系秘书,水动力学和船舶流体力学家,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曾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多次收录在各种船舶设计手册和均衡生产书中;奠定了我国水翼水动力设计和改善船尾激振性能的基础,开拓了螺旋桨激振研究领域;开展高速水动力学新领域的研究,在空泡流和水中兵器出入水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7次荣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家树1932年出生,1950-1952年在我校物理系学习,金属物理学家,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部件关键技术攻关,在裂变材料成分控制、核材料工艺、同位素交换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车间副主任、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核工业部军工局总工程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副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部委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槱1917年出生,曾任我校造船系第一任系主任,著名船舶设计专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曾主持并参与设计“瀛州”号巡逻艇、15000吨自卸运煤船、5000吨近洋干货船、15000吨经济型远洋干货船等多型船舶,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本《海船稳性规范》,首先发起研制海洋货船设计计算机集成系统,主持编制的“主要尺度分析程序”和“型线设计程序”等已编入该系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陆浩1947年出生,1975-1976年在我校化工系学习,现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五部队第四研究室技术员,国营5266厂技术员、人事干事,兰州大学化学系教师、年级政治辅导员,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秘书和省委书记办公室副处级和正处级秘书,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兰州市委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常委、兼兰州市委书记,甘肃省副省长、代省长、省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陈佳洱1934年出生,1950-1952年在我校物理系学习,教育家,核物理学家,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周光耀1935年出生,我校化学工艺专业1961届毕业生,现任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新型变换气制碱技术,并广泛推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保铮1927年出生,1949-1952年在我校电讯系学习,电子学家,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科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千里科技工作者称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鸿儒1928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3届毕业生,气体动力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并成功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姚骏恩1932年出生,我校物理系1952届毕业生,电子物理学家(纳米测控技术与仪器制造),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和生产的首创者,我国电子显微镜研制和生产的主要开拓者,主持研制、生产10多种纳米检测等仪器、器件。对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所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和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电子显微学报》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一、二、三等奖等11项省部级奖励。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宏纹1925年出生,我校化工系1953届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机合成方法、杂环化合物合成及超分子化学等方面。曾用顺磁共振谱证明芳醛肟脱氢二聚体在氯仿中加热时分解成亚胺氧自由基;开发了一种新的Gabriel试剂N-甲酰基甲酰氨钠;发展了在氧化剂存在下,用吡啶N-叶立德与烯烃的1,3-和1,5-偶极环化加成反应合成中氮茚衍生物的新方法;首次合成了双冠醚与碱金属盐的1:1和2:2配合物。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及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闻世震1940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65届毕业生,工程师。历任大连油泵油嘴厂技术员、设计科副科长、技协副主任、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大连市机械工业局副局长,辽宁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辽宁省省长助理,辽宁省副省长、常务副省长、代省长、省长,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倪润峰1944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67届毕业生。历任国营长虹机器厂厂长,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佳工业企业经营者”、全国军转民“十佳优秀企业家”、第五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和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四川十大英才、“四川省优秀企业家”称号,第三届日经亚洲大奖经济界奖,为亚洲获此奖的第一人。
徐性初1934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5届毕业生,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现为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的设计及制造工作。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机;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度仪等新产品,其旋转精度优于0.02微米,加工镜面粗糙度
殷国茂1932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3届毕业生,轧管工艺与设备专家,长期从事轧管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工作。在我国第一套自动轧管组机上,提出并实施了用减径方法生产大直径无缝钢管新工艺及负公差控制轧制新技术;在技术上主持建成我国第一套周期轧管机组;在测试的基础上推导出了216周期轧管机轧制力能参数的数字方程式;提出并领导建成国内第一套短流程精密轧管机组,多项大型技改和基建工程。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重载橡胶弹性安全联轴器”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德占1932年出生,我校化工系1954届毕业生,高级工程师。历任吉林省新中国制糖厂技术室主任、化验室主任、工程师,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吉林省石油化工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吉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副省长,吉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省长,国家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
尉健行1931年出生,我校机械系1952届毕业生,高级工程师。曾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监察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兼北京市委书记,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常委、书记。
傅育宁我校水利系1981届毕业生,现任香港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主席,招商局中国基金有限公司主席,招商银行董事会执委会主席,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港口发展局董事等职。曾任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招商局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总裁、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深圳市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彭士禄1925年出生,1949-1951年在我校化工系学习,核动力专家,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秦山二期核电站首任董事长。曾主持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彭少逸1917年出生,我校创建时期化工系教师,物理化学家,主要从事物理化学、色谱催化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色谱分析研究。组织领导了合成油七碳馏分脱氢环化制甲苯研究,开发了催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60年以后研究成功柴油中芳烃的抽提,已用于生产。发明了碳纤维高效脱氧催化剂及以活性炭为载体的非贵金属脱氧催化剂等,均已用于高纯气体的生产。领导开展了一碳化学的研究工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创造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世楞1935年出生,我校水利系1956届毕业生,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现任交通部技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从事港口及海岸工程设计40多年来,完成设计100多项,业绩卓著。曾获国家优秀设计金、银质奖和国家质量银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励多项,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3项发明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了发明专利。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