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在大工】刘成纪教授做客“百川讲堂”解读博物馆背后的中国美学

2024-11-05

探索华夏生机勃发的底蕴,聆听历史奔流不息的回响,11月1日下午,学校团委联合人文学院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美学学会会长刘成纪教授做客“百川讲堂”第259期暨美育浸润行动——“美学与美育”讲堂第七讲,带来《如何(假装)看懂了博物馆》主题讲座。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志伟教授,机关党委书记姚化成教授,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远航教授,校团委、人文学院教师代表及300余名青年学生到场聆听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教师王琦主持。

freecompress-1.png

刘成纪首先探讨了博物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进而讨论空间和时间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宇宙观的不同,深刻体现了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世界的多元理解与表达方式。基于人类知识的双重属性,刘成纪将博物馆的功能划分为呈现空间性的自然知识和呈现时间性的人文知识两部分,并强调博物馆的特点是“空间的远方与人类的过去”。人类因具有记忆而能够挽留历史,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意识的物化载体和表征形式,是每个民族的必需品。刘成纪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使其更倾向于历史探索;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以历史为本,而博物馆则是对这一历史的放大与呈现。

2.jpg


在谈到如何理解博物馆里的物时,刘成纪提出应领悟“器以藏礼”的本质。通过分析若干文物器具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意蕴,刘成纪总结:“中国人对器物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涵盖实用、审美、象征三个维度。中国器物和艺术引导人们从有限的世界通达无限的世界,借此彰显精神自由。

师生通过刘成纪的详实讲解,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一个民族真正的底气在于它磅礴的历史,文化自信是博物馆带来的最为深刻的思考,也是国人内心无可替代的自豪和骄傲。

讲座最后,王志伟代表学校为刘成纪颁发“百川讲堂”纪念牌;学生代表赠送国画肖像,以表感谢与敬意。

来源:校团委 人文学院
编辑: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