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发布了2023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对为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大连理工大学共有30项获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
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
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介绍
自然科学奖
1. 核聚变中磁流体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
王正汹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核聚变中磁流体不稳定性非线性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针对核聚变装置中最危险的宏观不稳定活动新经典撕裂模,建立了高精度磁流体物理模型,解决了“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等极端条件下的不稳定性数值刚性难题,开发了我国首个新经典撕裂模预测与控制软件。该项目提出了基于磁岛形变主动控制撕裂模的新方法,给出了先进磁场位形中撕裂模快速重联定标率,目前该定标率被国际主要聚变装置作为基准定标率用于先进磁场位形中撕裂模的控制。
独立自主开发大型三维托卡马克磁流体软件
2. 多源缺陷复杂薄壳高精度结构稳定性
研究计及初始缺陷的薄壳稳定性理论是建立工程薄壳结构稳定性设计准则的理论基础,数十年来,缺陷导致的极限承载力折减,仍是基于NASA在1965年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的保守估计,无法指导重载下大直径工程薄壳的精细设计。王博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多源缺陷复杂薄壳高精度结构稳定性”,围绕复杂承压薄壳稳定性分析,创建了基于数值分析和数学规划的折减因子定量方法体系,实现多源缺陷影响下的承压薄壳折减因子精准定量,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编写了我国首个基于数值的运载火箭薄壳稳定性标准。
3. 高维复杂数据的几何计算理论与方法
罗钟铉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高维复杂数据的几何计算理论与方法”从几何视角出发,发现并证明了经典代数几何中全新射影不变量—特征数,突破了传统不变量无法描述高维数据的瓶颈。相关成果作为继经典的霍夫算法后唯一的椭圆检测算法被国际权威开源视觉算法库OpenCV收录。提出基于几何变分法的最优传输映射算法,揭示生成模型的内在本质规律,解决多模态高维数据生成学习的分布间转换难题。同时,提出几何驱动的高效优化算法,实现低秩矩阵计算复杂度从经典算法 O(n^6)降为理论最低O(n)的突破。基于发现点研制自主可控智能感知设备,已在某重点型号无人车辆装载试用。
技术发明奖
1. 铜异质双金属连续固-液复合关键制备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接金川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铜异质双金属连续固-液复合关键制备技术及工程化应用”,针对我国高性能双金属制备技术严重落后的瓶颈难题,发明了温度场、静/交变磁场等多场耦合同步辐射在线环境与观测技术,揭示了双金属界面冶金结合机制和难混溶减摩铜合金组织控制机理。研制了国内首台套高承载轴瓦用减摩铜合金/钢背双金属的固-液复合装备,开发了钢背超快速感应加热、电磁力辅助熔体铺展/界面原子互扩散、梯度水冷的水平连续固-液复合技术,采用该双金属带制备的高承载轴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高承载轴瓦的国内空白。项目支撑了我国高性能滑动轴承双金属基材制备技术的发展。
科技进步奖
1. 考虑宏微观制造约束的高精高效智能车辆感知系统与应用
赵剑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考虑宏微观制造约束的高精高效智能车辆感知系统与应用”历时十余年技术攻关,创新提出了智能传感与车辆结构协同的多维可拓展车载感知系统架构,有效抑制了多类别误差及扰动在传感器、车辆结构与感知过程的跨尺度传播,突破了高精惯性传感器优化、复杂环境感知数据质量提升、高效多任务融合感知、目标意图识别与交互轨迹预测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车载感知由普通结构化场景到复杂非结构化场景的应用拓展,涵盖车辆维度、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能够适应更高等级智能驾驶对感知技术在场景迁移、任务增多、认知深化等方面的应用需求。研究成果在20家单位成功应用,支撑了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变革。
2. 重大装备抗振抗损高性能设计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霍军周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重大装备抗振抗损高性能设计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针对以TBM、核电用波纹管、石油压裂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无法实现高性能抗振抗损设计的瓶颈难题,首创了重大装备复杂结构载荷原位重构技术,发明了重大装备抗振均载动态设计技术,攻克了重大装备核心结构裂纹萌生/扩展全寿命抗损止裂技术,开发了首套原位寿命监测预警系统,解决了“载荷多变算不准”“整机振动易不稳”“结构开裂难抗损”等行业难题,助推企业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制了直径4m~12m 129台TBM、120台高压阀箱和11万套核电波纹管,支撑了川藏铁路、华龙核电、新疆油田等39个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
3. 大跨桥梁风致灾变精细模拟与高效防控关键技术
许福友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大跨桥梁风致灾变精细模拟与高效防控关键技术”首创了可实现任意振幅、理想线性、稳定阻尼的桥梁弯扭耦合自由振动风洞试验装置;提出了桥梁三自由度刚性模型耦合等幅和变幅强迫振动数值风洞技术;基于理论和数值模拟证实了桥梁传统自激力模型的局限性;首创了自然风场中超大比例全桥气弹模型试验方法,突破了风洞试验模型比例小、耗能大、实桥监测非线性颤振数据匮乏的难题;提出了桥梁颤振设防新准则;研发了桥梁极端发散颤振、偶发限幅涡振、频发大幅抖振控制新装备,实现了桥梁抗风防灾的理论提升和技术革新,做到大跨桥梁高效抗风消危。
4. 复杂海洋环境下港航桥隧工程水动力和泥沙精细模拟关键技术与应用
董国海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复杂海洋环境下港航桥隧工程水动力和泥沙精细模拟关键技术与应用”,针对全球复杂海洋环境下港口、航道、跨海大桥和隧道等关键海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资助下,系统研发了港口共振预报技术、极端波浪及其砰击作用精确模拟技术、泥沙冲淤高精度预报技术。创建了长周期波及其激发港口共振的安全评估方法,显著提升了极端波浪及其对结构物作用模拟的准确性,大幅提高了大型桥隧工程中基槽泥沙冲淤预报精度。成果支撑了10多项国内外重要港航桥隧工程建设,促进了港航学科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海上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5. 极地船舶冰载荷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季顺迎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极地船舶冰载荷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面向极地船舶结构抗冰设计和冰区安全航行中冰载荷精确预报的工程需求,建立了我国首个极地船舶冰载荷实船测量和智能识别系统,并成功应用于“雪龙2”号等极地科考船、中远海运集团“天恩”轮等极地运输船的冰区实船监测;发展了船舶结构与海冰、海水相互作用的多介质、多尺度耦合数值模型,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套极地船舶冰载荷高性能计算分析软件SDEM,并广泛应用于极地船舶与海洋装备的结构抗冰设计及安全保障。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极地船舶与海洋装备的结构抗冰设计和建造水平,以及冰区作业安全保障能力。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微 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常思萌
审核: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