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大工首批文化建设丛书诞生记

2014-05-19作者:张平媛

5月5日,历时2年8个月的首批文化建设丛书,终于与广大师生和读者见面。丛书的诞生,是对大工创业者和建设者精神与传统的深入梳理,是对大工六十余年发展脉络的厘清重现,是对大工学子挥洒文学艺术创意与热情结晶的集中展示,是对薪火相传的大工精神血脉的传承发扬。历史回廊中,辽阔大海边,灿烂艳阳下,满溢大工师生深沉的爱。

统筹规划 编写大工文化结晶的生动教材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蕴含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和学术传统,凝聚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支撑力和驱动力。如何编写展现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结晶的生动教材,如何打造传承发扬大工精神的有力载体,文化丛书的酝酿由此始发。

为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及办学、兴校、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提升大工文化内涵,为文化育人提供生动教材,在校党委书记张德祥的倡导下,学校党委决定编辑《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并分期分批结集出版。此项工作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多个部门通力合作,于2011年9月起着手策划,计划出版14册,首批包含6册,分别为《屈伯川传略》、《钱令希传略》、《走近老教授——追寻大工记忆》、《穿透岁月的阳光——太阳帆诗社作品集》、《翰墨流芳——青年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选》、《凌工路2号——那人、那事、那景》,共116万字,涵盖人物传记、文学作品、校园图集等多种形式。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反复征询意见、讨论修改,数易其稿,在封面设计、整体风格、内容版式等方面都力争精益求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首批文化建设丛书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装帧精美、印制精良、注重细节、突出特色。

为保证丛书编辑出版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工作启动伊始,学校组织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丛书编写委员会,张德祥书记担任编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成恩,副校长李俊杰担任副主任。编委会成员包括党委宣传部、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研究生院、离退休处、档案馆、校友工作处等职能部处负责人,同时还聘请部分离退休老领导、老教授、校史编研专家、人文学院教师等担任校史与文学方面的顾问,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丛书的历史真实性和思想艺术性,其中《屈伯川传略》和《钱令希传略》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宣传部成立了丛书编写工作组,负责丛书的具体编辑工作。工作组多次召开讨论会,围绕丛书的书名、主编、序言、内容等反复讨论,逐一确定。稿件交付出版社后,由社长亲自督导,副总编辑领队,组织全社编辑中的骨干力量,把文化建设丛书作为出版社的重点项目来运作。

群策群力 展现薪火相传的大工文化精华

大工文化建设丛书是一项复杂的文化工程,历史跨度长、涉及人物多、涵盖内容杂,如何确保丛书的历史真实性,如何保证丛书体例、风格的统一,如何彰显丛书装帧的大工元素,成为整套丛书编撰的关键。为此编委会、工作组、出版社反复探索、群策群力,力争展现薪火相传的大工文化精华。

在丛书的历史准确性把握和思想艺术性提升方面,由于《屈伯川传略》、《钱令希传略》、《走近老教授》三本书涵盖内容多、涉及年代久远,工作组成员多次到大连市档案馆、学校档案馆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对,参考了《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屈伯川》、《大连理工大学校史(1949-1989)》、《甲子抒怀》等多部书籍,采访了当年历史的亲历者以及屈老、钱老的家人、学生,建校初期的老教授等共计百余人,反复征求相关同志意见,尽量使这几本书的内容更加准确;编委会还根据《穿透岁月的阳光》、《翰墨流芳》、《凌工路2号》三本书的内容特点,聘请相关专家担任顾问;针对原创作品特点,着重对其思想性进行把握,逐字逐句雕琢,力争展现大工人昂扬向上、博学多才、矢志创新的原创文化精华;为提升丛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编委会邀请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策划部主任、理想湖图书工作室主编董晓奎作为特约编辑,和出版社的编辑们一道,对丛书内所收录文章的语言进行润色,对叙事风格进行统一,提高了丛书的可读性。为保证本套丛书的高水平出版,出版社聘请了学校相关教授为书稿进行复审,同时还聘请拥有丰富文化丛书编撰经验的谢炳智老师,担任本套文化建设丛书的特约顾问,对书稿进行认真的审读和把关。

2013年3月始,出版社组织编辑初审并排版。在此过程中,作者与编辑对稿件内容及图片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更换,经过一系列紧张的工作后完成丛书小样,自2013年5月文化节期间印刷第一套样书至今,工作组和出版社通力合作,围绕丛书装帧设计、整体风格、内容版式、人物配图等方面反复修改,确保丛书高质量出版发行。

在丛书装帧设计方面,第一套样书的封面设计结合我校特色和丛书内容,借鉴其他高校丛书封面设计风格,定位以电子绘图的形式,融入玉兰等大工元素来进行,样书印刷后,工作组多方征求意见,汇总后反复讨论,认为装帧凸显大工特色不足,丛书设计风格不够统一。工作组多次与出版社一起讨论如何修改,最终确定采用手绘大工标志性建筑的形式作为封面素材,聘请获得过中国大学出版社最美设计图书奖等多项全国书籍装帧大赛奖励的冀贵收老师担任美术编辑,手绘绘画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任运载学部团委书记的罗利,用时一个月创作了2.6米长的大工建筑手绘画卷,经过出版社电子化后并精心调整,在手绘大工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最终呈现出独具我校特色的丛书封面。出版社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又重新设计了页眉、页脚位置的书名字体,力争和封面保持一致,确保丛书整体风格统一;在目录辅文、书页切口等位置设计白玉兰作为标识,进一步彰显大工文化符号。

精益求精 打造独具魅力的大工文化品牌

把传承大工历史文化、凝聚广大师生智慧、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内涵的人物、作品、活动记录下来,集结成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秉承这样的理念,工作组、出版社精雕细琢,倾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大工文化品牌。

在后期审校方面,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丛书工作组成员和出版社编辑们对书稿内容、版式标点、字体字号等各处细节反复阅读、加工、修改、审校,每本书都进行了10余次的审校修改。为确保丛书质量,出版社编辑们对每一个字都认真检查,对每一句话都认真推敲,对每一处引文都认真查阅,对每一幅图片都认真核实。同时,丛书编辑们经常组织碰头会,就书稿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多次与作者和工作组协商,力争精益求精。

每次审校修改后,工作组都联系作者们进行核实确认。对《屈伯川传略》、《钱令希传略》、《走近老教授》内配图进行了调换,逐一联系讲述者,力争呈现他们最满意的照片;由于《凌工路2号》为图集,书中所收录的图片均需联系被拍摄者并取得书面版权许可,确保书籍合理合法性。同时丛书多次征询学校领导、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校史编研专家、学校相关部门及师生代表的意见,工作组对整理汇总的意见建议逐一进行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了最大程度的修改完善,力争尽善尽美。出版社严把质量关,对丛书的细节反复校对检查,最终本套丛书六册图书质检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精美印刷,完美呈现。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精神。大连理工大学,在灿烂的阳光下和辽阔的大海边,孕育着自己的坚强和博大。历经2年8个月的时间,整套丛书十余次反复修改,二百余人共同参与,无数次的雕琢,首批文化建设丛书终于与广大师生和读者见面。展开这部丛书,字里行间,一位位先驱人物鲜活呈现;一点点历史残片拼接复原;一幅幅历史画卷精彩展开;一个个青年学子风采绽放……大工精神如是传承。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侯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