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物理学霸寝室续写“兄弟寝”传奇

2015-04-10作者:记者团 曹中琦 胡潇尹 王爽

在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中,203寝室是一个传奇,寝室四人三年来共获得117项校级以上奖励,并全部被保送研究生,“兄弟寝”的故事一度被传为佳话。转眼间已经是2015毕业季,28舍的223寝室和202寝室续写了“兄弟寝”的传奇,2舍的501和502两个“姐妹寝”更是锦上添花。四年来,他们互相扶持与帮助,以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表现以及光明的前路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8舍223寝室——和谐共进寝

2011年9月,刘聪越、邓文俊、王加彬、阮星汇聚在了28舍223寝室。当大多数寝室还处于“磨合期”的时候,性格异常合拍的他们早已集体出动进行“大工周边一日游”了。

跟很多同学一样,大一的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明确。然而逐渐过渡到大二,四人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日里的思维碰撞,卧谈会的无限畅想,针对某个问题的激烈辩论,以及作为裁判的万能“度娘”,这样的讨论使得他们的视野变得开拓、思路变得宽广、思维更有逻辑,加之接触优秀的人越多、和老师交流的越多,他们越发现物理这个专业很适合深入研究。如此,他们都确定了读研的基本目标。

拥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四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三年来,寝室四人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人次,其它专项奖学金4人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2人次、二等4人次,单项奖学金21人次,累计获得奖学金金额高达58000余元。优异的学习成绩之外,他们更有着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刘聪越担任院团委学生会主席,王加彬担任团委青协会长,邓文俊担任物1103班班长,阮星担任班级民主评议委员会委员。四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学院及班级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3月27日,四人一起参加了我校2015年无偿献血活动,“一同为奉献精神点了一颗红赞”,刘聪越在朋友圈里这样写到。

四年的生活与成长,也离不开彼此的相伴与扶持、帮助与鼓励。刘聪越平日里社会工作较为忙碌,再加上繁重的学业,体质不好的他经常生病。用室友的话来说,“他已经成为校医院的VIP会员”,“这四年下来,我们已经对医院的工作流程轻车熟路了,可以直接去医院实习了。”每次刘聪越生病,室友们都会一同照顾他,并为他补上落下的课程。阮星在准备考研时压力很大,室友们在聊天时经常鼓励他,三人还每日轮流为阮星买一个白煮蛋补充营养,为他的考研助力。假期阮星家里网络不畅,其余三个室友便为他查找考研资料,打印出来并邮寄到他家。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刘聪越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光学博士学位,邓文俊以专业第三的成绩保送至东南大学攻读微电子博士学位,王加彬参加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赴青海支教、保送至大连理工大学,阮星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取为东南大学研究生。

共同奋斗、并肩作战,互帮互助,携手前行,他们用“兄弟情”浇灌出了彼此美好的明天。对于未来,他们满怀憧憬,对于自己的兄弟也满是祝福。邓文俊说:“就算不说常联系,我们也会常联系的。”“大学四年和自己室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感情一辈子都断不了。”王加彬笑着补充到。

28舍202寝室——学霸科研寝

28舍的202寝室则是物理学院的另一个“兄弟寝”,更是一个“学霸科研寝”。

室友眼中的牛鹏皓是寝室里的“学霸”,他把四年划分成一个个阶段,并给自己建立了阶段性的目标,从而各个击破。“牛鹏皓是一个做事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最后一定会达到目标的人,这是最令我们敬佩一点的。”室友宋鹏说。牛鹏皓的成绩十分令人羡慕,平均分能够达到九十以上,加之出色的科研成果,成功保送至清华大学。

杨晖被室友称为“学神”,是个思维跳脱却又收放自如的能人。当大多数人把寝室作为睡觉、玩游戏的不二选择时,他却能够把寝室作为图书馆来学习。杨晖还是个创新型人才,思维活跃,时常迸发出独特的创意,大学期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各类科研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相信,随性、自控力强的杨晖,将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创造自己的神话。

赵柄丞成功保送至复旦大学,在旁人看来他是个具有学者风范的人,认真踏实是他的代名词。上课时,他会把老师课件上的内容一丝不漏地抄下来,并会把课件上没有的、老师补充的内容也记在旁边。他的笔记工整,内容精准详实,而且每次都大方的借给同学们复印,从不敷衍含糊。在同学们看来异常枯燥的党课学习,他也总是最早到,而且认真做笔记。四年下来,大家用“憨厚”、“呆萌”这样的词来形容他。

大家眼中的宋鹏低调有礼,亲切和群。他谦虚地说自己是因为政策太好所以成功保研本校,“比我优秀的同学多得是,我的室友们也都十分厉害。”宋鹏说,在什么时间就应该做什么事,身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要务。

这四年,被四人形容为“各自奋斗又携手共进”。虽然他们的性格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各自的努力方向也有差异,但相互的交流仍是对彼此的激励和启发。就像宋鹏所说,“与室友交流自己所做的实验项目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也是一种思路的开拓。”大学路,四人走过,留下了大小不一、或深或浅的脚印,但有一样是不变且深刻的,就是寝室里的兄弟情。

即将毕业的他们有了相同的选择——在物理方面继续深造,怀揣梦想的他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现在的他们有更坚定的目标,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物理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同学们对他们的未来也都充满了信心与祝福:“大神们,加油,努力在物理上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2舍502寝室——学霸有颜值

“美女学霸寝”是2舍502寝室的别称。四个姑娘活泼开朗,有坚持、有理想:王一鸣拿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刘鑫怡保送到复旦大学,孔阿栋保送至大连理工大学,曾凡慧保送到长春光机所。

王一鸣是一名坚定的出国党,大一就确定了出国目标,大二开始便马不停滴地做着准备——GRE、托福、GPA……。大三,王一鸣参加了模拟联合国活动,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口语及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习上,她是大家的“领头羊”,拿过学习一等奖学金;在学生工作中,她是班级的团支书,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社会工作奖学金便是最好的认同。就这样,目标明确,坚定踏实的她,拿到了大洋彼岸心仪学校的通行证,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刘鑫怡做事踏实,热情善良。她不仅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学霸,也经常活跃于学校各种文艺活动的舞台。谈起寝室里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她跳健美操的那段时间。动作多、时间长、强度大,每天训练完回到寝室时都已经很晚了。虽然十分疲惫,但室友们的关心温暖着她,不仅会提前为她打好热水,督促她多多休息,还会帮她补上落下的课程,所以她的成绩没有落下过。

孔阿栋说,自己的室友都特别暖心。自己大二时不小心骨折了,室友轮流照顾她,细心又认真,这件事也让她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孔阿栋是一个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她觉得人生总要为自己的兴趣而活。在大二接触计算机之后,孔阿栋便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编程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成功跨专业保研到本校。

曾凡慧是个严谨踏实的实干家,是热爱学术科研的大学霸,她最爱的就是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由于学术科研成绩出色,她成功保送到长春光机所。这四年里,她不仅仅成为了一名党员,也拿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更是大连理工大学自立自强标兵。

四朵姐妹花自立自强,在彼此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不留余力地付出。第一次接触大学考试时,全寝室都复习到很晚,互相讲题、共同奋斗的感觉一直留在彼此的记忆里。她们四人各执一方梦想,一路坚定地前进。如今,即将毕业的她们都收获了自己美好的明天,她们的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在大工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2舍501寝室——外柔心坚强

对于保送了北京大学的王艳霞和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的张扬来说,2舍501寝室就是她们俩的家。用内心坚强、外柔内刚来形容她们,再合适不过了。

(注:501寝室原成员为3人,耿昕蕾同学因身体原因暂调至本楼114寝室居住,现已考取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 )

说起自己保送北大的经历,王艳霞感慨颇多:“大一的时候,像是有高考后遗症,学习抓得很紧,有事没事就去自习,那个时候就坚定了要保研。大二开始,便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各个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大三暑假参加了北大的夏令营,其中一位老师对我印象不错。大四九月份,这位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去面试,当时离面试只有一周左右。虽然有些小波折,但结果还是很好的。”王艳霞说,不逼自己一次,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可能性。目标明确、克服惰性,逐梦路上的她勇敢而又执着。

相比之下,张扬同学的经历则充满了“辛酸泪”。确定了要考研、而且是跨专业考研的时候,张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就去自习,查大学资料、看考研书籍,中午只回寝室休息一会儿就又离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寝室。“考研锻炼了我的心志,在考研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心态变了,能不能考上成了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收获了什么。”张扬说。

两人一同走过的大学四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最难忘的便是大二晚上二人结伴去福佳足球场跑步,“身体是一切的本钱,”王艳霞认真地说。张扬准备考研时压力太大,导致晚上总是失眠,于是二人便会隔着床帘,互相倾诉悄悄话。张扬笑着说:“我们感情特别好,她总是想着办法帮助我,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相互扶持走到现在。”

学霸再厉害也是小女生,她们也爱美食、爱团购,爱逛街、爱追剧。“不要以为我们平时的交流很高深,我们就是普通的女生。” 王艳霞说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而口才好的张扬就会成为驱赶她坏情绪的倾听者和开导者。在各自遇到困难和过不去的坎的时候,两人是用“随叫随到”来形容的。六月凤凰花开的路口,她们面临着分离,然而在金秋九月的北京,她们又终会再相遇。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同一屋檐下,四年的扶持与陪伴,是彼此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青葱岁月里,唱过的歌、流过的汗、洒过的泪,都在这个人生的路口幻化为他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优秀的青年会秉承着大工的精神,背负着大工的嘱托,在各自的领域奋斗开拓、书写传奇,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