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3日,由我校王国豫教授申办的主题为“会聚技术(NBIC)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27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召开。我校副校长宋永臣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方新研究员、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杨胜利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王国豫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连市社科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5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王国豫教授作了题为“权利与责任——会聚技术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的主题评述报告。“会聚技术”——即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与神经科学(NBIC)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其发展对于提高人类能力、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王国豫教授从会聚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提出、会聚技术的特征及其伦理问题,公众对会聚技术的态度以及会聚技术的治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基于纳米尺度的会聚技术所带来的人的权力的扩展与科学家和公众的责任。最后,王教授提出了在我国设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委员会,以协调和应对会聚技术所引发的伦理危机;对涉及到生命科学的重大项目应进行伦理学的同步研究;加强对科学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对媒体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培训、重视科学家与公众沟通平台的建立、加强科学家责任意识的培养等建议。
围绕纳米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安全与伦理问题、以及国外会聚技术的伦理法律研究的状况等中心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报告和热烈的讨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陈春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贾光教授介绍了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纳米材料的安全与健康风险。广州行政学院的李三虎教授和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的杜鹏教授对纳米技术的哲学特征、伦理学问题以及善治的模式进行了讨论。在有关合成生物学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讨论中,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研究员介绍了合成生物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指出,在进一步加强合成生物学研究,突破人造生命关键技术,促进重大颠覆性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合成生物学的伦理管控。清华大学的陈国强教授,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王勇、熊燕教授,协和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翟晓梅教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George Khushf教授和加拿大Alberta大学法学院的杜立副研究员等,对合成生物学现阶段存在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在合成生物学相关研发计划项目中整合伦理与法律相关问题的子课题研究、重视并设立合成生物学伦理与法律问题专门研究计划的建议。
会聚技术(NBIC)是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与神经科学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融合,是高科技前沿中的核心技术或高端技术。2000年以来,随着会聚技术概念的提出,相关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会聚技术致力于提高人类能力、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社会后果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进一步反思会聚技术的本质特征,厘清其现实的和潜在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探索会聚技术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与会专家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围绕纳米技术的科学背景、安全与伦理问题及其治理;合成生物学的科学背景、安全与伦理问题及其治理;以及国外会聚技术的伦理与法律治理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尚智丛、清华大学的卢风、华中科技大学的雷瑞鹏、湖南师范大学的李伦、上海交通大学的胡庆澧、东南大学的唐萌、上海大学的王海芳、大连化物所的孙广炜,以及来自我校的王前、杨君、侯海燕、张晶等教授等。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倡导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领导和支持下于1993年4月正式创办,相继得到科技部、中科院和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农业部等部门的联合支持。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会议以主题评述报告、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前沿的重大基础理论与应用,或者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前沿重大交叉的问题。为国家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政策决策提供建议和支撑。
本次会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我校近十年来第一次承办的香山科学会议。
来源: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组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