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林皋院士:筑科学研究之坝,树人才培养丰碑

2016-05-03

六十余年时光流转,他不忘初心,胸怀报国之志。六十余年风雨兼程,他攻坚克难,探索科学前沿。林皋院士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混凝土结构动态断裂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大坝、海港、核电厂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前沿 刻苦攻关

六十多年来,林皋院士参与多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项目科研工作,为解决我国数十座大坝和核电厂的抗震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提出新的思想和新的试验技术。早在50多年前,林皋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拱坝振动试验和土石坝抗震试验技术的科研攻关,解决大型工程结构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1956年,广东流溪河拱坝采用坝顶挑流方案进行泄洪,设计院遍访全国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寻求解决方案,最后由大连工学院承担试验研究工作。当时林皋只有27岁,但他勇挑重担,主持试验工作,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资料、经验、材料、设备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在一年多时间内,就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论证了坝顶挑流泄洪方案的可行性,为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1978年,丰满大坝增建泄水隧洞,需进行大洞径、大药量的水下岩塞爆破,东北勘测设计院自1975年起开始进行专题研究,均未得出满意的结论。林皋接受委托,亲自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分析,在大连、长春两地往返多次,终于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得出满意的结果,最终设计方案顺利地通过了水电部的审查,1979年5月水下岩塞爆破获得圆满成功,保证了大坝的安全。1985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0年,他被评为我国水工结构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之后,他负责了多项“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提升我国大坝抗震技术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林皋领导的研究工作在混凝土材料动态特性、结构与流体的动力相互作用,结构与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云南省、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14年,在印尼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82届年会上,中国大坝协会向大会提交的《中国大坝抗震》交流材料,得到各国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林皋是其中的主要作者之一。

林皋始终瞄准科技前沿,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近年来,核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蓬勃发展,核电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电建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地基的抗震适应性评价决定着核岛结构和设备抗震设计的安全,是厂址选择中的重要制约性因素。辽宁红沿河核电厂3、4号核岛地基开挖过程中发现强风化捕虏体,地基不均匀特性表现比较突出,核岛地基中出现这种复杂地质情况在我国核电建设中首次遇到,国际上也缺乏类似经验,处理措施难度大,而且会延长施工工期。林皋接受设计院委托,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可靠的计算模型,对这种复杂地基条件下核岛结构的抗震适应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节约了大量工程投资,并保证了施工如期进行,使得我国在复杂地基上核电站结构抗震安全评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0年,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奖励。近年来,他每年还作为特邀专家出席由核电工程设计院、国家核安全机构组织的核电抗震项目的评审会,多次担任专家组长,为我国核电建设奉献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热情。

鞠躬尽瘁 教书育人

林皋院士是勤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更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他始终认为,学校在为国家科技的发展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精神,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林皋院士所带的硕士、博士生毕业时,他都会积极地写推荐信向用人单位推荐,帮助联系导师和申请奖学金。他认为,如果学生能有机会出国学习,对他们学术上的成长进步很有好处。与此同时,他也想尽快把年轻人培养起来,让他们成为接班人。曾有记者问过林皋,“如果自己送出去的学生学成后不回国呢?”他认真地回答:“我很信任我的学生。当然,也有人最终没有回国,但他们也能为国家发挥作用。我的想法是:支持他们出去就有可能培养出一支人才队伍,涌现出更多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林皋院士指导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单位的学术领导人或技术骨干。对于学生们的成就,林皋强调,“不能把他们的成绩归功于我,我只是给他们引了路,主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林皋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他始终对他们要求很高。学生写的文章,大到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他都亲自过问,严格把关。他为学生主讲了“结构动力学”,“有限元计算”和“近代抗震技术”等多门课程。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目前,87岁高龄的林皋院士仍坚持在研究生课程《核电结构抗震》担任部分内容的主讲,为同学们介绍核电结构工程发展的前沿。六十年执教,他一直恪守“身教重于言教”、“严爱并重、引导鼓励”的信条。

奋斗不息 报国图强

林皋院士六十多年来的科学研究生涯之所以能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与他正直朴实的作风、勤奋刻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在那个特殊时期,即便是身处逆境被无端审查、下放劳动改造,他依然醉心于自己的工作。“那段时间,我始终相信科学的春天会到来,还我清白,还我热爱的科研事业,所以无论多难,我都告诫自己要咬牙坚持下去。”而始终盘旋在林皋心里的一个梦想是:“我们是一个建坝大国,但我们还要向建坝强国挺进!”业精于勤,不辍思考,历经了60多年的风雨沧桑,他依然保持着高昂饱满的工作热情,在为学生做报告时,他说:“只有当你们有了对科学的兴趣,才会去钻研,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年轻时,他自学俄语、英语、日语,时至今日,面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念,他依然孜孜不倦、从零学起。他曾这样比喻:“站在房子外面,你知道得很少。只有进入到房子里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才想到把另一扇门打开,进入到房间里,了解里面更多的情况。把所有的门都打开以后,你才能了解整个建筑的全貌。再向前走,又能看见周围的环境。所以,知识的得来和丰富是通过已知去发现未知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能够通过已知去发现未知的能力,才能拓宽知识范围,使得知识的体系更加充实,更加连贯。”他总是深入第一线工作,亲自参加试验、计算、制图和撰写报告、论文,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现在,他仍然坚持一周六天到办公室工作,自带午饭,多年如一日。

在林皋院士八十寿辰时,他曾表示要“尽我的努力,为祖国再做一些贡献。”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志愿,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是林皋院士埋头于科研与教育事业并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成就的根本动力。有人说,只有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安危,才能够筑起造福子孙后代的“坝”。林皋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释放着一位科学工作者对祖国工程建设发展的满腔热情。

矢志一生,老骥伏枥,林皋院士用六十年的时间建起一座科学技术之坝,一座育才为人之坝。为人正,为学严,为师贤,这是林院士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虽已到怡享天年的耄耋之年,可他却“不用扬鞭自奋蹄”,只争朝夕,在推进祖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张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