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篇:
1.伯川图书馆开馆
1999年5月22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庆祝建校50周年大会结束后,举行了伯川图书馆开馆仪式暨逸夫馆开馆仪式。经中共中央批准,以著名教育家、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屈伯川博士命名的伯川图书馆,是我校“211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伯川图书馆工程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拨款人民币2000万元,国家教育部拨款人民币1200万元,辽宁省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100万元,大连市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400万元,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港币500万元兴建。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国际友人、海内外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捐赠。
伯川图书馆
伯川图书馆平面采用方马蹄型布局,凹面对学校主楼广场,两翼略有伸展。北入口立面用竖向窗与大片实墙对比,镶嵌一幅浮雕,隐喻着"知识爆炸"。内庭的大型浮雕"百川归海",寓意着人才、知识、信息的海洋汇集于此,哺育着莘莘学子。南入口立面,为明显的大门造型,配以大台阶,创造了一步入"科学殿堂之门"的庄严气氛,立面上还有两个独具特色的"眼窗",暗示着人们要注意观察事物、观察世界。伯川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均按国内一流水平配置,是一座融藏书、阅览、信息服务、学术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电子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
2.研究生教育大楼封顶
2004年5月26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大楼主体工程封顶仪式举行,大楼于次年9月投入使用。研究生教育大楼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北部,西临创新园大厦,是校园北部新兴学科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教于境,寄情于景”是研究生教育大楼建设的深层次的功能标准,旨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师生学习、生活互动的机会与空间,塑造具有时代性和文化品位的学习生活环境。大楼造型设计极具现代文化建筑的时代感,简洁大方。教室的实体量与玻璃通廊的虚体量间相互穿插,产生了强烈的“虚与实”“纵向与横向”的对比。通廊的南端采用搭接、退台、挖空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大楼的两个入口前均设有前庭广场,布置富有校园特色的小品、构架,环境宜人,是师生交流学习的室外平台。
研究生教育大楼
发展篇:
1.成立石油化工学院
1985年5月8日,我校与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联合创办的石油化工学院正式成立。下设8个系10个专业,首届本科生86名。石油化工学院把高等学校的智力优势和企业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石油化工战线培养成批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双方协议规定,它的发展规模为在校本科生1000名,并将根据需要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我校将承担该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石化总公司在办学资金和物质条件上给予保证。招生计划由石化总公司提出,并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由石化总公司分配。石油化工学院,是我国高校与国家企业部门联合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教育部来信庆贺,称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石油化工学院成立
2.验收“211工程”建设项目
2001年5月20日,在伯川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会。我校全面完成批复项目时规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专家们对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211工程”的有限资金投入对我校的发展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高;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了一支充满朝气、生机勃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人气旺,活力强。专家们对我校的学风建设、创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校师生员工所体现的爱校敬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专家组也对我校今后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校的投入,早日成为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强校。
“211工程”验收会
3.学科建设向高水平行列迈进
2013年5月23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统计数据表明,我校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生物化学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的行列,其中生物化学是首次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化学、工程学和材料学3个领域发表论文总数更是进入了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机构数的前5%,标志我校在这3个学科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高水平行列。
人物篇:
屈伯川和“835”建言
1983年5月15日,名誉院长屈伯川院士在武汉参加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期间,联合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上书党中央书记处,提出“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建议选出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希望国家拿出50个亿,重点资助50所高校,这是建议书的核心内容。4位老教育家称这些学校为“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中赶超世界水平、加速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这一提议经有关部门转送给党中央、国务院后,受到了高度重视,其直接结果是,国家将部分高校列为重点院校,使它们成为我国高校中的“宝塔尖”。邓小平同志对此事做出如下批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书记处一议”。这个建议很快被国务院原则采纳,并逐步充实、完善,付诸实施。这份建议后来被人们称为“835建言”,成就了一段知识分子上书建言、形成高层决策的佳话。几位老教育家关于择优重点投资的设想,实际上成为后来国家支持高等教育的两个重点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核心精神,它开启了“重中之重”的大门,将国家发展重点大学的战略性决策延续下去。
四位老教育家签名的“835”建言
文化篇:
出版《大连理工大学校史》
1989年5月11日,为纪念建校40周年编写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史》(1949-1989)出版。由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顾委常委、原大连大学校长李一氓题写书名,书籍装帧艺术家张守义设计封面,孙懋德主编。这本书回顾了我校建校四十周年的历史,以翔实的史料,客观地反映了我校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创业和不断发展的曲折历史,记述了这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大学,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结构比较合理的全国重点大学的历程;介绍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优良校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
来源: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 《校史悦读》第三期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