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教育强国·大工篇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2023-11-02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实践,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挥“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科”学科专业优势,传承“由党创办、为党服务”的红色基因,坚持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强基础、重能力、宽视野、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学校先后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首批15家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评估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荣誉。学校形成了以6门思政公共必修课为支撑,以“行走的思政”社会实践课为依托,以“四史”课为补充的“6+1+4”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拔尖人才培养特区

学校充分发挥应用基础学科深厚、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创建“校院合作、大师引领、科教融汇、本研贯通”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打造一流的强基高地。推动强基计划、拔尖计划2.0,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力学6个基础学科。实施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先后成立了华罗庚数学班、张大煜化学班、王大珩物理班、钱令希力学班、华大基因班。构建以本研贯通式,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特色的“一式两制三化”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英才选拔计划、育才培养计划、成才导航计划、科学发现计划、学科挑战计划“五项计划”。

未来技术学院

2023年,学校集中全校优质办学资源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以培养更多的未来学术大师和工程巨匠为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学院实施本研贯通式培养,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平台,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强化“人工智能+”化工、生物、车辆、建造等学科交叉融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

数字书院

学校在全国率先建设成立覆盖全体师生的数字书院,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数字教育技术、智慧教育环境、优质数字资源的优势,推动学校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素质教育多维度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为根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数字资源,为学生打造数字化学习家园和知识探索虚拟空间。打造文化育人和素质教育的“线上课堂”和“多维时空”,创新书院制建设模式,重塑大学教育教学形态。

卓越工程师学院

聚焦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振兴产业需求,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选定高端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科技为重点建设领域,采用校企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用“揭榜挂帅”项目制育人,打破学科、学院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推进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与航天科工、中国航发等央企做新产教融合育人“样板间”。

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本研贯通培养计划,构建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在本研一体化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重构及模块化课程建设、管理考核、国际化交流和奖助体系等方面探索突破。首批试点的五家单位围绕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统筹优质资源,实现优质生源与人才培养效能的双提升,加速学校拔尖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倡导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近年来先后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同时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坚持由名师名课引领,打造“五跨”专创融合特色课程,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专创融合,赛教结合”教学理念为基础,打造了500余门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本研、跨时空的“五跨”专创融合特色课程。

学校每年开展覆盖全体本科生的大创项目1500项,每年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000余人。

高层次人才培养靶心计划

学校有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靶心计划”,为东北区域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储备。组建多学科、顶尖导师团队,指导学生探索最前沿的科学和应用问题。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相匹配“博士生联合培养创新服务区”,为区域振兴精准培养关键领域紧缺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国家命运和区域振兴等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在深度参与区域振兴项目中根植兴辽、爱辽、留辽情怀。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获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4个(占招生专业的90.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专业27个(名列第2)、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7门,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个、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计算机、化学等基础学科参加“101计划”。

获评国家教学名师1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8个,实施“三载体协同育人、四要素分类评价、五维度精准赋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三四五”工程,获省级以上优秀导师16人,优秀导师团队8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7项(其中牵头2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30项。实行一级学科博士点点长负责制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曾应国务院教育督导局邀请作先进经验介绍。

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学校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奋力谱写新征程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来源:教务处
编辑:王增强
审核: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