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为主线,加速攻坚、聚力突破,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贡献了大工力量。
一、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各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结合理工科学科专业特色,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维方式的重要论述进课程、进课堂、进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建设,持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坚持用“七大思维”厚铸学生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地见效,“三进”工作经验举措在教育部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年度会议上交流分享。依托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外国语学院教师团队荣获“2024年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现场交流活动”国赛特等奖,并获“2024年外语微课优秀作品现场交流活动”全国决赛一等奖,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十年荣誉奖”。学校获批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7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项,位列全省高校第一。
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圆满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以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力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全面建立与国际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完成自评自建、线上评估、入校考察各项任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出版高质量教材数、本科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数和创新成果产出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一流专业数、一流课程数等指标在“双一流”高校中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院士为组长的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和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为高水平大学自主化、规模化、高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示范样本”。
三、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学域培养、书院育人综合改革方案
在2023年末学校五年一度的第十七次教育教学研讨会研讨成果的基础上,2024年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新时代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信息、人文社科等基础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打破学科学院间的专业、学术和管理壁垒,建立跨学科门类、跨专业大类、跨本研层类的九个学域,探索形成“学域培养、书院协同、厚植基础、分类卓越”培养途径,构建以学域共通课为基础、实施“域内任修、跨域兼修、跨类辅修、跨科双修”的学域培养改革。制定了与学域培养相适应的全新培养方案,重构了“大工五角”教学体系,深化家国情怀、厚植学业基础、拓宽视野格局、注重交叉融合、强化实践创新。制订完成130余套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段统筹设计长周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和成果在教育部网站作为示范案例进行推广。
四、推进专业优化升级,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重点支持74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强化特色、夯实基础、提升条件。面向科技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24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布局了6个新专业,撤销6个专业,加强以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为重点的新兴和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五、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课程教学
聚焦数智教育Integrated(集成化)、Intelligent(智能化)、International(国际化)的“3I”方向,率先建设升级“大连理工大学数智教学平台”,推出了“小工”智能体,赋能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的“评”以及学校的“管”。建设数智课程200余门。持续丰富“数字书院”育人资源,开展书院读书活动,引入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104门、Global Sim全球仿真应用技能资源库课程1000余套,建设40个节点ANSYS工程模拟仿真数字平台。学校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4项,并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六、打造“四新”精品教材,推进新形态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
将高水平教材作为学校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依托“高校工科教材研究基地”,立项建设了53部与学校一流专业建设相匹配的一流课程和教材。围绕“四新”建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要求,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开展教材研究协同合作,有组织地编写原创性、前沿性、国际性、高水平的精品教材,结合学科前沿发展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立项建设了10部新工科新文科精品教材,完成了“十四五”期间学校百部“四新”教材和交叉学科精品教材建设任务。学校立项支持建设数字化教材和新形态教材,推动人工智能专业6门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启动数智赋能传统课程及教材改革计划,以教材形态转型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建成并开通图书资源集成共享、智能化教材教参资源平台。精心组织评选推荐49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部教育部“101计划”核心教材、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
七、培育一流教学名师,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
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新增入选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39名,霍英东教育教学奖1名,4名教师获宝钢教育奖。获教育部2024年度典型虚拟教研室2项、典型教研成果1项。在各类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的引领下,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八、强化科教融汇,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加强“校院合作、大师引领、科教融汇、本研贯通”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建设,深入实施“一式两制三化”“五项计划”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共同组织开展5期基础学科国际暑期学校。组织实施“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签署合作协议9项,强化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光机所等深度合作,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40人,完善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近两年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2.0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1篇。
九、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
聚焦新质新域发展,广泛集聚育人资源,每个工科专业至少对接一个头部企业,通过强化产教融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链布局和整体合力。打造7个新工科拔尖班,强化工程科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学校连续两年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组织高校(每年全国评选10所),入选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6项。与华为签署“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合作协议,与中国商飞继续合办“高端民机设计新工科人才班”。加强公共外语改革班建设,深化“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培养模式改革。29名改革班学生顺利毕业,其中21人继续升学深造,11人完成相关实习任务。
十、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
打造“三创融合+X”专创融合人才培养范式,组织全校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在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到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调研人才培养等情况。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摘得4金3银,在国创年会上获最佳创意项目,在省创年会上获22项大奖。学校搭建了四级实验教学载体,持续打造m-Labs、v-Labs、i-Labs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施教学重大设备更新专项工作,实践教学条件全面提升。
新元肇启,华章日新,征程万里,重任千钧。2025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速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一流本科建设新篇章,向着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勇毅前行。
来源: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编辑: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