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创新在大工】 连发两篇高水平论文!生物分子靶标研究室揭示飞蝗上颚构造及耐磨性的分子机制

2024-02-25

昆虫外骨骼兼具骨骼和皮肤的双重功能,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宝,因此外骨骼形成机制一直是昆虫学领域的研究前沿。飞蝗是一种世界性、暴食性的害虫,其生理习性使得飞蝗对其上颚的构造及耐磨性要求很高。因此,阐明飞蝗上颚构造及耐磨性的分子机制,不仅能为害虫防治提供新靶标,而且也能为仿生材料设计提供思路。

近日,生物工程学院刘田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杨青教授团队合作,在飞蝗上颚构造及耐磨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分别以“构建飞蝗上颚机械梯度的核心结构蛋白”(A core structural protein that builds the locust mandible with a mechanical gradient)及“飞蝗上颚的主要结构蛋白能够通过层级自组装形成异常坚硬的材料”(Major structural protein in locust mandible capable of forming extraordinarily stiff materials via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权威期刊《ACS Nano》(Nature Index期刊,IF=17.1)和《Matter》(《Cell》姊妹刊,IF=18.9)上。

图片1.png

图1.关键结构蛋白决定飞蝗上颚构造及耐磨性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通过分析飞蝗上颚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发现了两种高丰度的结构蛋白—LmMHSP和LmCPH-1。一方面,通过RNA干扰,证明了LmMHSP和LmCPH-1对于飞蝗上颚机械性能具有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重组蛋白表达及性质表征,证明了LmMHSP是上颚几丁质骨架结构组装的核心元件,具有包括几丁质结合、基质形成、化学交联和金属配位等多种功能,这种多功能整合及协同作用使LmMHSP在决定飞蝗上颚的机械梯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了另一个蛋白LmCPH-1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层级自组装,形成具有超高模量(12 GPa)的薄膜,其性能优于大多数已知的天然蛋白材料。因此,LmCPH-1是通过形成坚硬的“混凝土”来填充上颚的几丁质骨架,从而强化飞蝗上颚的机械性能。由于LmMHSP和LmCPH-1的同源蛋白广泛存在于其它昆虫中,因此上述发现可能是昆虫构建坚硬外骨骼的保守机制。

我校这两篇研究论文的第一单位。发表在《ACS Nano》的论文是由我校博士生祁惠棠和博士生丁艺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Matter》的论文是由我校博士生祁惠棠和硕士生滕英达为共同第一作者,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均为我校刘田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杨青教授。

近年来,刘田教授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在农业昆虫学及新农药靶标发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从昆虫外骨骼形成的关键蛋白入手,发现有害生物控制新靶标、研发绿色植保产品、寻找生物材料设计新思路及开发生物资源利用新酶。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3c08715

https://www.cell.com/matter/abstract/S2590-2385(24)00020-1

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审核: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