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创新在大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先进宽温域、高安全性复合准固态电解质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04-19作者:王旭辉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旭峰教授与黄昊教授合作,在先进宽温域、高安全性复合准固态电解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先进宽温—阻燃的‘叶脉’结构功能复合准固态电解质的应用”(Application of Advanced Wide-Temperature Range and Flame retardant “Leaf-Vein” Structured functionality Composite Quasi-Solid-State Electrolyte)为题在能源材料领域著名期刊《能源存储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

图片1.jpg

锂电池在极端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是亟需关注的问题。传统液体电解质面临诸多挑战,如易燃、泄漏以及有限的工作温度范围等,这些阻碍了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进展。准固态电解质(QSE)成为克服这些局限性的颇具希望的解决方案。水凝胶电解质具有优异的离子传导性、灵活性、功能性、低成本和环境兼容性,是理想的QSE材料。然而,水凝胶电解质依然面临着诸如较窄的电化学窗口、较低的机械强度以及易冻性等问题。该论文展示了近期研究的一种新型“叶脉叶肉”结构准固态凝胶电解质的创新设计与制备。灵感源于天然材料——树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网络充当“叶脉”,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抗穿刺性;运用紫外线固化技术在纳米纤维的外层原位生成CG-PAM双组分凝胶涂层,形成“叶肉”结构。所获得的QSE具备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并被赋予独特的功能性,特别是阻燃性与抗冻性显著提高。

这种QSE材料展示出了优异的阻燃性(30分钟不可燃性)、宽电化学窗口(4.2 V)、高抗拉强度(0.25 MPa)、优良的抗冻性(-60°C下)及电化学性能稳定(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75%)。该材料的优异性能展现了先进电解质材料的设计理念与材料选择的多样性,确保电化学储能器件在极端环境如深空、极地探险等方面的安全应用。

图片2.jpg

“叶脉”结构的准固态电解质具备优异的阻燃性、低温抗冻性及电化学稳定性应用于储能领域

论文第一作者为材料学院博士生王旭辉,通讯作者为材料学院董旭峰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材料学院黄昊教授。该研究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学家团队专题)”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2400182X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王一婷 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