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构建“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的融合育人体系的实践要求,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创新开发应用AI人机问答评价系统,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数字化、智能化路径。
“在峰岚杯文艺大赛中,我作为主演,用话剧展现科研人员探索理论真相的历程……”在学校综合二号教学楼计算机教室内,未来学院2024级学生苑景琪向屏幕中的数字人评委,讲述一年来的成长经历。她使用的正是学院学生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AI人机问答评价系统。三分钟陈述中,系统迅速解析了她提交材料的内容逻辑与表达结构,并通过语音识别精准捕捉陈述要点。随后,基于学院教育理念和教师形象精心训练而成的AI评委,针对陈述的关键点发起追问。
“我在陈述中表示自己过去一年‘在挑战和突破中丈量成长’。数字人评委针对这一点要求我结合事迹诠释自己是如何迎接挑战、突破成长的。”2023级学生董可木在完成测评后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它的提问很考验逻辑和应变能力。”
支撑这套系统高效运行的,是该学院历时近两年精心构建的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深入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改革成果。学院自2023年8月起启动评价改革,广泛调研了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先进经验,在校内组织学院教师、书院导师、职能部门及学生代表开展了多轮深入研讨和意见征集,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最终将培养目标具化为涵盖“政治素养”“科技创新”“文体素养”“领军能力”等关键领域的“八大核心维度”,并细化设计了400余项动态观测指标。
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智妍表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核心在于以评促长,通过多维度的动态观测,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400余项指标的设计不是简单的量化考核,而是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突破。
该评价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包括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和多元素质测评;主观评价依托AI系统,通过自述和问答综合衡量成长表现,如成长思维考察关注案例复盘深度、品德践行结合志愿服务频次等实证数据。答辩后,系统自动生成精细化分析报告、能力雷达图及个人发展画像,并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为学院精准培养和学生自主成长提供数据支撑。
“相比起传统评价方式,在成长答辩中使用的这套系统一破‘重结果轻过程’,基于提交材料和学生自述交叉验证后的经历来评价学生的成长,二破‘标准模糊’,将价值引领、科技伦理等软指标转化为可度量的事实依据,三破‘主观局限’,用AI评委的深度追问、即时反馈杜绝可能的印象分。”学院副院长郭艳卿表示。
在学生评价改革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党建+育人”双融双促机制,确保教育改革方向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同频共振。这场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的改革实践,回应了智能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彰显了我校在数智教育浪潮下的前瞻探索,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从标准化输出向精准化培育转型,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贡献大工智慧。
来源: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编辑: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