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夏博涵及其团队忙着在校内建一个冷库测试库。冷库能有什么科技含量?原来,他们应用航天技术,首创将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用于冷库精准控温,可以将果蔬的存储时间拉长60天,实现反季节销售。“航宇助农——航天温控技术赋能冰温冷库引领者”项目,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上斩获金奖。
夏博涵在大二时参与了大连1号—连理卫星与货运飞船对接联调以及卫星羽流分布情况的分析计算工作。他发现,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航天领域,也能应用于室内流场智能分析与控制,对冷库进行精准控温。“之前参加社会实践时,我们看到农民耕种不易,也看到大量农产品因保存不当而腐烂,便萌生出用航天技术帮助果农增收的想法。”夏博涵说。
“冷库与农作物销售息息相关。”夏博涵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一笔是健康账。“农业农村部的报告显示,每年我国果蔬生鲜在生产流通环节的损耗达3亿吨。国内多数冷库能把温度波动控制在±1℃,这个环境下存储20天至40天的果蔬,腐烂率高达35%;而温度波动在±0.1℃时,腐烂率只有8%。”更值得关注的是健康账,他们走访市场时发现,有的商家为延长保鲜期,会给水果打蜡,有的还会浸泡保鲜剂等化学试剂,存在健康隐患。
这支由8人组成的学生团队,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生物工程专业博士生马骁对灭活细菌的生物机制进行研究,机械工程专业的张广予和顾子骏在冷库组件制造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袁珩轩对控制系统架构提出思路……终于,他们创新性地将力学与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技术——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技术和实时操作系统应用于冷库改造升级,推出传统冷库的低成本改造方案,成功将温度波动控制在±0.1℃。
接下来的难题,是到市场一线接受验证。“看到我们是一群学生,农户有些不信任,不敢贸然尝试。”他们调转方向,去找农业公司推介自己,终于在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得到了智慧冷库技术改造试点应用的机会。结果显示:改造前,秦安蜜桃应季时每斤最高售价为6元,按照面积为50平方米、高3米冷库的存储量计算,全部卖出的收入为38万元;改造后,蜜桃在冷库中可存储3个月,在冬天以每斤15元售出,收入达81.5万元。
还有大连大樱桃。团队在大连金石滩进行冷库试点改造,把保鲜期延长了60天,销售期从6月份延长至8月份,实现了樱桃长期存储及反季节销售,农户人均收入增长1.5倍。
目前,该团队已经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订单金额预计超百万元。
原文链接:https://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c/layout/202501/17/node_12.html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高宸瑜
审核: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