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光明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2-10-13作者:段中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落实和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一发展要求和战略目标,应紧紧围绕“扎根中国大地”这一核心要求进行谋划和落实,始终坚持用中国理论引领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作为发展底色、始终坚持把中国所需作为发展动力、始终坚持用中国标准评价发展成效。

始终坚持用中国理论引领发展方向。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项需要科学理论引领、事关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活动,是新时代亟待解决并正在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核心就在于“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努力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引领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方向。同时考虑到世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将上述中国理论始终同中国国情、各校校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校自身校园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指引建设实践、引领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不断践行和落实理论要求。

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作为发展底色。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其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党的教育方针也随之进行了几次具体调整,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基本内核从未改变,这业已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不仅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内核,并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把“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作为基本建设要求列入其中。这也使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特色”有了更加详尽明确的科学内涵:必须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原则,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作为根本思想,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根本方向,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作为根本要求。“中国特色”要求的提出与内涵的进一步明确,清晰指明了我国要建成的世界一流高校,首先必须是具备上述“中国特色”的高校,这就为把我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使得“中国特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底色。

始终坚持把中国所需作为发展动力。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成长起来的。11世纪下半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罗马法研究的需求推动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与发展。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专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推动了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我国改革开放对科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则进一步推动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飞速发展,并使其迅速跻身为世界一流大学。新时代是接近并将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我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数量上讲,过去十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从质量上讲,高校获得了十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因此,始终坚持把满足国家所需作为发展动力,把培养满足国家需要、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作为主要教育任务,把解决科技发展瓶颈、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提供顶尖智力支撑作为主要科研目标,已成为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的一条基本经验。把满足国家所需作为发展动力并不是要强调闭关自守。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又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进行发展建设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必然也会带动和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因此,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发展导向,我国高校必然会在满足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类的伟大征程中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

始终坚持用中国标准评价发展成效。很长一段时期内,基于与世界接轨、提升世界排名、增强国际影响力等目的,国内很多一流高校都主动参与了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等大学排名活动,并把上述世界大学排名结果作为评价自身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从积极正面的影响来看,这些基于国外高校实际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为促进全球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学生及家长选择留学目的地时提供了非常简便的参考依据。但是上述评价体系过分重视量化指标,对于非量化指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上述排名并不能客观反映人文社科类名校的真正实力。此外,鉴于上述评价体系基本都是根据西方高校的发展特点进行设计,如果按照上述评价体系进行对标建设,不仅非常容易造成中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西方化,而且也会使很多中国高校失去自身发展特色,这从长远来看,显然并不有利于中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建议可以以中国学科分类体系为依据,吸收国外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中符合中国高校发展实际的二级指标,例如学生与学习方面的指标、教师与科研方面的指标等,同时完善制度建设、社会贡献、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指标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并由专门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并具体实施上述评价活动。

原文链接:https://theory.gmw.cn/2022-10/13/content_36085173.htm


来源:光明网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