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大连日报】高校基础研究要主动融入企业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由应用引发、在应用研究中发挥作用的新变化,要求高校基础研究主动融入企业科技创新。

把握科学研究范式转变和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根本要求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科学、技术、社会紧密交织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生产模式。高校基础研究主动融入企业科技创新是深刻把握科学研究范式转变和知识生产新模式的重要体现。其原因在于:

一是科学研究范式转变首先体现在科学研究对象上。当前,基础研究已不再是探索自然的“纯科学”,其在关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同时,也更关注国家的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不再以单纯的自然物质为对象,而是更加关注通过重塑和建造物质世界创造出来的“人工物”。比如,新材料的研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科学研究对象的转变说明基础研究的可应用性正在主导国际科技竞争,为此要求高校基础研究主动融入企业科技创新中。

二是今天的科学已经不再讨论与技术干预无关的基础研究,而是针对“技术造物”所带来的复杂的技术问题,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而创造出一种新技术能力。企业复杂技术问题的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知识,学科边缘的交叉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前沿前移、难度加大、积累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对于以生产为主、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无论从研发实力还是这种长线投资,都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利用现有科研资源储备实现跨越式创新,需要有基础研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

三是新科研范式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形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科学研究独立开展实验的模式。新的交互性技术使得理论知识和技术互相联络,通过模拟系统和数字媒介技术能够“重构”技术实体,实现技术现象与真实过程一一对应,以计算机模型揭示出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使对技术现象的诊断、预测、决策和控制成为可能。“重构”是在知识边缘重新配置一种新知识,新知识的生产能力成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新技术的关键。因此,新知识生产与新技术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高校基础研究走出象牙塔,投身企业科技创新中。

四是新技术的创造针对具体问题,从其产生到稳定再到成熟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一次次迭代。每一次被迭代的技术并不消失,作为新知识生产的一个节点,在系统网络中固定下来,以网状开放式逐渐积累。当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时,同样创造出经市场化、商业化检验的知识生产新模式。斯坦福大学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提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由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关系所致,与传统科研分布式的线性模式不同,呈现出创新要素混合的非线性创新模式。

建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机制,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在科研范式深刻变革的国际趋势下,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在逐步深入市场后如何“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在价值理念、组织形式、职能拓展上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坚持改革中进一步加强。

一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按照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导向统筹规划,有组织地协调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力量作为国家战略力量,投入到国家前瞻性系统性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项目中。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基地等基础研究领先平台要与科技领军企业渗透性融合,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满足市场需求相互贯通,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高校基础研究在产业行业领域中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的贡献。

二是把加强大学主动融入企业科技创新作为深化“双一流”大学建设内涵的重要举措。一流学科建设不是单纯地办学科,而是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基础研究作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的平台支撑,要在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建设布局中,不断纯化卓越科研体系。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本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谋划潜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三是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服务数字经济社会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深度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企业的技术开发只局限在要素赛道上,而由基础研究决定的主赛道上的平台源头和底层技术开发,我们还相差很远,它直接影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制造业就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果。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仍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需要大批人才充实其中。为此,高校在投身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加强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实操能力训练,这也成为大学作为创新主体之一的内在特征。

四是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加快高校服务社会多元化创新主体建设。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以及校外研究院等基地与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转移转化能力,为突破供给约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作出贡献。

五是拓展高校社会服务的创业化职能。通过创办学科型公司等孵化器新组织,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产业相互作用的能力。鼓励以理工科见长的研究型大学教师以科研成果和资源投资入股的形式创建新公司,吸引企业、政府、社会风险公司投资,推动科研成果直接与企业对接,缩短转化周期。加强高校与企业非正式、跨地域联盟和网络交流分享平台建设,形成渗透性高的创业文化生态。

原文链接:http://szb.dlxww.com/epaper/dlrb/pc/layout/202306/19/node_A07.html


来源:大连日报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