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见习记者 孙丹宁
跳跃的音符、宏大的音量、优美的音色、雄伟的气势……作为键盘乐器的“祖先”,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管风琴有“乐器之王”之称。
然而自百余年前被引入中国后,这一古老乐器的国产化制作却进展缓慢。
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小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承担管风琴的设计制作。2023年9月,他制作出了首架国产管风琴。
一位机械教师,怎么跑去“搞音乐”了?
学生正在演奏管风琴。受访者供图
建了个工坊
王小虎是在读大学时了解到管风琴的。
是时,因为对音乐感兴趣,他正在自学钢琴。一次学术交流,王小虎所在的研究组来了一个德国课题团队。聊天时,他了解到其中一位科研人员在漫长的飞行旅途中,竟然靠一本琴谱消磨时间。
王小虎一听,以为找到了在音乐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便邀请他到琴房“以音会友”,这位“同仁”却介绍自己除做科研外,还是位管风琴演奏家。
管风琴?
得知王小虎对这种诞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大型键盘乐器闻所未闻,这位德国学者立马热情地向他“科普”起来,还播放了演奏视频。王小虎立马被这个古典味十足、音色动人的“大家伙”吸引了。
管风琴分为不同尺寸,有若干层键盘,还需要同时操控脚踏键盘,一般用于教堂和音乐厅。它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演奏丰富的和声,效果不逊于一支管弦乐队。
此事在王小虎的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他随即到处寻找国内可演奏的管风琴,但数量却很少,并且由于没有实现国产化,国内的管风琴全部依靠进口。
“我了解到,管风琴并不是一个工业化产品,而是定制化乐器。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台管风琴是一模一样的。每架管风琴都需要根据所在音乐厅的建筑设计、演奏需求、预算等“量身定做”,所以很难实现量产。”王小虎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外,管风琴曾被喻为“人类设计和制造最复杂的机械”,从机械设计图纸到落地,都需要大量学科知识与施工经验,其中需要加工的零部件达数千个,组装过程也十分复杂。
从市场化需求到技术门槛,再到定制化难度,这些都影响着管风琴的国产化进程。
上学时的王小虎只能简单了解相关背景,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后。主讲“流体力学”课程的他,在授课时发现管风琴和机械结构、流体力学等知识有着紧密关系。
“能不能动手做一个呢?”随即,他发起成立了一个“雅颂风琴”工坊,开始着手相关研究。但如此精密的制作,“单打独斗”肯定难以完成。恰巧大连理工大学实施本科导师制,王小虎的3个学生对动手制作乐器也很感兴趣,团队雏形便逐渐搭建了起来。
像玩“俄罗斯方块”
有了基础团队,王小虎开始组织学生运用机械画图相关技巧绘制管风琴的草图,而由于难以找到完全用音管发声的管风琴,团队开始时只能从视频或图片出发,一点点绘制。
有时,他们五六天不分白天昼夜地设计出一份草图,但由于存在许多机械搭建方面的问题,又必须全部擦掉重画。
好在,学院对此大力支持,并将工坊落地在“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王小虎将其运营模式像学生社团靠拢,发布“招贤公告”。越来越多的学生听说此事后,纷纷加入其中。团队除了机械专业的学生外,还包括电信、化工等专业,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学生还为管风琴设计了国风元素。
不到5个月时间,工坊完成了管风琴设计图的制作。进展之顺利让王小虎信心满满,决心一年内建成实体管风琴,然而在落地过程中,问题却纷至沓来。
“比如人有‘五脏六腑’,管风琴也有几个重要部分组成,音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发声的优美与否主要取决于音管的品质。”王小虎比喻道。
王小虎团队制作的小型管风琴共有102根音管,相当于102根通道,每根音管的制作都需要两三天以上的时间。拿着做出来的音管,王小虎奔赴厦门、青岛等地,拜访了管风琴方面的维护保养专家,和他们一聊就是一整天。
然而,当音管被初步组装完成,团队的学生为此欢喜雀跃时,王小虎却发现,其中有一个音符听起来不够透亮。
刚组装好的音管随即被拆掉,经过仔细排查,他们发现,问题出在为了加强气密性,他们不小心将一个音管的出气通道堵住了,虽然其余101个音管都能正常运行,但这一个音管就会导致某个琴键发音较虚弱。
王小虎立刻对其进行了调整,并逐一核实。旧的问题虽然排除,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此多的管子怎么塞进一个长方形的箱体?
“管风琴的空间相当于一个桌子大小,要在其中将100多根音管完全塞入,需要设计得很紧凑。”每根音管长度不一,高音的音管不到10厘米,最低沉的音管却达到1.4米,如何能正好拼装进去呢?
王小虎想到了小时候玩的俄罗斯方块。不同长度的音管如果能折成不同造型,那正好可以拼装到一起。他将最长的音管截成三段,拼凑成了C型,其他音管有的被拼成L型,有的则被对折,正好完整地塞进了箱体里。
这些音管的材质也各不相同,王小虎团队共选用了五种材质制作。“比如高音的音管长度有的还不到半根铅笔的长度,用木头管拼凑较为困难,我们便想到了常见的竹子,于是买了不同直径的毛笔杆进行加工,管风琴里面也响起了‘毛笔’的声音。”
管风琴拼成时,王小虎和学生们都很激动。很多学生不会弹奏乐器,但还是搜集了一些简谱,在管风琴上弹奏着“小星星”。
团队正在制作管风琴。受访者供图
学科融合不是“生搬硬套”
几年间,共有20余位学生加入“雅颂风琴工坊”,并因此多了一个动手实践的项目,王小虎觉得很值得。
“能直观地把书本上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的制作中,还能有实际的产出。大家很有自豪感。”他说。
这架管风琴的成功制作离不开“艺理融合”。从机械工程到乐器,看似跨度很大,但王小虎并不觉得两者毫不相关。
“乐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载体,它并非凭空想象。就像管风琴被称作人类设计和制造的最复杂乐器,那它便离不开机械构造,需要我们运用各项‘看家本领’,比如大学物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流体力学、工程训练等。”王小虎告诉《中国科学报》,“这其中不仅涉及机械工程,还需要了解材料工程,懂一些美学设计等,多领域结合才能从零开始,制作一架小型管风琴。这种融合既充满乐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顺带着了解了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他看来,学科融合不是‘生搬硬套’,而要有一定互通的基础,载体至关重要。王小虎也很相信他的学生们,通过了解每个人所学的知识以及擅长方向,他将所需做的方向拆解分配下去,让每个人都有适合的角色。
目前,雅颂风琴工坊已经与广州市南沙区相关单位开展合作,在大湾区核心地带建造国内第一个由海浪驱动的海风琴艺术装置,该装置通过一个水管连接大海和管风琴,海浪涌动就会压缩管内的空气,从而带动管风琴演奏“大海”的乐章。
未来如果有机会,王小虎还想在大连打造一架海风琴,“很好奇大连的海会是什么样的声音”。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93.shtm
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袁赫爽
审核: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