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追逐“人造太阳”——

【大连日报】大连理工大学加入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

2024-01-11

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记者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日前,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下,由央企、科研院所、高校共25家单位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大连理工大学为联合体中4所高校之一。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顾名思义,可控核聚变就是可控的、能够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其释放能量大、原料来源丰富、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少,与核裂变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地球上建造的像太阳那样进行可控核反应的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作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2023年,“可控核聚变”入选年度十大科技名词。

大连理工大学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深耕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连理工大学众多师生便参与到我国首个自主设计研发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的建设中,开展等离子体波加热、铁芯变压器数值模拟、等离子体平衡计算等物理研究,以及一系列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磁流体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筹建相关实验室(现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后,随着“中国环流器二号A”建成,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开展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相关问题一系列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

2007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热核聚变组织ITER,进入了磁约束领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前期的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973”项目、ITER计划专项、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团队项目和人才专项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项目;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8年2月,大连理工大学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合成立教育部磁约束聚变研究中心。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科学数据共享、人才培养、开展联合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2023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在磁约束等离子体的芯部及边界物理、等离子体诊断、等离子体和材料相互作用、核材料以及相关问题的计算机模拟研究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此次成立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将共同开展可控核聚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未来能源开发战略制高点,为促进能源新体系构建,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原文链接:http://szb.dltv.cn/epaper/dlrb/pad/content/202401/11/content_50692.html

来源:大连日报
编辑:刘嘉瑞
审核: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