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三二一,发射!”严寒冬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卧震苍穹”广场,随着倒计时声,来自广西的11名“小砂糖橘”观摩了模型火箭发射。在孩子们的注视和尖叫声中,模型火箭成功升空。
2024年1月6日,“小砂糖橘”参观哈工大航天馆。新华社发
连日来,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热“出圈”,东北地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冰雪资源,这里还孕育了辉煌的工业历史,258所高校坐落于此,其中不乏老牌名校,“双一流”高校达11所。
真空、高低温、电磁辐射……前不久,一座被称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在哈尔滨正式建设完成。“‘地面空间站’相当于把‘空间站’建到地球上,将为我国发展深空、材料、生物等未来产业提供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
这是东北地区高校向“新”而行的一个缩影。从参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究,到助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国之重器研制、大国工程建设……应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而生,不少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涌动着红色基因。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一批高校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和东北振兴需要,诞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奏唱“东北交响”。
2023年5月10日,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飞向太空。新华社发
新年伊始,在辽宁抚顺的铁精矿厂区,上千平方米的选矿车间内空无一人,生产线正常运行……依靠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团队设计的智能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技术,这家选矿厂每天可以完成上千吨高品位铁矿石的生产。
主动融入东北振兴大局,是东北高校的不二选择。据统计,去年东北大学落地辽宁转化合同额1.05亿元,本地转化率同比翻番,学校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服务东北地区基础教育,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直是东北师范大学强师报国的使命担当。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介绍,通过集体备课、学习听课、交流共享等方式,校地合作共赢取得新成果。如今,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已经成为品牌,涵盖16个省49个实验区240所中小学。
哈工大小卫星班学生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学习。新华社发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扎根东北,一所所高校用教育的火种,点亮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并积极培养与本地区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
“作为一名学者,获得什么样的人才称号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着眼极地船舶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85后”教授倪宝玉和团队开展一系列科研攻关,不少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等极地装备。未来,他将带领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兴海报国的征途中破浪前行。
基于“高原”,才能诞生更多“高峰”。去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更新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辽宁大学潘一山、余淼杰等9位学者入选“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近三届的院士增选中,在本硕博校友总人次的数量上,吉林大学以33人次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万企进校招聘……东北三省全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据统计,近3年,留在吉林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超过35万人,创历史新高。2023年,黑龙江、辽宁多所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留省就业率均有所增长,为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860903?d=134d6f6&channel=weixin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