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工
首页 >> 媒体大工 >> 正文

辽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体化推进科技、产业和体制机制创新——

【工人日报·头版】企校政“三螺旋”合力点燃发展新引擎

2024-07-02作者:陈曦 刘旭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建成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气站,综合储能效率达到90%以上;升级多动力耦合电动矿用车技术,解决300吨以上大型矿车大功率发动机“卡脖子”问题;突破微反应器在固液体系应用受限难题,实现原料单耗降低20%~21%……行走辽宁,处处能感受到企业求新求变的昂扬锐气。目之所及,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绽放出勃勃生机。

目前,辽宁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企业的创造能力、政府的服务能力拧成一股合力,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以“硬”科技点燃发展新引擎。

企业挑起创新大梁

“我们脚下14米深处,是一座占地25万平方米的‘地下工厂’。”走进位于大连金普新区的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陈虎先对记者一行人卖了个关子。

记者随他步入工厂内部,机器轰鸣作响,工人忙碌有序,百余台五轴数控机床正在同时组装。

机床被称作工业母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曾经,我国高端五轴数控机床长期依赖进口。为打破垄断,陈虎和他的团队扎根这座“地下城”,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经过近20年的艰难攻关,在五轴联动核心技术与产品方面,科德数控最终实现了自主可控与进口替代,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9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4项,其产品一半以上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

相似的故事发生在“英雄之城”丹东。丹东孔雀表业的展厅里,一块放大10倍的双陀飞轮机心摆在显著位置,近百个零件精巧夺目、紧紧相扣,“哒哒”的钟摆声轻盈地回荡开……机心是机械表的“心脏”,而双陀飞轮机心是机械表制造的金字塔尖。长久以来,国内传统的双陀飞轮位于6点位和9点位,而国际最高水平是5点位和7点位。

这家有着67年历史的老表厂决定迎难而上。孔雀表业执行总裁杨威介绍说,经过多年摸索,该企业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点位和7点位双陀飞轮机心。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近年来,辽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55.6%、16.0%,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0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万家。

高校孵化创新种子

辽宁是科教大省,高校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如今,这种科教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

2008年,依托液流电池领域的核心成果,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化物所”)与大连博融控股共同组建了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从化物所博士毕业的王晓丽加入融科储能。

如今,在化物所这个智库的加持下,融科储能已连续攻克了电化学基础技术、电堆技术等核心技术。如今已是公司总经理的王晓丽透露,“如果城市电网在极端天气下失电,融科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可以立刻化身‘城市充电宝’,作为一个‘黑启动’的电源,为整个大连市的一级负荷供电4个小时。”

在营口,产学研合作也正结出累累硕果。在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一项生物降解材料实验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据了解,该企业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达成技术合作。“大连理工大学负责理论研究和小试,康辉负责中试和产业化,我们优势互补,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平表示。

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杜波表示,为帮助企业借脑引智,辽宁开展“科技专员进企业”活动,已累计选派300名专业科技人才与省内企业“结对子”;探索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引共用”科技人才等新方式,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促进科技和产业“双螺旋”提升。

政府厚植创新沃土

环卫车、乘用车、公交车……在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的展区,各类氢燃料车一字排开。指着其中一辆巴士,总经理嵇官成自豪地说:“这辆车搭载的是我们生产的120千瓦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加氢10分钟便可续航500多千米。”

氢能以其低能耗、高热值、无污染,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记者了解到,大连正全力竞速“氢”赛道,初步搭建起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市区两级政策和产业生态环境,围绕“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培育了新源动力、洺源科技、大连天丰等一批本土企业。

“大连布局氢能产业较早,是国内相关技术和人才的策源地。”嵇官成表示,得益于当地的创新环境和产业基础,企业成立8年来,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控制技术、电堆、核心部件开发等方面具备了业界领先的工程设计和试制能力。

瞄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厚植创新土壤,完善服务体系,辽宁各地都在行动。

本溪深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海凭医疗器械产业园、开影医疗、开普医疗等龙头企业,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深度融合;丹东打造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江湾工业园智慧园区、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新建工业项目入园率由3年前的不足60%提升至85%;锦州成功引进国电投黑山新能源、中电光谷锦州智谷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项目……

放眼望去,资源、人才、创新要素在辽沈大地不断聚集,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原文链接: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4/07/02/1/news-8.html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袁赫爽
审核: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