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
首页 >> 专题推荐 >> 理论纵横 >> 正文

零水?灵水!——凌水河

2012-02-17

“水善养万物而不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提到水,人们的心都仿佛变得柔软起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是大学校园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剑桥的康河,北大的未名湖……是“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灵动而浪漫,朦胧而又真切。“你屹立在凌水河畔,你昂首在黄海之滨”,初听大工校歌,勾勒凌水河全貌时,她是一位秀美的姑娘,蜿蜒的河道是柔美的身段,清澈的流水是恬静的面庞……可是现实给了多情大工人的,却是一条凌乱、肮脏的沟渠,大煞风景的凌水河。

荏苒冬春谢,倏忽寒暑易。陪伴大工走过甲子一轮回的凌水河,在大工选址之初是怎样的模样,60年来,她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凌水河改造将如何进行?未来她会变成什么样子?2009年10月,凌水河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沉寂、落寞了多年的凌水河,在初冬微寒的季节里,似乎嗅到了春来的气息……

复活凌水河

凌水河位于大连市区西南郊凌水镇境内,其干流发源于凌水镇石山沟村附近山区,沿途汇纳三条支流,流经大连理工大学,河水最终注入凌水湾。干流总长度约10千米,河道最宽处达20米,河流水量受季节影响,属于典型的季节河流。

凌水河是一条季节河,并没有废弃,但因为大连地区近几年一直比较干旱,所以才干涸。我校大致处于凌水河的中游地段。

根据大连市政府的改造规划,凌水河河道将全部盖板,仅作为一条泄洪暗渠。但凌水河承载了大工的历史与记忆,盖板与几代大工人的殷殷期盼相去甚远,在校方的一再努力下,最终达成校区部分变更为明渠的方案。我校负责的是从大工路到西山招待所河段。学校的目标简单明确——复活凌水河。

按照我校的规划,凌水河改造工程将分两期进行:一期,进行880米的河道改造,包括五道蓄水坝,三座景观桥,进行沿河人行步道、绿化、照明的休闲景观改造。铺设约1400米排污管道、实现雨污分流;二期,将附属高中地块规划改造为人工湖,与河道一起形成新老校区中部的水系景观。

目前,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污管道铺设施工已在9月结束,正在施工的是西山桥到西招桥间的河道盖板工程,下一阶段是西山桥至大工路的河道明渠施工。

过去专家论证,这条河的地质状况比较好,弱透水,弱渗水,地下水比较丰富,但从铺设约排污管道的施工来看,地质状况尚不明了,因施工埋管挖至地下5~7米,仍未见有地下水,降雨后坑渠的蓄水力也较差。近期的地质勘测也表明,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现阶段施工后,工程进展能否保证不间断,还是一个未知数。校资产处管理处长李文刚坦言,只有经过反复论证,有了确切的方案,才能动工,不可因为赶工期丢了改造质量。

凌水河改造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既能保证蓄住水又能保证水质。若凌水河渗水现象严重,如果不做防渗,很难蓄水;如果做防渗,生态交互难以实现,以后的水质就很难保证,凌水难逃“死水”“臭水”的命运。这一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论证的核心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后河水的补给来自哪里。据李文刚处长介绍,雨水仍是凌水河的重要补给;为防备雨水不够,去年在西山开工了中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600吨,其中200多吨可用于河道的补水;第三个补给是地下水。

“复活凌水河”,这个简单的目标实现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上千万元的资金,还有严谨的论证,缜密的科学技术,以及责任与使命。

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凌水河改造工程最牵动的是老一辈大工人的心绪。11月份,记者有幸采访到两位老人,听他们讲述凌水河过去的故事。

1952年,齐东海老师随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土木和化工专业来到大连工学院。据齐东海老师介绍,当时学校位于“一二九”街,但已经开始选址修建新校区,备选校址有凌水河处、星海三站处(原大连医科大学附近)和付家庄处,最终选定了凌水河处,经过60年的规划发展,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校区全貌。

据孙懋德老师回忆,1952年,当时他还是我校土木系大四的学生,就亲自参与了校址的测量选定工作。“那时初见凌水河,她也是仅有浅浅的水流,不过那时候的水是清的。”“以前周边开发少,河流几乎没有受到污染。”

由于凌水河并没有固定的水源,齐东海老师干脆喊他“干河”,在二老共同的回忆里,“只有在夏季雨水旺的时候凌水河中水流才充足”,由于大连水位低,凌水河甚至发生过海水倒灌的现象。

凌水河“横亘”校区和西山生活区之间,最初联通校区和生活区的是一座木桥。齐东海老师已记不清当年的木桥有多宽,只记得,每当夜晚回生活区的时候,和青年老师们一起走在颤颤悠悠的木桥上,也会想,如果河水是充沛的,那将是多么富有情趣的场景。

“凌水河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水,60年代曾经有过搞水的想法,但是由于地下水太深而最后放弃。”齐东海老师回想起当年学校的规划,话语里带了些许的遗憾。而孙懋德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他提到,学校曾找相关专家考察过凌水河,想依托凌水河在校园修建人工湖,最终也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

由于凌水河既不提供饮水又不提供灌溉,没有景致,也带不来经济效益,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也就一直被忽略着,到如今连仅有的那点河水也散发着恶臭,河道两边垃圾成灾。

当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是满头银发、步履蹒跚。听到凌水河改造的消息,两位老人都显得兴奋,但转而又有了些许的忧虑。怎样使凌水河“有水”?改造后如何保证不会再次污染?

期待这样的凌水河

凌水河畔,一位专程来看河道治理进程的老人感慨不已:“我1957年来到这里念书,那个时候经常是有河道没河水!这一转眼都已经几十年了,终于要整治了……”

谈及对凌水河的印象,几代大工人都会选择这样的词汇:脏、乱、差。这样的凌水河已成为大工人心中隐隐的痛。

凌水河沿岸居民众多,垃圾处理不善,造成大量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凌水河,阻塞河道;沿岸有企业向河内排入污水,污染水质;整条河比较缺水,水流循环不充分,成为一弯死水,生态系统脆弱……说起凌水河的脏乱差,学生们列举原因竟是滔滔不绝!管理学院08级学生陈闯说道:“平日我们的社团活动很多,却没有组织相应的活动来保护凌水河。就连我们自己,有时也会顺手扔点垃圾,在保护河流方面,我们的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看到施工队正紧锣密鼓地施工改造,大家都觉得很欣慰,“凌水河终于能得到改善了,我们身边的环境越变越好了。”

“期待凌水河水美、草绿、鱼虾成群”“期待环境清新怡人”“将沿河的马路改造成为休闲的步行道。河岸两侧做成木制的栈道,挨着栈道铺装卵石人行道,路旁栽上树木,添置休闲长凳……”看到凌水河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们非常高兴,他们对改造后的凌水河充满了憧憬。外语学院日08级学生竺佳家在南方,来到大工后一直疑惑大工为什么没有“水”,看到凌水河正在改造,她兴奋不已:“南方的大学校园大多有小河流或池塘,旁边种植花草树木。希望改造后的凌水河让校园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我们穿梭在风景美丽的校园中更容易忘却学习的疲惫,放松心情。”

在满怀期待的同时,学生们提出了很多保护改造后的凌水河的建议。“校学生会可以下设一个部门,负责环保宣传及监督,组织同学定期义务清理河周围垃圾”“各院系可以组织同学们在河两岸进行植树种草和放养生物活动,加强绿化,增强生机”“在河道两侧设立环保标识!”“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凌水河!”……

“水能养人,又可育人,凌水河改造工程对学校整体环境的改善是很有意义的。”孙懋德老师说道。齐东海老师也认为,“水”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在“育人”上。环境塑造人的性格、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自然风景对“育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潺潺流水,依依杨柳,婉转鸟鸣,人文氛围因了河水而愈益浓厚……齐东海老师憧憬着未来凌水河畔的情景,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将受益无穷。(学生记者 王玮 曾由美 陈天梧 王雪 孟凡宇 康天宇 刘爽 刘筱童 于艳洋 纪瑞芳 袁康 马晓凯)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