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学科建设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为牵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提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东北振兴发展能力,优化学科战略布局体系,推动理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结合,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大工特质的高峰学科,调结构、创机制、抓重点,推进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内涵,加快建设,统筹推进学校首轮和新一轮“双一流”高质量建设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随着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学校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先后确立了学科重点布局体系、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战略、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等,并于2017年7月编制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学校整体建设方案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开启“双一流”建设新篇章。
首轮建设期内,学校紧紧围绕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内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传承办学红色基因,以立德树人和“四为”方针为根本任务和奋进方向,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英才育成战略、学科创先发展战略、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创新战略五大战略举措,构建制度完备、权责明晰、执行有力的落实机制,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经过首轮建设,学校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实现学科资源的集约与共享,推进对日本和白俄罗斯合作成效明显,办学实力明显提高,“第一步走”的建设目标圆满实现。同时,在2019年9月和2020年9月分别召开的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议会和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上,校外战略专家对我校的建设成绩均表示高度认可。
面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校深入贯彻国家三部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一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定位,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责任使命,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四个面向”,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办学等方面谋划创新举措和新的突破,并于2022年3月编制完成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开启“双一流”特色、内涵、高质量建设新征程。
二、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全力推进“十三五”和“十四五”学科建设
(一)学科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科国内影响力稳步提升。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工程学、化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获批辽宁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世界一流学科”,13个学科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7个学科进入A类,19个学科进入B类;在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分获A和A-;获批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国际声誉显著增强。在软科一流、USNews等学科排名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位列国际第5位,机械工程位列国际第13位,化学工程和土木工程位列国际第19位,计算机科学位列国际第41位;有12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千分之一;在学校组织的学科国际评估中,土木水利、环境、化工、机械、力学等学科均获得国际同行较高评价;经管学院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8所同时通过三大国际认证的商学院。
(二)学科战略布局重点凸显
突出优势,顶层设计学科战略布局。强化学科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十三五”和“十四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对全校所有一级学科开展全面评估论证,按照横向(学科作用贡献)、纵向(学科水平目标)两个维度,规划学科发展的整体布局,系统梳理学科脉络并绘制学科拓扑结构图,构建以“1257”重点建设学科为核心的分层分类学科布局体系,厚基础、强特色、优生态。传统工科优势更加凸显、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融合发展、管理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并进,学科的育人能力与育人质量,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与特色更加凸显。
发挥群体效应,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群。聚焦“四个面向”和新时代东北振兴,推动“1355”学科建设创新模式,发挥学科集群优势,紧扣精细化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人工智能、高端智库等战略主题,整合学校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以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的化学化工、装备制造、运载、建设工程、信息科学,以及管理、数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1”学科集群,进一步深化优势学科群的汇聚融合、协同攻关效应,带动全校学科整体跃升、协同发展。
(三)学位点持续优化拓展
加强学科点优化调整,不断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调整机制。学校学科体系涵盖10个学科门类,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
探索以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为突破口,推进学科布局调整。推动化环生学部各学科良性发展,制定《化环生学部学科群建设方案》,确立了化环生学部5个一级学科分别单独建设模式;积极培育海洋科学和现有一级学科增量,制定《盘锦校区学科规划及建设方案》,明确了盘锦校区3类学科的规划及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医学相关学科基础,谋划制定医学学科布局规划方案,推进学校医学学科和医工交叉建设。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方向为导向,不断完善和提升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累计自主撤销11个学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进学术、进学科,自设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马克思教育理论等二级学科博士点。
(四)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重点构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新能源、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纳米传感、国防与军民融合等战略领域的20个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持续强化“智能+”“生命健康+”“海洋+”交叉领域建设,促进学科优势力量的汇聚和集成,资源重新整合和高效配置。拓展学科育人功能,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储能科学与工程等9个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围绕前沿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强势工科协同、理工深度融合、工管跨域交叉,化工、机械、力学、土木水利等传统学科的新优势更加凸显,已率先迈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信息、海洋、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强势崛起,多个新兴交叉领域已经进入各主流排名前列,完成了战略新兴学科的整体布局。
未来,学校将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解放思想,追求卓越,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办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来源:学科建设办公室(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
编辑:王增强
审核: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