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原因,2020届毕业季注定不平凡。外国语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贯彻落实学校防疫的各项要求,提早入手,研判形势,高度重视2020届毕业生教育工作,研讨毕业教育方案,为学院2020届...
岁月的列车一往无前,转眼间穿过青春年华,即将驶离大工的校园,开往更加广阔的天地。2019年6月20日,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在开发区校区隆重举行毕业日系列活动,校党...
6月26日下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2019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电信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尹宝才教授,电信学部党委副书记兼副部长于德刚副教授,电信学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盛...
6月27日,机械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在研教楼报告厅举行。学院2019届362名本科毕业生及部分研究生毕业生代表接受实名学位授予,在家长、老师和好友的祝福与期盼中满怀成长喜悦、...
鸟语蝉鸣,万木葱茏,同心同向,逐梦新程。毕业季,毕业生们都在互相道别,而运载学部车船本科生辅导员师生纵向党支部的毕业生党员则在奋笔疾书,他们要给学弟学妹们撰写“传承卡”,为了将...
鲜花怒放桃李芬芳,青春飞扬不诉离殇。6月26日下午,环境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部长全燮教授,环境学院党委孟秀丽书记、院长陈景文教...
6月26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19届“华罗庚班”毕业仪式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举行。华罗庚先生家属代表华光、江泳夫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6月26日,数学科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研教楼报告厅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刘西民、院长雷逢春、副院长李崇君、副院长柳振鑫、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于化东,班主任代表代国伟...
蓝天碧海,灼灼夏日,青春同路,逐梦新程!生物工程学院于6月25日下午在新投入使用的生物楼一楼大厅举行“生物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学院学位评定分...
6月2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外国语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教师代表,家长代表,2019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参加了毕业典礼。下午15时30分许,典礼在雄壮...
6月19日,学校关工委工作会议召开。副校长、校关工委主任姚山出席并讲话。近40名关工委委员单位负责人、老同志委员、荣退委员、部分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离退休处(党委)处长(书记)、关工委副主任刘宇彤主持。姚山代表学校党委向无私奉献的关工委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感谢成员单位的支持。他充分肯定了关工委工作,强调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学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两点希望:要坚守育人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优势,找准工作发力点,助力青年师生成长;要夯实组织基础,重点推进二级关工委规范化建设,完善机制,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宽解读了《全国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方案》部署及《辽宁省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方案》要求,对学校《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要通过建设提升基层关工委的凝聚力、组织力、创新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刘宇彤传达了教育部直属系统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培训班精神。姚山向荣退关工委老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向新任关工委委员颁发聘书。荣退委员代表邵春亮教授深情回顾四十年民族教育历程,将其誉为“攀登天路”的“愚人”事业。担任38届预科班班...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李琳“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增设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为全国独有。”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李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专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分子科学的深度融合,为高端化学、新能源等领域注入新动力,通过跨学科培养战略科学家,驱动智能材料技术实现突破,助力国家关键领域发展。“目前,智能分子工程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李琳介绍,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开设在化工学院,立足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注重新物质的功能、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智能分子工程专业采取长周期、灵活化培养方式,由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致力于培养高性能原材料、高端化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器等领域的“未来科学家”。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已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工科拔尖班)、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工科拔尖班)、智能制造工程(创新班)等专业。在此基础上,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打造全新学科矩阵。除了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外,学校今年还增设了未来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临床医学、电子信息材料4大全新热门专业。未...
当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的新闻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的思绪又一次回到2017年6月。那时,32岁的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张紧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及监测系统,刚刚完成在南海陆丰13-2平台上的安装调试,就迎来了10级台风。“首套产品第一次经历台风,当时我心里还有些忐忑。到现在已经8年了,我们研制的系统始终运行稳定,对海洋石油平台的导管架保护效果良好,其性能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解决了海洋钢结构物防腐延寿的‘卡脖子’问题,保障了海洋工程资产安全。”刘磊自豪地对记者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仅用10年时间,便将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四大海域的百余座导管架平台之上,成功替代国外产品。2024年,科迈尔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解决痛点走向深海钢铁与海水长期接触,会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海洋平台、海上风电、海底管道、大型船舶等钢质结构必须解决腐蚀防护和健康管理两大难题。而这一领域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几十年来都被外国企业掌控。2015年,南海陆丰13-2平台上一套进口的腐蚀防护系统出现设备故障,面对高额维修费用,平台所属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寻找国产替代方案。刘磊...
6月13日,第三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光谷举行。在这场围绕关键软件自主创新、AI技术深度赋能等前沿领域的会议上,一位中年学者结合我国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作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CAE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主题报告,引发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企业各方的深入思考与讨论。郭旭在办公室。学校供图这位中年学者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旭。多年来,郭旭牵头我国多项重大CAE软件攻关项目,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并荣获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做科研,就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记,标志着我国星际探测征程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祝融号”火星车结构设备板研制过程中,郭旭带领团队基于独创的移动可变形组件拓扑优化方法和其研发的自主可控软件工具,与型号研制单位密切合作,成功开展了火星车设备板相关结构件的减重优化设计,使得产品减重50%以上,显著提升了结构承载效率。“做科研,就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国家需要什么,我们...
近期,材料学院胡方圆教授团队在低温准固态锂硫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针对锂硫电池低温下离子传输通道受阻与界面脱溶剂化能垒倍增的问题,基于动态溶剂化调控策略,设计了一种动态迁移-拖曳聚合物电解质,通过硼酸酯动态共价键和极性侧链设计,动态重构锂离子溶剂化结构以降低脱溶剂化能垒,加速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实现了锂硫电池在低温下的高容量稳定循环。研究成果以“基于动态迁移-拖曳策略设计聚合物电解质用于低温锂硫电池”(DynamicMigration-PullingPolymerElectrolyteDesignStrategyforLow-TemperatureLithium–Sulfur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图1.含有动态侧链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示意图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因其高安全性、良好的界面相容性和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潜力,被视为解决低温锂硫电池性能衰减问题的理想材料体系,对推动极地勘探、高空无人机等极端环境储能应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然而,传统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低温下普遍存在离子电导率骤降与界面离子传输动力学迟滞的双重挑战,在锂离子传输过程中,锂离子往往受限于静态的溶剂化网络结构—强极性的配位基团虽然有利于锂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