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方铎生活照
他是坚持七年如一日为同学服务的班长,也是用近10万字文献笔记炼成的“科研战士”。他是肖方铎,本科毕业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并继续于建设工程学院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的2021级硕士生。
肖方铎与导师合影
得益于我校的本研贯通计划,肖方铎在大四时便进入课题组,并选择将耐腐蚀材料与海水海砂混凝土的粘结性能作为研究方向。“如今我国内陆资源稀缺,但海洋资源丰富,从成本角度上来考虑,以海水海砂作为建筑材料是很好的选择,而这必然涉及耐腐蚀的问题。”肖方铎在谈及自己的选题初心时如是说。在科研这条路上,肖方铎选择将小我融入大我,将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化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动力。
肖方铎做实验
通过对课题的广泛了解和潜心钻研,在导师王吉忠教授的指导下,肖方铎和团队基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展开耐腐蚀材料-海水海沙混凝土结构粘结性能的研究。经大量试验及理论分析,他们提出富有创新性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钢复合约束,实现了钢混结构粘结性能的提高;他们提出了精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面相分析的粘结强度分析模型及面相设计的粘结-滑移数值模型,从新材料、新结构的角度为海洋构筑物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据此研究成果写成的论文,发表于顶级期刊。同时,他还主动担任多个知名期刊的审稿人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科研能力。
肖方铎在教研室工作
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中,即便是坚毅如“科研战士”,也难免遭遇迷雾笼罩的时刻。九次被退稿、实验熬了两个通宵,“复合约束增强构件粘结性能”这一崭新又缺乏研究基础的理论也曾让肖方铎陷入自我质疑与沮丧中,但当得知“拒稿”是科研人的常态时,他又逐渐调整好心态,因为他相信“唯有沉下心来做学术,才能走得更远”。
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换中,肖方铎并非一开始就游刃有余。课题组的导师和师兄师姐们对肖方铎帮助颇多,同组师兄杨俊龙为了不打扰教研室其他同学,即便是在冬天也依然站在走廊上用两个多小时线上帮助肖方铎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杨师兄对这个师弟的印象是:“自从肖师弟进入到课题组开始,就一直紧紧跟随我们的步伐学习科研知识,我见证了他的科研水平从小白进阶到专业,他面对困难坚忍不拔,面对成就亦无自满。”
肖方铎和杨俊龙师兄的合照
除了他人的帮助,肖方铎也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夯实科研基本功。在抛去了研究生刚入学时浮躁的心态,经历近3个月的文献学习后,肖方铎总结了近10万字的文献笔记,并基于此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综述论文。“有些人觉得看文献很枯燥,但当我习惯了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后,反而觉得看文献挺有趣的”。肖方铎说。
肖方铎的笔记与图纸
除了用心钻研锻造硬核实力,肖方铎还热心班级工作。从本科到研究生,他在大工七年做了七年班长,谈及过往经历,肖方铎回忆道:“还记得本科时进行优良学风班评比,我把它看得比个人荣誉还重要。”
本科毕业时班级聚餐合照
读研期间肖方铎作为班长,主抓班级学风建设。在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以班会的形式分享科研经验和技巧。在他担任班长期间,2103班在2023年度共计获评国家奖学金3人次,同年全班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
研究生班级合照
“求知若渴,虚怀若谷”是肖方铎的座右铭。在大工,它陪伴着肖方铎走过了七个春夏秋冬,而肖方铎也在对这句话的践行中愈加积极向上。“我愿用自己的努力为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微
编辑:刘嘉瑞 常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