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董星龙 兴趣+执著

2006-09-21作者:single
有人说,强烈的个人兴趣和执著的追求是的前提条件,这话印证了董星龙的科研求索之路。兴趣、执著是董星龙十几年的工作体会,也是他锐意精进的原动力。41岁的他,敢想敢干,人老是“不安分”,总在琢磨新点子。

董星龙教授
董星龙教授

他是搞磁性金属纳米颗粒材料研究的,在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读博士时,是他首先开始了这个方向的研究,如今,研究所在这个方向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引进人才,理工大学也是看中他从事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么多年来,他扎在这些金属粉堆中,不断生发奇思妙想,然后再大胆地把设想付诸实践。为了这些小小的纳米颗粒,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些高校教师热衷“下海”的热潮中,倔强地坚守住自己的这块小天地,拿出拓荒者的勇气,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当人们又把眼光拉回到工作稳定的高校时,为了这些纳米粒子,2002年他毅然离开了生活待遇很好,工作压力不大,他本人又被十分重视的原所在学校。就像一个负箧拄杖猎奇揽胜的探险人,他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在寻找新的景致。

也许就是为了寻找这番别样景致吧,董星龙要在他的研究领域里走在其他人的前面。他很自信,“我的想法一点也不比国外落后,我在国内照样做出很好的东西。”来到理工大学,他独自撑起金属纳米材料实验室时,深知学校对他的期望,自己肩上的责任。学校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更加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使他干劲十足,科研思想异常活跃。能否从以前单一的材料制备和表征的基础工作向应用基础和实际应用上发展,从以前单一蒸发金属纳米粉变成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进行粒子复合――结合应用背景,把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材料按照壳/核结构,复合在一个颗粒里,形成新的材料?

他把这种创新思想首先定位在纳米粒子在电磁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上,主要是电磁波的吸收与屏蔽。当这一想法成熟后,2002年他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基金审批结果公布时,那年,材料学院只有他一个人中标,这更坚定了他继续探索的信心。在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他亲自设计一套性能先进的能够规模化生产纳米粒子的自动化设备,这套设备让韩国机械研究院这个很少购买中国设备的国家研究所也购进了一台。接下来的三年中,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整个精力都放在这些纳米粒子上。实验按照他的设想不断取得进展,最终,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影响较大的美国APL杂志上,审稿人对他的评价是“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文章没有改动便全文登载。此篇论文来源于多年工作的积累,来源于曾经发表过的论文被SCI引用150余次所做的基础工作。

这项工作给董星龙带来无穷乐趣。他对学生说,“要敢于大胆假设,并大胆去实践,你会发现无数预料到的小乐趣和没有预料的大乐趣,总之,你会从中尝到甜头。”2001年,在韩国机械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时,那里是在用化学方法生产陶瓷粉,在同行的要求下,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对此方法进行改进,开辟了用化学方法研制金属纳米粒子新的研究方向;如今,这个领域仍然作为韩国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用雾化干燥法结合还原扩散法研制永磁钕铁硼是他的又一创新。永磁材料工业用量很大,因以前是用金属熔炼、球磨、快淬等方法研制,价格较高;董星龙用雾化干燥法从盐里还原扩散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并做成钕铁硼微粉,这项研究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获得了韩国国家专利,并得到韩国通商产业部及科技部的经费支持。

“在我们这一领域里,没有谁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的研究绝对是新的、超前的!”这种舍我其谁、抢占制高点的拼搏精神让他在科研之路上无所畏惧。“纳米粒子取代传统材料势在必行,而且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所以我们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它需要站在科学前沿的人不断研发出新的基础性的东西,并把新材料的特性打实。”由于丰富的实践积累,他对各种材料的形态结构了解得非常清楚,这使他在材料表面改性、研制复合纳米粒子的把握上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现在他正着手把金属及复合纳米粒子应用于功能涂料、电流变体、纳米流体等新的领域。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思维不断迸发,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历史。”创造有成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创造的热忱。无论是喜悦也好痛苦也罢,那生机勃勃的工作热情、百折不挠的心灵体验会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幸福也就源于此。也正因为这点,我们深深感佩董星龙对科研乐此不疲的兴趣和执著的追求。

(吕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