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老骥凌云蔚朝晖

——记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德有教授

2007-11-16作者:single


       这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个头不高、衣着简朴,走起路来腿脚还有些不灵便。然而,就是这位普通老人,在解决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问题上可称行家里手,其神奇“功夫”让他名扬海内外;当他的学生对记者说起自己的老师时,滔滔不绝,饱含浓情。

  这位老人叫赵德有,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老师今年72岁,步入古稀之年以前,赵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至今仍全天来校工作,指导18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赵老师的学术威望和严谨精神使许多学生慕名而来,今年,华中科大一名学生,在得知赵老师招收研究生专业方向由以前的两个变为一个时,这位同学宁可改专业也非要投到赵老师的门下。

  赵老师精湛的学术水平和脱俗风骨,曾得到原校长程耿东院士在全校大会上的称赞。1999年,渤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德国建造的2.9万吨集装箱船,在试航过程中出现船体严重振动,不能按时交船。交船延误一天要赔付船东巨额损失,在设计单位和专家没能找出症结的情况下,厂方找到赵老师。赵老师没带任何测试设备和工具,走到船上左看看右瞧瞧,用手表掐一下振动频率,凭借多年丰富经验,他立刻就知道了引起船体振动的原因;他的解决方案也让外人看来不可思议:没对船上设备作任何改动,只是让人把船里300吨淡水放掉,结果,船体振动迎刃而解。在场的中外专家把赵老师佩服得不得了,而赵老师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去,分文报酬未取。

       聊到“上船”,老先生谈话时一直平和的表情立时变得兴奋起来:“我就爱上船,对船格外有兴趣,哪有振动就爱往哪里跑,就像大夫给病人看病是天职,虽然给几万、几十万吨大船提出减振措施,风险大,但我非常有兴趣。”

  解决船上有害振动、对船舶进行振动预报,老先生计算过、修过的船很难计数:2001年,赵老师通过改变船体尾部线型,只花了3万元,便解决了因停止营运1个多月损失逾百万元的“獐子岛5号”船体振动问题。2003年,他成功主持了大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为伊朗建造的全国最大的30万吨大型油轮的振动预报与机械设备振动研究,该研究项目获辽宁省十年产学研十佳优秀项目奖。

       覃思精研、孜孜不倦,赵老师先后获得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船舶结构振动设计与控制及其程序”,在1988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编和参加编写的船舶振动标准共六项,都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

       赵老师的学术威望使其名气大增,成为行业权威。全国各大船厂造船时都请赵老师为船舶把脉,许多船舶设计单位也主动找上门来求援。赵老师大胆放手,利用这些实践机会,让硕士生和博士生担当重任,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他在后面把关。每一次与船舶的“亲密接触”,都是一次难得的工程实践机会,同学们从中受益匪浅。

       实践锻炼是一方面,深入科研更为重要。赵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他让学生博采众长去听课、去掌握与造船相关的各种知识,机电、控制、动力、波浪特性等,扩大知识面,然后潜下心来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博士生崔洪宇现在进行的控制学与船舶学的交叉研究,良好前景已初露端倪。在赵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博士生们毕业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大都在十篇以上。多年来,赵老师培养的学生,无论从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都被用人单位看好,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让学生铭记不忘的,不仅是赵老师的博学多识,而且还有赵老师对他们从学习到生活的关怀。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他不断为学生增添新课程。到目前为止,他已开设了6大门课程,而仅工程振动现代分析方法这一大类课程,他又下设了6门分支课程。这12门课程,既不是学校安排,也不是学生申请,而是他期望学生早日成才而甘愿付出的心血。他至今每天仍经常熬夜,由于年龄已高,睡太晚往往难以入睡,后来改为先睡几个小时,然后再看书到天亮。“培养这么多研究生,不看书哪行!”70岁那年,因为疲劳过度,引发瞬间血压骤增,鼻子曾八次大出血。

       “赵老师待我们非常和蔼,只要不会的,你就尽管问,他不会因为你提的问题浅显而不屑回答,而每次与他交流,都能得到很多启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亲自去书店为我们买书,扩充知识面。”博士生刘松对赵老师给予的关爱记忆犹新。刘松是从一所非重点高校考来的,读硕士时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知识结构都与老师要求差得很远。当时刘松压力很大,赵老师经常找他谈话,一边鼓励他,一边给他开了8门要自学的课程,要求一学期必须拿下来。经过硕士阶段的刻苦努力,现在跟着赵老师读博士的他已经在所研究的专业领域独当一面了。“我们的论文,赵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里面的公式他逐项地进行校核”,崔洪宇说。

       “老师生活很简朴,多年来就是应季的那几身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有的还打了补丁;而赵老师对我们却非常慷慨。”博士生王宏伟,2000年诊断为肺癌,赵老师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万元资助其看病。刘松有一次患病,赵老师从工资里拿出3千元给他,病好后又拿出几百元让他买营养品。听到有的同学家庭困难,赵老师都拿自己的钱补贴他们。“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不好从家里再伸手要钱了”,赵老师慈祥地说,“学生高兴,心情就好,心情好才能念好书”——这就是赵老师资助学生最朴素的理由。“每年能拿出多少钱帮助学生,1万?”赵老师没直接回答,只说道:“不止”。“家里人没意见吗?”记者问,“开始有,后来就习惯了”,赵老师笑了。

      “科研项目酬金,他从来分文不留,而是发给参与其中的每位同学”,“赵老师把我们看作事业的主人”,这些事情,学生们谈起来都带着满面的自豪和虔敬,“做试验,花费很大,老师一向舍得投入,有时几千元的东西,用过一次便报废。”赵老师则风趣地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

      赵老师的办公室除了他自己的一张办公桌外,其余的地方都让给了学生。每天从文萃小区到单位,因为腿部关节长骨刺,走路很慢,别人20分钟的路程,他要走40分钟,一天来回两趟,但他风雨无阻,而且常常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因为年龄大了,血糖、血脂、血压有时不大稳定,而老人则非常坚强乐观,他说,“为了这些学生,我也要保护好身体。”学生们说:“赵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他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盏灯。”赵老师说:“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我是他们爷爷辈儿的导师。”

       谈到今后,赵老师仍有一桩心事放不下。船舶工程学科中的水声工程学科,由于成立较晚,一直是该领域的弱项。作为水声工程的知名教授,赵老师深知自己身肩的责任。2001年,66岁的赵老师向学校请缨,要求建立水声工程实验室,得到学校批准后,他抖擞精神亲自设计、规划。如今,投资500多万元、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设备功能齐全,实验环境良好。赵老师说:“我这人做事要做就做到底。”

       老骥伏枥、扶掖后学,把学科抓上去,既是赵老师的愿望,也是学校对他的期望;赵老师现在又挑起该学科点点长的担子,继续为事业发展奔忙…… (本报记者 吕东光)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