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承载使命 追求卓越 助推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

——对话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顺德

2008-05-29作者:single

谈起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高顺德老师很兴奋,双眼透着睿智,如数家珍地介绍起国内国际同行业的产品特点、发展动态和市场预测,还有我校工程机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和校企合作的经验等等,那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也使对方的情绪很快受到感染。

他对2006年上海宝马展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我校工程机械研究中心与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450吨履带起重机,与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浦沅分公司联合研制的QUY600型履带起重机,同时亮相BaumaChina2006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各领风骚。QUY600型履带起重机凭借“填补国内空白,国产最大吨位的履带起重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堪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几大亮点,引起各路参展商的极大关注。鞍钢建设集团即以3200多万元购得该产品,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近两千万元。

提起这些,主持产品研发的高顺德仍难掩激动:“这是校企联袂仅用一年时间打造的重量级产品,更是校企双方共同追求卓越,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助推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一次宣示。”

“能推出这样的代表作,更深层的意义是什么?”对记者的疑问,高老师的话语充满了凝重感:“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采用技术换市场,中国的企业很难做大做强,但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给予这个观点一个有力的回答:就是通过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中国企业同样也能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我们长期与之合作的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等,在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异军突起就验证了这一点。”高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最新统计表明: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已从落后位置跃居第二位。在一场品牌保卫战、名牌攻坚战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过了一条从生存到发展的不平之路。

在这崛起与腾飞的背后,高顺德带领他的团队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其中,勇担责任,与合作企业共荣辱,扮演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开拓者角色 。

因为最初摆在面前的现实是,起重机行业,国家每年都要进口,特别是中大吨位的起重机。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等原因,导致国内没有生产大吨位起重机的能力。

早年曾在工程机械大型企业工作,后回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既对机械制造行业现状了然于胸,又熟谙机械学科专业优势的高顺德,当时的回应是,“强烈的忧患和紧迫意识成为我们的驱动力,要下决心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培植一批高利润的创新产品、培育一方高增长的科技市场’ 。目标一旦确定,我们从1994全面进军履带式起重机研发领域,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历经十余年,终于开辟出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利用自身人才和科技优势服务经济社会,成就民族工业振兴的广阔天地,一举打破了我国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不得不佩服十几年前他的远见卓识与勇气。

作为中国标准化协会“机群化工程机械术语”标准起草组组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工程起重机械分会理事长,高顺德在机械设计及理论,包括工程机械快速设计及数字样机技术、工程机械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工程机械产品全寿命相关技术的研究等方面有相当深的造诣,曾承担国家863攻关计划,参与制定和修订了国家对本领域的设计规范与标准、机群化工程机械术语标准,如智能振动压路机、智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机群化术语标准 (国家标准)、履带起重机标准 (企业标准)等。主持研制的自行臂架式高空作业平台车获得2007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奖赛铜奖,履带起重机CAD系统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并正在主编工程机械中外文专业词典。

有着这样深厚的工程机械专业理论积淀和实践背景,站在工程机械国际学术前沿,高顺德的视角始终具有前瞻性。他带领团队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等融于研发之中,由于掌握着优于企业的高校科技资源,与国内外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学术交流,使他们拥有更为完整的起重机产品设计体系,能够采用国际化配套,不断注入先进的设计方法与技术。而企业的雄厚资金投入、制造和装备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使工程机械研究中心的这种研发能力最终“修成正果”。在合作中,双方各显其能,获得双赢。多年来,工程机械研究中心为企业培养了近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每一次研发新产品,从详细的研发计划的制定,到互派人员跟踪整个过程,双方始终捆在一起。根据用户的特点设计出新产品,每项新产品的出炉都要经过近百道工序的反复测试,比国际知名企业研发同类产品还要严格。

几年来,高顺德带领团队,为徐州重型、中联重科浦沅、福田雷沃重工、浙江虎霸集团、大连船舶重工等企业研发了450吨、600吨履带起重机等系列产品,还有1900/200吨固定回转起重机、800吨米能级强夯机、68米登高消防车、88米跨度移动式厂房 (受理2个发明专利)、高空作业车系列(8个型号)等。

工程机械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用他们的学术和科研水平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贡献了力量。当所有产品投放市场时,虽然只有制造商的名字,可企业一刻也没有忘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机械研究中心的这些幕后英雄。

感佩于这个团队十年卧薪尝胆,厚积薄发,记者问高顺德老师最想说的是什么?他很感慨道:“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徐工集团平均每年推出30多种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每生产10个产品,就有3个属于自主创新,这使它稳坐国内老大的位子。而由于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同徐工当年同时发展的企业有15%已经消失殆尽。这是多么大的反差。现在看,我们利用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新产品开发设计、关键技术突破和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探索,在机械及结构设计、智能控制、液压传动、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多个技术领域,为徐工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提供支持,为他们自主创新品牌产品注入高科技含量,也算不辱使命,兑现了当初定下的为‘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培植一批高利润的创新产品、培育一方高增长的科技市场’的承诺。”

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享有盛誉的我校工程机械研究中心,秉承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宗旨,在校企合作的大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精彩。近年来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多个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仅在2007年为企业创经济效益达到6亿元、为国家节省外汇3000万美元。2005年至今,承揽58个项目,签订合同金额9123万元,完成1780万元。

忧于民族工业的兴衰,乐于奉献机械制造业,对话高顺德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深谋远虑,他的视野与气魄,正因如此,也才有了他与团队创下的不菲业绩,并将再续更大的辉煌。(许梅杰)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