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年轻有为的奋斗者

————记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吕小兵教授

2010-01-15

“我太喜欢这个工作了,我经常晚上做梦,梦到我研究的东西。”吕小兵,39岁,一位对科研工作乐此不疲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以其实干苦干的精神,敢闯敢拼的锐气,对其科研领域发展态势准确的感悟、判断和把握能力,在其人生最富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崭露头角,作出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在世界上最先开展了通过催化动力学拆分合成光学活性环状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的方法学研究。其取得的不菲科研成绩和他优秀的学术道德品质,赢得了国家、社会、国内外学术界和学校的高度肯定、多项科研奖励和荣誉称号——

2005年吕小兵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荣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同年,学校将他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7年获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称号,2009年获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现在吕小兵担任我校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我很幸运,我的研究有了结果。可话说回来,不是所有搞基础研究的人都会出成果”——创新研究充满挑战、接受成功也要敢于失败

回想起自己的科研经历,吕小兵深有感触地说,“我很幸运,我的研究有了结果。可话说回来,不是所有搞基础研究的人都会出成果。做开创性研究的人肯定要冒风险,有可能成功,但也可能即使花上多年时间,甚至付出一辈子的努力都没做成功。所以干我们这行的人,淡化名利、驱逐世俗的烦扰很重要。”

1997年吕小兵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决心要研究国际上正热门而国内还少有人问津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吕小兵的这一研究方向得到我校何仁教授的大力支持,于是吕小兵考取了何仁教授的博士生,何老师严谨的实验作风以及高超的动手和设计能力,使吕小兵获益匪浅、“也是我永远感激之处”。

吕小兵的实验工作是开发新型高活性催化体系用于超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活化与催化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二氧化碳不仅作为溶剂还作为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整个反应与以往非超临界条件相比,反应速度明显提高,可实现环境友好的催化反应过程。正因为如此,这项研究极具挑战性并且蕴含着深远的探索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在超临界条件下流体中化学反应的研究,国内极少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而且超临界化学反应通常是在几百个大气压下进行,部分实验是在无氧和无水的条件下进行,对设备和操作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再加之该化学反应不易控制,给整个实验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初始的研究工作非常困难,完全凭个人去尝试。“失败太多了,四年中90%都是失败。”当时有人劝吕小兵改弦易辙,更换研究方向。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境遇下,他仍然很自信,相信自己没有选错方向。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要有兴趣,具有长时间执著探索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心有所致难得、但贵在以超强的韧性和耐力持之以恒

顶着实验进展不顺利带来的压力,吕小兵经常把自己锁定在属于他的那片神圣的领地里,宁愿享受别人认为的“寂寞”。科研生活的枯燥和乏味,探索过程中的苦闷和彷徨,都好像被他“消化、吸收”得很好。

四年的时间里,吕小兵几乎天天走进装有几百个大气压装置的实验室,装置内气压最大值达到400个大气压,特别是在做相态分析的时候,必须从117个大气压的高压设备里取样,其危险性和难度可想而知。他痴迷地说“我非常喜欢这项工作,最大的愿望就是探究新的研究方向。我要体会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要靠自己摸索去做,这个愿望很强烈,它激励着我,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辛苦汗水浇开成功之花,实验到第四、五年,研究终于开始显现成果,而且进展很快,吕小兵连续发表了5篇相关论文,其中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3篇均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SCI刊物他引频次不断上升。他因此课题创新性强而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吕小兵又有新的想法,要在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的不对称催化环加成反应开辟一个国际上还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校给予的配套经费和同行的帮助支持下,研究解决了一直困扰该领域的目标产物的手性测试问题,研究成果2004年上半年发表在国际化学类著名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上。文章一经刊出,马上被美国化学会一刊物作了专题报道。从此以后,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很多都引用吕小兵的研究成果。

凭借对高分子科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的透彻感悟,吕小兵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的不对称配位聚合上,并很快又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化学类另一权威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世界最知名化工新闻类刊物以科技聚焦形式报道。

多年来,吕小兵在有机碳酸酯合成方法学和不对称配位立体可控聚合等领域作出的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给以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被SCI刊物引用600余次,授权8项中国发明专利。先后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中俄国际合作协议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基金等13项。他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我们这个年龄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我一定要努力,做出点东西”——创新研究要具有提出质疑的挑战能力和超越意识

“一定要知道别人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没做,我们能解决什么,怎么解决。”吕小兵有着清晰的研究发展思路以及提出质疑的挑战能力和超越意识:“把人家在某个领域里的研究所舍弃掉的、可有可无的项目拿来搞出点东西,虽然一样出文章、评职称,但这对我来说没有意义,那不是前沿的东西。”

他拒绝从属,在未知的领域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他搞科研的兴趣点和工作特色。吕小兵出身安徽乡村,家境贫寒塑造了吕小兵摆脱贫困的自强心、好胜心和不断追求完美的性格。随着个人理想不断实现,他为自己确立的人生目标也在不断攀升,而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印证着他坚定的人生信条:只有经过不懈努力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成功的青睐。何仁教授说:“吕小兵的悟性很高。”吕小兵直言:“我这个领域,我读了很多的文献!”不言而喻,他的悟性来自于勤奋和努力。

品尝了开创者的艰辛才更懂得给别人以机会。吕小兵把他的科研感受不断传授给学生。他鼓励学生,只要有想法,就要去尝试,不怕失败。“一个人的机会不会太多,机会来了你不努力,机会就丢掉了,我更喜欢努力珍惜机会的人,也许他不是很聪明。”

最近,吕小兵的研究工作又有新的突破,“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个面上。通过努力,进一步扩大在该领域的影响,为大工争光”。吕小兵很诚恳地说:“我们这个年龄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我一定要努力,做出点东西。”

此外,他还有一个最大心愿,就是培养一些年轻教师,希望将他们引入到学科最前沿。先后有3位讲师进入他的课题组,并以研究团队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希望在基于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学和立体选择性可控配位聚合领域做出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吕小兵在做超临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实验最艰难的时候,妻子辞去了外地的工作照顾家里和孩子,支持他的事业。为此,吕小兵说,很多事情说不出缘由,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人,无论是谁,都要舍掉点什么。“做这种基础研究不会给人带来既得利益,没有所谓的‘诱惑力’,但具有挑战性。”对科研的全身心的投入和心甘情愿、甚至引以为傲的付出,承担别人不愿或不能承受的艰苦,让这位具有相当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去矫戒躁、紧守心斋,不断向着未知的领域开拓——那是他心神向往的科学圣地。(吕东光)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