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生命不止 求索不息——记光荣退休教授李锡夔

2012-02-23作者:学生记者 于艳洋



李锡夔教授在出席国际会议期间与英国Zienkiewicz教授合影

李锡夔,1962年毕业于我校后留校任教,现任我校工程力学研究所教授,工程力学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英国威尔士大学博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澳大利亚科学委员会特聘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国际教授(International Fellow)(2006)。曾任英国有限元分析公司高级研究工程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第七届)、组长(第八届)。现任《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国际损伤力学杂志》编委, 世界华人计算力学协会执行理事(2007-2015)。

在计算力学、多孔多相介质力学和耦合问题数值方法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和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SCI评论)。在国内外发表二百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1998年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先后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亚太计算力学协会资深科学家奖(“APACM Award for Senior Scientists”)(2010)。2001年获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主持完成和正执行国家“973”研究项目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研究项目一项和面上研究基金项目八项、国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三项、国家攀登A和B研究计划子项目各一项。目前正负责承担国家“973”研究项目课题一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一项。

而今,已是年逾古稀的李锡夔教授看上去还是容光焕发、精神矍铄,也因此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李锡夔教授说:“其实,我只是心无旁骛地做学问、搞研究罢了。”从教几十年上下求索,查缺补漏,勤勤恳恳,不断充实自己;在学术的道路,勤于思考,不断攀登,进而取得丰硕成果。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李锡夔自己的人生哲学。

李锡夔教授说:“勤奋、认真、有目标、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一生的哲学。”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蕴含着隽永的含义,发人深省,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悟。

“学一行,钻一行;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1962年毕业于我校机械系后,李锡夔教授留校任教,在力学系教授材料力学的课程。从机械系到力学系工作,李锡夔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除了材料力学和一些最基本的力学知识,力学的其他课程他从未接触过,力学基础很差。每当身边力学系专业的同事们聚在一起谈论起高深的力学问题,他却只能旁听。“我一定要学好力学,最起码要与周围的教师们有共同语言。”李锡夔教授说,“并且作为一名力学系教师,自己一定要向周围的力学教师看齐。”当时,李锡夔教授身边的教授为钱令希、唐利民、钟万勰等国内的力学权威,他们都成为他在国内学习追赶的榜样。就是这种朴实而具体的想法,激励着李锡夔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难题。“图书馆给了我很大的‘刺激’,那么多先进的书籍文献,而我却什么都看不懂。”李锡夔本科时由于时代原因学习的是俄语,对英语可谓是一窍不通,但当时图书馆中收藏的世界最先进的力学知识都是用英文编撰的。面对大量的力学书籍和文献,却什么都看不懂,这促使李锡夔下决心学习英语。当时周围环境不具备学习英语的条件,因此他几经周转,从上海交大得来一本为以俄语为第一外语的读者编写的英语教材,借助自己相对扎实的俄语自学英语。

“在学习上,我只能靠勤奋,因此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研读英文的力学著作与国际最新的力学文献。“起初我选择华人撰写的力学著作来读,一边学习英文,一边增加自己的力学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李锡夔教授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英文力学书籍是美籍华人王启德写的《弹性力学》,由此逐渐开始了更深入的学习。

“自学能力最重要!”

“大学期间,自学能力培养要比你所学得的知识重要得多!”李锡夔教授如是说。他成长生活的年代,新中国还处在社会发展的极不稳定阶段,政治运动不断,大学的学习环境也动荡不安。大学时,李锡夔就不喜欢去老师那里答疑,总是在一旁自己钻研,因为他认为教科书上已经讲得很详细明白了,自己应该有能力看懂。就是持着这种信念,李锡夔养成了自主学习与思考的好习惯。

自己成为教师后,他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们“授之以渔”。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老师们的讲授只是在引路入门,学习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大潮下,书籍、网络上的知识详尽充实,只要你们舍得花时间!”因此,他在教学中一直都很极为重视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尽量阅读英文著作。“不是国内学者写的书的不好,因为知识是无国界的,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工具,而我们以往接受的教育均是以母语为教授语言的。不依靠大量的本专业英语文献阅读的实践和积累是不能提高快速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的。”

参加工作后,除了自学力学知识,李锡夔还自学了研究中必备的数学知识。“自学一定要找到那些适合自学的书籍来研读。”自己当初自学的那本简单易懂的《线性代数》至今还在自己家中收藏着。

李锡夔在他几十年的自学过程中,不但逐渐磨练出了自学的能力,还悟出了一些自学的方法,收获了不少心得。“没有自学的能力,就不能独立工作,更何谈做科学研究?”李锡夔教授说,“自学能力是一切的基础,并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

“那时候社会动荡,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历了太多,但我从未怀疑过知识的重要性。”即便是在文革期间,很多年轻教师都浪费了不少时间,被迫改行或参加了各种运动,有的教师甚至热衷做木匠等工作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浪费了大量时间。李锡夔对外界的变故充耳不闻,只是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学习,也正是在那段时期,他看了许多力学著作。

学习中李锡夔当然也会遇到难处。有时会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难以判断其中或正确或最优的,那时他就会请教钟万勰教授,如此一来一往,久而久之,他与钟老师也就熟稔了。后来,李锡夔有幸成为钟万勰的助手,在钟老师身边继续充实自己。

“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它。”

“自己真正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所进展、突破,是在英国的那段时间。”在国内,李锡夔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力学理论知识和数值计算方法、具备了扎实的编程能力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李锡夔受钱令希委派去英国威尔士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C. Zienkiewicz 教授与钱令希教授为好友,曾私下里向钱老抱怨,不满意先前中国派去的访问学者。于是,钱老将当时还只是讲师的李锡夔介绍给Zienkiewicz 教授。Zienkiewicz 教授身边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访问学者,“我决不能辜负钱老的期望,更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李锡夔正是怀着这种信念,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初到英国,李锡夔就同时承担了Zienkiewicz 教授的两项课题,并且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是这些对于李锡夔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随后,Zienkiewicz 教授让李锡夔做“混合迭代有限元方法”的研究,起初,他按照Zienkiewicz 教授指示的方案做,却发现结果不正确。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此时告诉老师“这个方法行不通”,李锡夔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让“行不通”变成“行得通”。可想而知,这过程是艰辛的。李锡夔基于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经过久久的苦思冥想和推导,一遍又一遍的程序调试,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取得了突破。“向那样一位国际权威提出的数值方法挑战,我必须要谨慎。”李锡夔反复以不同手段严谨地证明后,才慎重地向Zienkiewicz 教授阐述了他原来提出的方法的缺陷,并证实了自己提出的新方法的可行性。Zienkiewicz 教授满意于李锡夔所取得的成果,但同时又不敢相信一个中国人能做出如此的成绩,就让自己一位擅长编程的已在美国MARC公司工作的日籍毕业生对他的方案进行审核,结果证明李锡夔是正确的。

“科学工作者的勤奋,不是一天连续坐在办公室十几个小时,而是要不间断地动脑子,要勤于思考。”李锡夔教授说,“勤奋思考,就是要在走路的时候思考,逛街的时候思考,吃饭、坐车的时候都在不停歇地思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样勤奋地思考下,李锡夔发现了研究工作中的不少问题,并努力去独立解决。

“一个只会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的人,只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会发现问题,更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李锡夔教授这样认为。

“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靠着自己独立的研究,他在一年的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8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均发表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如此显著的成绩,让Zienkiewicz 教授甚为满意,一年期满时,他极力挽留李锡夔继续留在英国工作三年。最终经过与钱老的协调,决定让李锡夔再留下半年的时间。而此时,他已经享受了Zienkiewicz 教授亲自为他从英国申请的访问学者待遇,成为第一个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获得英国费用支持的中国人!

1988年,Zienkiewicz 教授再次来到中国,仍然坚持要求让李锡夔到英国工作,钱老对Zienkiewicz 教授情面难却,李锡夔又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以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身份去Zienkiewicz 教授处合作研究。这一年,李锡夔完成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多孔多相介质渗流-力学耦合问题的数学模型与数值方法”,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变形多孔多相介质渗流-力学耦合问题数学模型和有限元数值方法。期间,与Zienkiewicz 教授合作研究,并负责完成日本竹下工务店及英国石油公司(BP)的研究合作项目。稍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于1996年他率先提出了涉及大应变效应的梯度塑性连续体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国际科学检索机构SCI索引评论)。

1989年,李锡夔担任英国有限元分析公司高级研究工程师,承担完成英国国防部的研究合同项目。曾分别应邀作为客座教授在英国卡地夫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日本竹中工务店技术研究所做短期合作研究或工作。

在2004年北京国际计算力学大会上,由大会主席在开幕式上宣读的Zienkiewicz 教授贺词中问候了国内当时极富盛名的几位力学专家,其中包括钱令希、钟万勰、钱伟长,还有李锡夔。他给予了李锡夔极高的评价,尤其是他在力学的计算领域做出的卓越成绩。

李锡夔教授说:“我当时真的很高兴,欣喜于自己在英国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而今,李锡夔已经退休近一年了,但仍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

“时代似乎改变了,当下的青年学子要讲究‘享受生活’,但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李锡夔教授说,“身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位子上,就要与时俱进,绝不能‘吃老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管时代如何改变,这些东西是不变的。”在采访中,他几次强调,现在的学生与青年教师,要想成为社会的精英、时代的先行者,就必须要勤奋、认真,树立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

采访期间,李锡夔教授正在忙于第二届热问题计算方法国际会议开幕前的准备工作。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席,会议相关的大大小小事宜他都亲力亲为,绝不容许有任何差错。他说:“不能在中外代表面前给大连理工大学丢脸。虽然累些,但心里踏实啊!”

“生命不止,求索不息。”以此来概括李锡夔教授走过的人生路,再适合不过了吧?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