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记光荣退休教授陈浩然

2012-02-23作者:学生记者 张新宇

2011年1月14日,在学校为六位二级教授隆重举行的退休仪式上,陈浩然教授光荣退休。

与陈浩然教授的初次交流是在他的办公室,与其说是采访,倒更像是和一位和蔼可亲的大朋友聊天。平易近人,朴实内敛,风趣幽默,是陈教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陈浩然教授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现任我校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以来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项,“863”等重大项目6项, 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近20余项。以主要研究人员参加“973”和“863”重大基金课题子课题项目4项,为我国航空和航天新型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和设计作出了贡献。

学风踏实 兢兢业业

从本科至今,陈教授在大工已经学习与工作了近54个年头。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兼程,陈教授陪伴大工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征途。他见证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欣喜地看到好的传统一代代保留下来,凝聚成一种大工精神。

“大工是我们党最早创建的高等学校,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兢兢业业和团结合作是我校的优良作风。我1957年考入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58年因专业需要进入数理力学系学习,1962年又有幸成为钱令希先生的研究生,1965年留校工作。”陈教授坦言,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由于有了大工精神的熏陶和名师的指导,他在专业学习和为人处事方面收获颇丰,这对他之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师本色 授道解惑

“我觉得学业成功不仅在于本人的努力,还在于机遇,而机遇很重要的方面是找到一位好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体会学生在想什么,能够启发、引诱他提高兴趣;‘解惑’的意思不是学生‘有惑’了,老师去解,好老师会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惑’,引导你一步步地去探究,这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潜力和能力发挥出来,如此一来就不‘惑’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代表出现了新的东西、新的思维,说明你有异于旁人的地方,这一点是很可贵的。陈教授谈到:“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对国内外前沿工作的了解,同时还应有敏捷的判断能力,老师并不应该代替和约束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他们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开辟自己的新的天地。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钱令希先生就是这样来指导我们的。同时培养学生还要因材施教,好的老师会根据学生能力给予不同指导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成长起来。”

亦师亦友 教学相长

陈教授师从钱令希先生,当谈起这位影响他一生发展的恩师,老人眼里满是感激。他曾在缅怀钱老的文章中这样写到:“我作为一名弟子,已跟随先生近48年,一直得到先生的栽培。时光飞逝,但先生的教诲始终牢记在心。我有幸在钱老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研究生学习,不仅使我在力学学科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也学到了很多治学和做人的道理,可以说研究生这四年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期。”

陈教授说自己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从钱老那儿继承延续过来的,比如读书,他回忆道:“他勉励我们,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牢记‘厚积而薄发’的原则。他在每周亲自主持的研讨会上,让我们三人轮流上台作报告,讲读书心得,然后,共同相互评论;每两个月,还必须写一份书面读书总结报告,其格式要与正式出版的论文相同。而且不仅要求我们在报告中能精辟地总结已阅读的书籍上有关章节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应的参考文献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求我们采用数学语言表述力学问题,应用力学中得到的结果来解释数学定理。他亲自批改报告,指出我们撰写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新型的培养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自学和研究能力。”

陈教授介绍说,近十几年来,我们课题组一直坚持在每周举办小型seminar的制度,参加成员有课题组中的年轻老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大学生研究助手,大家在一起讨论,每周一个中心发言。“师生之间应该倡导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件事,老师和学生都应有相同的目标,要想成为学生的老师,就首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通过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兴趣,从而发挥其主动性,学起来就有了动力。”陈教授表示,老师的责任是培养人,作为一名老师,自己本身要有人格魅力,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好,老师也光荣,那就为学校、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自己心里也很欣慰。”陈教授用朴实的话语表达出了为人师者的心声。

铭记感恩,因为根在这里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交流机会越来越多,国外的思想、方法以及创新精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只凭拜读外国学者的论文是不行的,只有经常与国外交流,亲身参与他们的研究过程,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国外最先进的研究动态,这样才有可能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陈教授作为我国政府第二批赴美进修的公派访问学者,之后又先后近20余次出国访问和交流。他坦言,来自外界的诱惑并不是没有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去美国进修阶段时,也曾接到过邀请,对方希望他完成进修任务后留在美国,给出的待遇也很优厚,但包括陈教授在内的很多中国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回国的念头。“因为我们是公派留学生,每个月拿着国家的资助,这是人民的血汗。我们要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国家。我支持学生出国,但更支持他们学成后回国建设。即使在国外留下来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中国。”

针对目前的留学热,陈教授提醒学生们,在国外学习要争气、用功,中国人不能给别人看不起,国家培养你,你应该为国家争气。去国外真正让人尊敬的是刻苦的精神和扎实的本领。

“人,应当学会感恩。”

行成于思 厚积薄发

陈教授的学生说,陈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厚积而薄发”,这是钱老对他的教诲,他现在又把这句话送给了自己的学生。“要把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一层一层累积。”

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我们要不断向自己提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到现在为止还有什么要做。”陈教授在授每一门课前,会先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与其相关课程联系和区别。同时还指出课程局限性和发展动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陈教授经常说,读书不能读傻,要常常思考,常常想问题。尤其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学科分类趋于精细,但界面又趋于模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宽广的知识和团队精神,从多学科角度去分析问题,才有望取得成功。

感悟美好 热爱生活

从办公室的生机盎然,我们就可以看出陈教授是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谈到业余爱好,他说:“我经常打太极拳、游泳,而且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家里珍藏着很多古典音乐CD片。闲暇时候,我常常把门关起来,打开音响,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音乐有种力量,能使人安静下来,用心感悟大自然美好。”

除此之外,陈教授还提到,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喜欢读武侠小说,里边的招式千变万化,“就像学习研究,时时刻刻都是创新,不枯燥。”陈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低,并不体现在房子车子这些物质方面的指标上。“人生最重要在于有一个广袤的世界思想。生活要丰富,对生命要热爱。人在大自然中是很渺小的,但要作贡献。生活得充实,开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陈老师,我们跟着您学习很有收获,我们很想念您。”这是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发来的贺卡上的一句话,也是陈教授最高兴听到的一句话。他说,看到这句话心里就踏实了,学生能跟你学到些东西,没有浪费时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当面对这样一位在科学教育事业探索奋斗了数十载的老前辈,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显得苍白,留给我们的只有崇敬二字。“华而实”,这是陈教授办公室里一幅荷花国画上的题字,荷花外表儒雅华丽,内心踏实诚恳,我想,这正是陈教授个人魅力的真实写照吧。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姜雪 龙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