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走上领奖台,从科技部万钢部长手里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证书时,我校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的蹇锡高教授却显得很平静,他说,荣誉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2003年,蹇锡高教授曾带领团队以“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荣获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时隔8年,他们又以“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研究成果再度折桂。
其中付出怎样的努力,怎样的艰辛?采访中,蹇锡高教授没有切入这一话题,而是说“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那他是如何解读的呢?
兴趣,让他对科研始终保有一种追求
研究高分子材料是伴随蹇锡高教授工作生涯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业,从最初起步到今天屡获各种奖项,已然成就卓著,但一路走来,他更看重对目标的选定和追求过程。
蹇教授话语轻松:“如果简单地说,这也是兴趣使然,它让我始终能够对科学研究保持一种求索,对这个领域的科学问题想要一探究竟。”
将高分子材料研究作为事业的明确奋斗目标,几十年矢志不移,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坚持下来,蹇教授认同这一点。开始,受兴趣驱使,他要打破这一领域的神秘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练出捕捉该领域科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后,让他逐步有了一种坚持自主创新,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感,一种瞄准科学前沿,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毅力和勇气。
2003年,蹇锡高带领团队完成了“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采用这一研究成果制成的工程塑料不但满足了航天航空等对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要求,也结束了西方国家在技术上和材料上的长期垄断地位,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的空白。
此次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 “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是对2003年获奖成果的延伸和发展。蹇锡高教授解释道,传统聚芳醚腈室温只溶于浓硫酸,致使其合成条件苛刻,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加工方式单一,应用受限。国际各大公司竞相开发既耐高温又可溶解的新型聚芳醚腈,但未获成功。
他带领团队瞄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反复探索,用6年多的时间拿下了这个国家十五“863”计划、辽宁省“十五”重点攻关等项目。他们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将全芳环、扭曲非共平面的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成功引入到聚芳醚腈分子主链,并通过相应聚合工艺技术攻关,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结构全新、综合性能优异、耐高温可溶解的杂萘联苯聚醚腈砜(PPENS),解决了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
这一创新成果是目前耐热等级最高的可溶性聚芳醚腈新品种,加工方式多样,性价比优。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际首创,是一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其深加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核能、石油化工等领域,促进了相关领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推动了我国高性能工程塑料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蹇锡高教授团队的多项技术和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不仅在高尖端领域应用,也被广泛推广到众多民用领域,甚至还远销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得到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赢得良好业界口碑的同时,产品市场也迅速扩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幸福,让他工作起来乐此不疲
其实,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并非是只知埋头钻研,不识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蹇锡高教授虽已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笑声朗朗,很善谈,很风趣。
他对幸福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常跟自己的学生讲,不要以为学习和工作是苦差事,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如果能够有所成就,就是最大的幸福。”他还打了个通俗的比喻: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奔跑挥汗如雨,与场下坐冷板凳的替补队员相比,他们非常辛苦,但他们有成就感,因为体现了自身价值。而坐冷板凳的队员是不会有这种幸福感的。
所以,多年来,对蹇锡高教授来说,没有什么比让他研究高分子与高性能材料更加快乐和满足的了,他乐此不疲。
在工作中,他很善于调整心态,遇到问题从不犯愁,失败了从头再来,常常一笑了之。无论是担任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所长,还是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蹇锡高教授都凭借这种执著和乐观精神,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不断改写着材料研究领域的记录。
在他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一年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从事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谋技术研发。
在团队中,失败时,他们不离不弃;成功时,他们互相鼓励。每一次登上领奖台,蹇锡高教授总会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那一份工作,这是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
幸运,让他常怀感恩
蹇锡高教授多次说,自己很幸运,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了他,使他能有所成就,他认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还有就是有幸能够得到恩师的悉心指导,没有迷失方向。
蹇锡高教授出生在重庆江津,是一位农民的儿子。1964年,他走出乡村,考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从此,与大工相依相伴40多个春秋。
采访中,他还给记者郑重地写了12位老师的名字,说这些老师对他的影响和教诲让他难以忘怀,主要是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自己做了老师后,他一直都在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求学生。
蹇锡高教授1988年初赴加拿大留学,1990年底回国;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三十多项。在高性能工程塑料、耐高温高效分离膜、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等领域作出了重大创造性的贡献,先后获得两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他还先后培养了78名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由他指导的一篇博士论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蹇锡高教授是幸福的,他用无怨无悔的追求和卓越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曲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