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人物
首页 >> 大工人物 >> 正文

学术殿堂的常青树——百岁教授曹忠民

2012-08-20

在大连理工大学,有这样一位老教授,他创造着多项“大工纪录”:他是目前学校年龄最高的教授,今年8月21日是他的百岁寿诞;他是大连理工大学建校初期的元老级教授,也是学校第一个“百岁”教授;他至今仍然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坚持学术研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凡人生。

他就是曹忠民教授,一直从事着有机化学教育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他仍有着清晰的头脑,思维活跃,每天仍会坐在电脑前工作,整理着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继续向科学更高峰攀登。曹忠民教授说,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到底,他愿意做学术研究上的“常青树”。

辗转人生情定大连工学院

年轻时的曹忠民是在奔波中度过的,直到1951年来到大连工学院。

1936年,曹忠民从齐鲁大学毕业后,跟随老师到山西西北农林专科学院(现在的西北农学院)做助教。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结束了西北农林专科学院一年的工作后,曹忠民又先后到兰州伪中央造币厂、中英庚款董事会科学教育馆等地工作。

1941年起,曹忠民开始担任教师工作,先后在兰州技艺专科学校、四川金堂铭贤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院担任有机化学的教师。由于在有机化学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1945年,时任齐鲁大学校长吴克明力邀曹忠民回到齐鲁大学任教。

在那时,中国有很多美国教会支持的高校,齐鲁大学就是其中一所。二战结束后,美国把所有支持中国大学的教会组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叫UBCCC(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的组织。1949年,UBCCC选拔中国教会学校中年轻有为的教师到美国去进修。当时齐鲁大学只有两个名额,而曹忠民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大连工学院急缺人才,机械系老师在码头接待归国留学人才,碰巧遇上了曹忠民,这一巧合也改变了曹忠民教授的人生轨迹。当时机械系副主任邀请曹忠民来该校工作,由于事先已经答应了兰州大学的邀请,所以曹忠民当时婉言谢绝了邀请。到了上海的时候,时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系主任张大煜登门拜访,亲自邀请曹忠民支持大连工学院的发展。盛情难却,1951年,曹忠民请辞了兰州大学的工作来到大连工学院。时任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当时给曹忠民两个聘书:一个是大连工学院教授,一个是科研所的研究员。就这样,曹忠民教授一直在为我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默默作贡献,是我校建校元老级教授。

潜心工作开创大工质谱学研究

1951年来到大连工学院后,曹忠民担任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曹忠民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开创了我校的质谱学研究。

1980年,曹先生重回到化工系,凭借良好的英语功底,担任了化工系教师英语班的教学工作。当时,化工系很多老师要在国外发表的英文版论文,都要请曹忠民审核把关,确定无误之后才拿去发表。英语强项让曹忠民成为化工系的“宝贝”。

在质谱学的研究上,曹忠民可谓是半路出家。1981年,学校花费8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了当时的先进设备——质谱仪。压根没有接触过质谱的曹忠民硬是带着一帮年轻人边学边研究,筹建了质谱实验室。

从零基础到熟悉最前沿的科学,曹忠民教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到图书馆查找所有关于质谱方面的学术期刊,将资料都复印下来,仔细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所了解到的国际前瞻性研究,曹忠民教授编写了《离子动能谱》讲义,并为教育部质谱培训班讲授“离子动能质谱”,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如今,质谱实验室已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分析中心,成为服务全校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技术平台,开展分析方法及仪器功能开发等科研工作。

孜孜不倦坚守学者的责任和梦想

1986年退休后,曹忠民并没有闲着。作为建校元老级教授,化工系很多学术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咨询曹忠民教授。当时,化工系编写第一部《有机化学》教材,曹忠民教授帮助审核教材的时候发现书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一发现让一个老学者久久不能平静,开始了长达20年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

1988年,曹忠民就《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中的问题写成了书面文章,呈送给《有机化学命名原则》编写者王宝瑄,表示希望我国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能与国际接轨。王宝瑄在给曹忠民教授的回信中高度评价了他的意见,认为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给了曹忠民教授极大的鼓舞。

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曹忠民教授孜孜不倦地研究着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在此期间,完成论文《关于中文有机化学命名与国际接轨的刍议》。后来在查阅国际上比较规范的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编写的《有机化学命名法》时,曹教授发现同样存在问题。在2008年10月,他写出《国际有机化学物命名法研究》(一)、(二)两篇论文。2009年7月,又写成评论FOX与POWELL所著《有机化合物命名与应用》(第二版)的论文。近两三年中,虽年事已高,但他仍在为建立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化合物命名法先后向有关部门撰稿。

百岁高龄的曹教授,学者风范如故。如今,曹先生还要把对IUPAC有机化合物命名法的研究结果整理成文。每天除了正常的休息以外,曹教授还是喜欢坐在电脑桌前,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他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学者的责任和追求。

来源: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编辑:曲长生